首页 理论教育 徽县金徽酒业集团的辉煌发展

徽县金徽酒业集团的辉煌发展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单元徽县巨变今胜昔金徽酒厂大门徽县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奋苦干,徽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第一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徽县金徽酒业集团的辉煌发展坐落于徽县伏家镇贺店村316国道旁的金徽酒业生态工业园区,北接紫荆山北禅古寺,南邻栗亭川海眼,四周环境清幽,古栗亭河经年长流。金徽酒业加大对产品科研的投入力度,建成了全省同行业一流检测中心。

第四单元 徽县巨变今胜昔

金徽酒厂大门

徽县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奋苦干,徽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尤其是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金徽酒业集团公司,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在建设生态金徽、文化金徽、科技金徽的实践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使“金徽”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酒海明珠更加璀璨。从金徽酒业的发展中,可以折射出建国后徽县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代表徽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花园式酒厂时,我们为之震撼的不仅仅是布局的合理,环境的优美,更在于精湛的酿造技术和一流的管理制度。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命脉,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吹动了徽县经济大发展的号角,徽县借助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群策群力,精心规划,苦抓实干,在农工商等各行业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的全面飞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让我们自豪的是:在徽县这个富庶、美丽、和谐、文明的百花园中,已经呈现出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美好景象。

第一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徽县金徽酒业集团的辉煌发展

坐落于徽县伏家镇贺店村316国道旁的金徽酒业生态工业园区,北接紫荆山北禅古寺,南邻栗亭川海眼,四周环境清幽,古栗亭河经年长流。在工业园区内的海眼神泉,水质甘甜,久旱不涸,久涝不溢,保证了金徽酒在源头上的原生态品质。

水是酒之血。在人们呼唤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日益增强的今天,秦岭的庇护,嘉陵江的滋润,伏家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金徽酒享誉海内外的美名。

花园式工厂

◎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

白酒酿造是徽县的传统工业,早在汉代,徽县先民就掌握了酿酒技术。丰富的粮食资源和甘甜的泉水为酿造美酒提供了基础,历史上徽县就有“金徽县”之说,徽酒冠以“金徽”一名由来已久。金徽酒业历史悠久,据地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开始酿酒。清朝道光年间,徽县的酿酒业非常发达,盛名酒坊有“晋绅坊”“康庆坊”“宽裕成”“全隆聚”“恭信福”等数十家,尤其是“康庆坊”因占据“神泉海眼”,酿制的酒品质最佳,在漫长的岁月中徽酒随着商人的马帮驼铃,沿着陕川栈道,丝绸之路远销大江南北,谱写了一部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恢复发展当地传统酿酒业,采用公私合营的形式,于1951年9月在昔日旧城石桥村“恭信福”酿酒作坊的旧址上成立第一家国营徽县酒厂,1954年在栗川侯家坝原“永盛源”烧坊旧址上成立国营侯家坝酒厂,1959年徽县酒厂迁入侯家坝,两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酒厂(原侯家坝酒厂)。1965年迁至伏家镇。20世纪80年代曾更名甘肃陇南春酒厂、陇南春酒业集团,2004年企业更名为甘肃金徽酒业集团公司。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下滑,经营亏损逐年增大,使企业陷入严重的困境。2006年9月,甘肃亚特投资公司全额控股,从此,金徽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6年11月重组新公司按照新体制运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大品牌、大市场、大营销、大战略、大发展的“四大”战略,使公司生产经营实现了平稳接续、协调运转、快速发展。从此,甘肃金徽酒业集团公司谱写了一个破茧重生的传奇,走上了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全新的高科技发展之路。

◎骄人的成就与荣誉

经多年发展,金徽酒业形成“金徽”“陇南春”两大品牌,主导产品“金徽年份”、“世纪年份”、“柔和年份”、“陇南春”四大系列等38个品种,均系浓香型白酒。

“金徽”牌系列白酒和“陇南春”牌系列白酒选用优质泉水,优质高粱、小麦大米、玉米、糯米等为主要原料,以新鲜稻壳为辅料,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酿酒科技结合的方法,用百年老窖发酵、经多年陈储,精心生产而成的浓香型大曲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口、香味谐调、尾净香长等独特风格。

史海拾贝

陇南春酒厂生产的“陇南春”牌系列酒、“金徽”牌金徽大曲,先后参加兰州、北京、杭州、西安、合肥、香港等地评酒会及全国省部级大展,荣获过25项大奖,获11项金银奖。1994年至1995年产品有“陇南春”、“金徽大曲”、“陇南春特曲”、“康庆坊”等。53°特制陇南春酒连年被列入国家名优酒调拨计划。“陇南春”牌系列酒是甘肃名酒,中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荣获“中国文化名酒”、“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华文化名酒香港博览会金奖”、“中国国货精品最满意奖”、“法国巴黎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泰王国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等大奖。2005年被国家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质量优秀产品,产品质量列全省第一,是甘肃省首家荣获全国质量大奖的白酒品牌。

“世纪金徽”系列酒曾被评为中国历史名酒、甘肃省优质产品、中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中国文化名酒、中国名牌产品。荣获了陇酒十大品牌、广大消费者最喜爱产品和甘肃省十大优质产品等殊荣。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优秀产品”、“全国白酒最具竞争力品牌”、“消费者满意产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优秀奖,企业获“中酒文化百强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在中国酒业大会上,荣获“金樽奖·2011中国酒业最具成长力企业”和“金樽奖·2011中国酒业最具成长力新品”等奖项。

在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质量等级认证的基础上,2011年又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认证,金徽酒成为在西北白酒行业中首家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纯粮固态发酵产品。金徽酒成为全国首家到达南极、北极的白酒,与省内外多家大学结成合作伙伴。一项项荣誉成为激励金徽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独特的企业发展模式

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白酒生产设施、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内同行业先进的专业技术团队。有国家级白酒评委3名,省级白酒评委13名,中级以上专业人员300多人。

金徽酒业加大对产品科研的投入力度,建成了全省同行业一流检测中心。2008年以后,以万吨白酒生产线“5·12”灾后重建为契机,建成两个酿酒车间、三万吨包装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解决社会就业岗位3000多个,2007年金徽酒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金徽酒业市场占有率连年稳居甘肃白酒企业之首,是行业认可的国内强势品牌和中国最具竞争力、最具成长力的品牌之一。

企业坚持生态园建设。先后投资上亿元建造酒文化展览馆,员工之家等大批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如今走进这个花园式工厂,亭台楼阁、喷泉飞瀑、小桥流水,来自外地的人们在参加“金徽之旅”后,无不为金徽酒业的漂亮厂区、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甘肃金徽酒业集团的辉煌发展史不但折射了新中国成立后徽县工业发展历程,更是甘肃酒业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它的公私合营、迁址扩建、破产改制及积极谋求上市等无不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作为陇南酒业的航母,金徽酒业已构成了徽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处于徽县工业的龙头地位。因此徽县也被誉为甘肃酒乡。

鲜花簇拥的金徽酒业

学习延伸

在秦岭山脉与嘉陵江水的相依相生之下,徽县良好的生态成为发展绿色产业的宝贵资源。国家级评委、金徽酒业总工程师张志刚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自然的驾驭,得益于对规律的剖析。中国白酒是开放式生产,和欧洲葡萄酒生产的模式不同,白酒生产对环境的依赖性更强,空气、环境当中的微生物,都对酿酒产生作用;能够产好酒的地方不仅要有水,还要有好水。如果把长江作为一个酒廊,金徽酒无疑是这一酒廊最西端深处的一杯美酒。中食协、中酒协的专家沈怡方、张菊明认为,金徽酒业和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厂家同属长江流域、同一个地理板块,具有生产优质白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金徽酒业处在中国西南独特的酿酒板块上,金徽酒业的酿酒环境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些评价,既是对酿酒环境的独特发现,也是对徽县自然地理环境的最高嘉奖。金徽酒业集团不负天地之惠泽,在伏家镇这块风水宝地撑起世纪金徽的风帆,荣立于中国酒文化百强企业之潮头,将一斛斛山水佳酿从秦岭大山之中捧出,不仅成为全国打造的一座生态工业的典范,也向世人打造着一张生态徽县的名片

镶嵌在伏镇川中的明珠——金徽酒业集团

想一想

有人说:能够把一个山区小县的白酒和茅台、五粮液提高到同一个平台上说话的,不是它拥有像茅台一样国酒的身份和殊荣,而是凭它的源地——徽县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徽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徽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山绿水,成为甘肃徽县地理最大的区位优势。这种天赋非自人力所为,而是来自在于自然造化之功。这种说法你同意吗?你认为徽县今后现代工业的发展出路是什么?

第二节 在光荣与梦想中与共和国同行——徽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徽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承载了徽县人的光荣与梦想,绘就了金徽大地的巨变与腾飞。

1949年12月4日,徽县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徽县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和继承红军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徽县社会经济、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中央一系列富民政策,各行各业呈现了一派新气象。2008年“5·12”特大地震和2010年“8·12”特大暴洪灾害后,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大批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实施,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优越与强大。

◎农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振兴农村经济为战略重点,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立足于商品粮、商品畜、林果、蚕桑、蔬菜五个基地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转变,从粗放型农业向科学种田转变,从原料输出向综合加工增值的方向转变,从单纯抓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史海拾贝

1986年徽县被甘肃省评为商品粮、商品畜基地。1993年小麦粮食平均亩产337公斤,比1949年的63公斤增长了5.37倍,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农业内部结构突破了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格局,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粮、油、菜、肉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日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1978至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0.42亿元增加到8.35亿元,增长了近2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4元增加到2309元,增长27.5倍;近年来,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构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工作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谱写了徽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11.09亿元,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85万吨,比“十五”增长1.71%,是1949年的5.49万吨的2.7倍。

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狠抓特色产业开发不放松。畜牧、瓜菜、中药材、蚕桑、烤烟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了结构优化、效益增长、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史海拾贝

2010年,徽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7.95万亩,总产值达到4.64亿元。特别是草畜、蔬菜种植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共完成畜牧业总产值2.3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5.84%。全县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2万亩。新发展中药材4.99万亩,烤烟0.59万亩,瓜类2.27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已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徽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有了长足发展,特色农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西瓜、三蒜、马铃薯、烤烟等一大批优特农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支撑点。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以白酒酿造、矿产品开发为主的配套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建成白酒、矿产品加工、农机制造、丝绸、食品、面粉、建筑、运输等工业。企业在1993年达到87户,拥有固定资产7058万元,工业总产值17000多万元,比1949年的162万元,增长了100多倍。以陇南春酒为代表的工业产品,发展迅速,并跻身于国际市场。1993年乡镇企业总数6401个,从业人员15912人占农村剩余人员的三分之一,“5·12”特大地震和“8·12”特大暴洪灾害,徽县工业企业严重受损,工业企业损失达25亿元。在各级政府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支援下,努力克服困难,我县工业企业生产力已得到全面恢复并保持了平稳向好的态势。县内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先后进入全省工业60强,陇酒集团的金徽商标和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名牌产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喜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金奖”和“世界特供产品”称号。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徽县地方特色工业体系渐趋形成。

史海拾贝

1949—2010年粮食总产量及工业总产值变化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徽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成倍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注:数字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徽县历次代表大会资料汇编》

◎商业日益繁荣

历史上,徽县水陆交通便利,汉唐以来徽县是承接蜀川与秦陇、汉中贸易的中转站,商贸十分繁荣。但民国后期由于连年战争、通货膨胀、商业赋税沉重使徽县商业极度萧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政府提倡发展商业,加快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1956年对全县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的商业新格局。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销售额达5729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一倍多。近年来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成了大华购物中心、华信百货购物商场、五洲超市、金源商厦等一批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等新型商贸零售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购物服务。同时,全县15个乡镇新建或完善了集贸市场,呈现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并存,批发、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经营方式并存的商贸格局,遍布县内外商业网络及灵活的商业政策,使城镇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健康型”消费转变。

夜幕下的金源酒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逐步建立,1950年全县有小学95所,在校学生3266人,人民群众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徽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政府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大好局面,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985年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8年普及实验教学,教育工作多次荣获省市表彰,2006年县教育局荣获省委、省政府“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全县各类学校212所,专任教师2096名,在校学生35092名。“5·12”特大地震和“8·12”特大暴洪灾害,也给徽县教育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县有213所学校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损失估算12331.72万元。灾后学校重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教育重建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有识之士慷慨解囊、确保了教育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灾后重建把徽县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标志徽县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崭新的步伐,谱写了徽县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前徽县医药品均为私人经营,公立医院仅有职工10余人,群众卫生条件极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历届政府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着力点,建立了以县医院为中心,中医院、基层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乡村医疗所网络状医疗体系。医疗资源逐步趋于合理,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同时以宝成铁路、316国道和即将建设的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徽县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徽县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使金徽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1949年到20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徽县的发展征程中却举足轻重。穿越历史的时空,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始终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前的徽县经济凋敝,文化落后,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重大成就。徽县人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徽县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如陇酒集团的成功转型等是徽县发展的重要原因;徽县各族人民吃苦耐劳、开放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是徽县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进入“十二五”,徽县提出了建设“生态、文化、和谐、活力、富庶”新徽县的奋斗目标,对徽县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上下将齐心协力,坚持科学发展。徽县的明天会更加辉煌,人民生活会更加美好。

访一访

利用假期,用手中的相机和手机,采访身边的老人,记录周围的变化,体会徽县的辉煌发展。思考家乡巨变的原因。

第三节 活动与探究——《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活动背景

21世纪的中学生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享受着幸福与甜蜜。美好的生活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很难了解到长辈们的过去生活,缺少对家乡变化的感受,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乡的变化,感受到家乡每一步的发展变化都是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领悟到家乡的变化是祖国变化的缩影,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目的

1.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信息,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3.在了解家乡变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和综合运用的知识能力,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展示。

4.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尝试写出社会调查分析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交流,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1.确立4大主题,即以衣、食、住、行作为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选择主题,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4个小组。组内分工明确,设置组长、策划员、采集员、制作员、解说员、文字微机处理员。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调查内容应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部分,也可以增加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②指导编制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列出考查具体内容和资料的采集等。

③根据选题确定调查形式。调查形式应根据调查内容确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情况,可以采用人物访谈、查阅历史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目前的情况可以采用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文字图片资料等形式进行。各小组可根据选题需要,选用若干种调查形式。

④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可以是家中长辈、邻居、老师、游客、顾客,也可以是某个职能部门,例如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学校、文化部门(档案馆、文化馆)等。如做问卷调查,被访者一般应在30人以上。

⑤调查访谈中要尊重受访者,举止落落大方,谈话要有礼貌。

⑥要提前将调查提纲提交调查对象,使受访者有所准备。同学们应按提纲设计给出几个具体的问题,访谈时可分工提问。访谈时注意不要脱离主题。

⑦调查访谈中同学们要认真作记录。如果需要拍摄照片、收集文字、数字、图像资料,要事先征得访谈对象同意。

活动过程与方法内容

学生按照“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方法和对象,最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设计展示成果形式。调查形式应多样化如问卷调查,访谈长辈,参阅老照片。

成果展示

交流调查报告,多渠道收集服饰实物,进行不同时代的时装展示。直观再现半个世纪以来服装的演变过程。举办专题照片展览。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找到不同的美,体会美丽生活的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