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

国内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国外产业集聚的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内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_现代城市发展与管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

城市产业集聚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一种行为,他们通过企业分工协作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整体产业生产率,降低了区域产业运行成本,还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网络,强化了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外城市产业集聚的发展

国外产业集聚的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最早出现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其后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产业集群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以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等产业集群发展较为典型。此外,德国的索林根刀具业群、瑞士的制药业和手表业群、北欧的移动电话业群、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北部的香水玻璃瓶制造业群和日本的丰田汽车城等等。

(一)意大利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早,并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广泛地分布在意大利全国各地,支撑着各个产业的生产发展情况。据统计意大利共有专业集群地199个,其中纺织品服装有69个、鞋类27个、家具类39个、机械32个、食品17个,还有金属制品、化学制品、造纸印刷和首饰等共计15个产业集群。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其中小企业数量之多,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不能比拟的,平均每家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仅为4.3人,是日本的1/4、德国的1/3,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意大利经济是进出口依存型的国家,出口创造了国民经济的15%,是意大利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出口最大的产业分别是机械、纺织、服装、皮鞋、皮革等,每年的出口额大约20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位居欧洲第二位,而这些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的。

尽管意大利的产业集聚以传统产业为主,但一般采用高技术的生产和控制过程,追求时髦的设计和样式,而且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造的皮鞋、时装、家具、眼镜等成为国际上时尚、高品质的代名词。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其普遍存在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密切相关,2005年意大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

(二)印度产业集群的突飞猛进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产业集群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印度的产业集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并且蜚声国际。1991年印度政府在卡纳达克邦首府班加罗尔设立第一个软件科技园;1997年,卡纳达克邦宣布其IT产业发展政策,成为印度第一个宣告发展IT产业的邦,并将发展腹地选择在其首府班加罗尔。目前,在班加罗尔市2000多家企业中,1500家是软件企业,占了印度软件企业总数的1/2;其中250多家是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有65家落户这里。印度软件产业的收入60%来源于卡纳达克邦,1992年,班加罗尔的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1年猛增到16.3亿美元;2003年其软件出口已达35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150亿美元,班加罗尔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硅谷之后的又一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软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班加罗尔的主要都市型工业,还为班加罗尔带来了“印度硅谷”的美誉,班加罗尔软件业的产业规模与质量不仅在印度首屈一指,即便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美国的产业集群通常规模大,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群、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群、新泽西的医疗产业集群、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等。据统计,美国大约有380个跨产业部门的产业集群,它们雇用了57%的劳动力,产值总额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80%,创造了61%的国民产出。

(三)国外产业集聚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意大利和印度的产业集群发展可以看到,这些国家的产业集群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和极高的国际地位,是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充足的人才支撑、广泛的国际合作、规范的市场运作等分不开的,它们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政府有效的大力推动

意大利和印度产业集群的成功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产业扶持,在产业形成初期、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和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政府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意大利政府设有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各地也相应设立中小企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向各级政府反映中小企业的意见和要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培训人才等,同时又通过制定大量的财政、金融、税收、技术等优惠政策来进行扶持,为中小企业创造极其有利的创业环境。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它的成功得益于印度政府和卡纳达克邦的产业引导。“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产业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以引导、扶持和促进。”

2.贮备充足的科技人才

印度班加罗尔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能够大批量地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机制,他们不仅带回了世界各地最有创新活力的专业技能,也带回了有助于增强产业集群中具有全球竞争力和扩张力的个人商业网络。人才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是技术创业的源泉,印度是公认的科技大国,其软件业人才不仅素质较高,数量上也有很大的优势,班加罗尔的软件人才更是远远超过亚洲任何一个城市,这里汇集了印度优秀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机构,有77所工程学院,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多名工程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美国硅谷的成功主要因为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造就了硅谷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

3.交流广泛的国际合作

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关系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的接近、产业的关联、文化制度的相近以及工作人员的频繁交流,集群网络较之其他网络具有更强的凝聚力。这种相互依存的网络,既包括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包含了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各个体之间的网络联系。各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又通过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技术和变化中的市场营销技能、交流信息。因此,每个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都非常重视利用集群内的关系资本,通过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降低知识转换成本,共同创造各自的辉煌。印度鼓励本国软件公司与国外公司的合作,积极吸引外资,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外国企业在印度创办独资软件公司,这对培养印度软件人才、带动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4.环境规范的市场运作

国外的产业集聚比较成熟,大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市场竞争原则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而政府只起导向、协调和规范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贸易国际化和市场自由化,具体到信息产业就是以市场需求推动信息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这给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成长空间。正是在那时,印度的信息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享誉世界。

5.体系完善的中介服务

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服务组织,它既是企业的帮手,也是政府的助手。在市场运行中,中介组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意大利产业集群内部、美国的硅谷,各种中介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从金融服务到信用担保、从培训咨询到信息收集、从技术服务到经营管理服务,再到产品销售、出口中介服务等应有尽有,这也是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可见,产业集群能否快速成长,与其所在的环境能否提供多样化服务密切相关。

二、我国城市产业集聚发展的状况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许多地区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传统很早就形成了本地独特的产业集群,如苏州的刺绣、景德镇的陶瓷、安徽泾县的宣纸、福建安溪的制茶等等。可以说,这种以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的特色型产业集聚在我国比比皆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中小企业集聚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集聚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从浙江、广东和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迅猛发展中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源泉。纵观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产业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带。现在浙江是全国产业集聚区域最多的省份,绍兴的轻纺业、义乌的小商品业、海宁的皮革制品业、永康的小五金业、富阳的制伞业、桐庐的制笔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业和慈溪的小家电业。在江苏南部也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域,如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杭集的牙刷业等,在“一镇一品”、“一村一业”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产业集聚遍地开花,而且多是以“一镇一品”的形式存在,如南海的纺织业、铝制品业和五金业;顺德的家具业;东莞、深圳、惠州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簇群。当然还有一些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在北京等中心城市和部分老工业基地,但是目前最普遍、最广泛的产业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2)从集聚类型上看,我国目前存在的产业集聚中,主要是专业化产业区式的集聚,类似丰田汽车城式的产业综合体的互补式集聚相对较少。虽然这些专业化集聚区域不可能是单纯的同业集聚,也存在配套企业,但是从整体上看,本地区生产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某一产品来进行的,如浙江省绍兴市的工业经济以服装轻纺为特色,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集聚经济;广东佛山的陶瓷业、东莞的电子业和服装业、惠州的制鞋业、顺德的家具业和中山的灯具业等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状态。

(3)从产业类别上看,我国产业集聚以传统产业居多,也有少数高科技集聚区域。我国最典型的产业集聚区域温州所有的十大产业就全部属于传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资本含量也不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最具实力的集聚产业是制鞋、制革、服装、工业电器、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纽扣拉链、印刷包装和制笔十大行业,其中制鞋业和服装业是温州规模最大的产业。当然,从全国范围内看我国的产业集聚也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的代表中关村,资本密集型的宝山钢铁城等。但是从数量上看,我国的产业集聚目前大多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不过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外商投资的推动,高科技产业集聚也在不断增加,如江苏省南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中国台湾地区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集结地之一。中国台湾地区几乎所有大型信息企业如宏鸉、宏力、华硕、华宇、联电、鸿海、中芯等企业均在此区投资设点。而广东省珠江地区也汇集了大量的港资、台资等电子信息设备企业。

(4)从集聚企业的产权结构上看,我国集聚企业主要有四种产权结构:国有、私营、外资和混合型。其中国有性质的产业集聚只占据了极小的份额,主要是那些产业综合体式的集聚,私营和外资的产业集聚现在十分普遍。浙江省的产业集聚基本上是由私营企业构成的,至1999年末,浙江私营企业总数达到7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就业人数达到1345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82%;产值达到9580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83%。其中年产值10亿至50亿的民营企业群落有91个,年产值50亿至100亿的民营企业群落有13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民营企业群落有4个。而苏南和广东的集聚则由外商投资构成,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1年底,在苏州的台资已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1/5,台资企业达2500多家,总投资额100多亿美元,其中信息关联产业超过40%。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不少地区的产业集聚出现了中资和外资共同组成的产业集聚区,广东的东莞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脑资讯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之一,该产业的集聚就是典型的混合型产业集聚。

三、我国城市产业集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我国产业集聚区内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企业集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高效的生产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集聚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我国中小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逐渐失去其已有的竞争优势。

1.生产要素的短缺问题

随着企业集群的不断扩大,企业进行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人才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在我国有的地方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才的稀缺,导致大量资金外逃,出现了集聚经济瓦解的苗头。如浙江温州、义乌等地区的企业家掀起了一股圈地运动,这类举动更是推动了当地的地价上涨,非常不利于本地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另外,虽然民工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聚区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是企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上看,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集聚暴露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群属于传统的制造业,行业本身的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即使在广东和苏南等地集聚的电脑资讯业,也没有核心技术,大部分只是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美国电脑企业的部件加工基地,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对国际业的依赖性就显得过高。造成我国许多集聚区域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够,初级产品较多,在国际上没有品牌的格局。二是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现代物流对其的重要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聚区域的产品流通、库存等问题也就随之出现,虽然现在我国的交通状况越来越好,通讯也十分便利,能够及时地将集聚区域产品输出,但是由于集聚区域内企业众多、而且大小不一,加上没有统一的调度,所在城市都为新兴城市,使得物流渠道成为一个很大的成本问题,阻碍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3.竞争模式不成熟

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集聚内部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集聚企业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和地缘”这三方面关系在维持着集聚体的存在和发展,即使台商企业集聚之处也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集聚体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随着集聚规模扩大和集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许多企业家发现单靠这“三缘”关系来维系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许多集聚区域尚未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的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部分区域还存在着同业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因此,如何在“三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真正的竞合关系来,已经成为许多集聚企业思考的问题。第二是如何正确对待本地集聚体的区域品牌问题。每一个集聚区域都是在发挥自身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而这种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等到集聚体成长到一定时候,这种优势就会被囊括在区域品牌之中。也就是说,集聚区域的区域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集聚区域内所有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在我国的许多集聚区域,企业对此的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没有充分认识其区域品牌对其发展的重要性,集聚企业的行为尚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还需要引导和规范。第三是集聚企业对非价格竞争的策略的忽视。集聚企业由于自身的集聚效应而带来了较大的成本优势,使其在价格竞争上轻车熟路,有些集聚区域甚至出现了恶性的价格竞争。但是许多集聚企业尤其是自发形成的私营企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对非价格策略的重视还是不够。现在我国许多集聚区域只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这些不断发展的企业集群也就只能成为跨国公司的初级加工基地。这样一来,我国恐怕也只能成为世界初级产品的制造工厂了。

4.政府行为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域,还是由外商投资形成的集聚区域,当地政府都在制度、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政府对中小企业集聚的作用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类负面影响可以从我国许多经济现象上得到证实。比如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开发区热”,出现了高科技园区四处开花的局面,许多开发区都不是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来创立的,而是单凭政府的一股热情,这种情况对本地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不利。而且由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就更是对中小企业形成了很大压力和不公平对待。目前我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总体上是偏爱外资,在政策、税收等方面都予以许多优惠,而同样作为投资者,国内、本地的企业家就得不到类似的优惠政策,这也促使在许多地方的企业集群出现了外逃现象。另外,由政府主导的企业发展环境在整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税费负担高、融资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都对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威胁。因此,政府应该如何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发挥推动作用,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这些产业集聚如果还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就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善。

1.调整政府行为,为产业集聚提供更加优质的支持和服务

根据市场情况和区域资源的具体状况,在注重产业关联发展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可优先发展的产业予以政策优惠,注意合理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鼓励集聚企业走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对某些条件允许的产业,政府可以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区域、不同要素形式的资本投资创办小企业,形成宽松的小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同时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在调整设备、促进转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行业转换能力,并且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的扶持,建立政府与集聚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2.规范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外部机制,以本地的企业集群为生产和研发基地,努力拓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以项目合作、研究赞助等模式来加强技术合作关系,加速集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展以研发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高科技来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建立合理的集聚企业内部关系,避免内部企业的无序竞争,改变目前集聚企业之间的“三缘”关系,降低加盟集聚群体的进入条件,建立同业互助共同发展的局面。构建区域内的集聚企业组织以本地企业的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规范集聚内企业的经营活动,确保集聚体的市场整体信用。发展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协调和政府的关系,以同业自治的形式来保护地区行业的利益,惩戒违反行规的行为。

3.构建集群企业本身的发展机制

对许多集聚区域的私营企业来说,要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引进职业经理人等高素质管理人才来推动集群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善。调整集聚企业的产权结构,引入真正的股份制,实现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改变自身加工制造业的经营模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以集群的整体力量来开发核心技术,并在发展中不断营造自我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4.因地制宜发展集群企业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技术含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低效,这些问题是困扰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鼓励集聚区域的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集聚区域的基本自然资源开始出现匮乏的实际情况,做好产业转移的准备和区域发展战略,在区域已形成的集聚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区域企业的产业转移。努力推动已有集聚区域的企业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制造体系,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供给者。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打造自我品牌,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工厂,实现已有的集聚区域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渐在基本自然资源充裕的地区形成较有竞争力的新产业集聚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