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模式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模式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皖江城市带以45%的全省人口,创造了全省66%的经济总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设皖江经济带,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必将推动安徽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要走承接转移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做到基础产业全面接轨、新兴产业共同合作、支柱产业互补发展。

四、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模式

皖江城市带包括安徽省长江流域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及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以45%的全省人口,创造了全省66%的经济总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皖江城市带拥有长江黄金水道416公里,到最近海港距离为614公里,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事业方兴未艾。建设皖江经济带,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必将推动安徽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

(一)构筑“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战略布局

皖江城市带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战略布局:“一轴”即发展沿江产业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立体交通体系,重点开发长江岸线资源,发展马鞍山—芜湖—巢湖—铜陵—池州—安庆的沿江产业轴,重点布局汽车、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马芜巢、铜池枞及安庆3大产业组团,成为皖江城市带的主轴线。“双核”即合肥、芜湖两大产业集聚核,进一步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高起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服务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两翼”即滁州、宣城,建设成为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探索“承接转移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要走承接转移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做到基础产业全面接轨、新兴产业共同合作、支柱产业互补发展。一是发挥沿江交通和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移和规模扩张式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丰富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移等。二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在承接转移与合作开发中实现产业升级。第一产业走规模化、绿色化、深加工、高附加值之路,实现互补合作;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实现配套合作,努力培育相对优势产业成为显著优势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及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实现错位合作。三是规划建设巢湖“无为—和县”沿江产业承接集中区、“宜铜池”长江沿岸产业承接集中区等一批示范园区,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完善市场与政府双推动的产业协作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承接产业转移协作机制。政府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发展、追求合作共赢”的理念,处理好“条”与“块”的协调问题,建立完善交通规划与基础设施合作、环境保护与资源配置合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合作等多领域协调合作机制,推进“江海联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对接,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优化外部环境。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产业协作,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体系;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企业的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引导企业走向联合、做强做大;尤其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性资本市场,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各方联动的产业协作新格局[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