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发展再创辉煌

农业发展再创辉煌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农业发展再创辉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建设,普及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张掖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

第一节 农业发展再创辉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建设,普及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张掖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200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9.23亿元,农林牧比重66∶3∶25,粮食总产量9.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52公斤,牲畜饲养量450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4515元。

张掖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探索农业发展路子,创造辉煌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过去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实行反弹琵琶抓农业,逐步调整农、林、牧、副业结构比例,在农业内部逐步调整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扩大基地规模,突出地方优势,狠抓“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农村发展的各项基础工作,引导、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经过30年的努力,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创造了辉煌成就。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张掖农业的生产一直偏重于种植业,这样就使得农业经济成为单一的粮食经济。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产值所占比重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委、市政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及其产业化开发,打造制种、蔬菜、果树等产业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使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种子、马铃薯、瓜菜、优质粮油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年产杂交玉米种子4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0%以上。农、林、牧、副各业比重1978年为74∶1∶17∶8,到2008年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调整为66∶3∶25∶6。粮食、经济作物比例由1980年86.7∶13.3到2008年粮、经、饲种植结构调整为68∶26∶6。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2万亩(含粮食制种面积63万亩),增长2.7%。粮食总产量达到9.5亿公斤,增长2%。

第二,农村经济增效成果显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48亿公斤,到2008年增加到9.5亿公斤,牲畜饲养量由290万头,增加到450万头,分别增长112%、55%。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35%的商品粮。根据《2007年张掖统计年鉴》,2007年与1978年比:粮食产量由44.81万吨增加到92.99万吨,增加48.18万吨,增长107.5%;棉花由0.008万吨增加到0.835万吨,增加0.827万吨,增长103.4倍;植物油料产量由0.67万吨增加到4.12万吨,增加3.45万吨,增长5.15倍;蔬菜产量由4.03万吨增加到97.47万吨,增加93.44万吨,增长23.2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瓜菜生产基地。

第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到2008年增加到4515元,是1978年的33.4倍。人均占有粮食455.5公斤,增加到742公斤。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还大宗外销,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43%。

二、全面推广普及各项农业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种植技术和耕作水平,坚持“试验、推广、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牵引力”作用,在着力提高各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上下功夫。

强化良种推广力度,粮食种植上,积极引进抗逆性强、产量高、质量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不断扩大良种种植面积。良种覆盖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3.4%,良种推广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和培训,先后推广了小麦、玉米带田种植、地膜覆盖、农田综合节水、测土配方施肥、苹果蠹蛾综合防治、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日光温室提质增效、马铃薯机械化优质高产综合栽培、精细瓜菜种子生产、精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等一系列农业实用技术。按照“种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系统化、病虫害防治系列化”的要求,开展各类农民农技培训。通过培训、典型示范、样板带动,使全市规范化栽种面积达90%以上,科学施肥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3.8%。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极大的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通过积极实施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基本农田与沼气建设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等,农村的村、田、路得到了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加强。采取“政策推、资金扶、技术帮、示范带”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并鼓励发展日光温室。截至2007年,共建成日光温室5.21万亩,钢架大棚1.03万亩,亩均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重大节本增效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科技入户力度,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规范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途径,现已形成玉米、瓜菜制种、马铃薯、啤酒大麦、日光温室等农业产业化基地。

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商品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09家。其中: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2家,草畜产品加工企业14家,种子加工企业31家,果蔬加工企业35家,轻工原料加工企业52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8家、5000万~10000万元的18家、1000万~5000万元的36家、500万~1000万元20家、100万~500万元50家。认定市级龙头企业29家,有24家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甘绿脱水蔬菜集团进入国家级行列。同时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年加工消耗农产品178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直接带动20万农户,吸纳农村劳动力1.6万人,拥有固定资产18.8亿元,实现产值38.6亿元,实现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4.5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上缴税金7584.8万元,年出口创汇4105万美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形成优质牧草20万亩、制种90万亩、瓜菜40万亩、轻工原料147万亩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297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8%。并发展牛、羊、猪、鸡畜产品生产基地168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55万吨、1.69万吨和3.01万吨。种、养、加产业链的形成又促进了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不断拓宽使用领域

从运输、灌溉、到机耕、农产品加工看,截至200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8.65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二,比1978年增长8倍,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4.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6747台,小型拖拉机75622台,农用车达到38998辆,每百亩耕地拥有4台拖拉机或农用车;配套机具14.9万部,机具配套比1∶1.80。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2008年,全市完成机耕245万亩,机耕机械化水平达到85%,机播200万亩,比1978年增长2.5倍,机播机械化水平达到67.39%,机收92万亩,比1978年增长21.5倍,机收机械化水平达到29.6%,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4.1%,位列全省第二。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农产品初加工、农业运输、提灌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引进新技术120多项,推广新机具13.65万台件。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2万人,其中,驾驶员6.2万人,修理工5900人。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围绕马铃薯、玉米、秸秆加工、设施农业等四大支柱特色产业加大推广力度,成效显著。至2008年,全市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达到46%,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5%,秸秆综合加工机具与养殖小区的配套率达到60%,设施农业大棚卷帘机械达到520台,实现了日光温室提质增效。农机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以农机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群体产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能力高效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采取政策促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创办的办法,健全完善农机服务机构。实施农机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管理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机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形式,加快培育农机服务体系。至2008年,共有公益性服务机构81个,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1个,农机大户750户。维修服务网点754个,维修网点持证率达到95%。农机销售网点达到136个,农机生产企业达到39个,农产品加工网点达到1162个。农机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村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涉农部门每年根据气象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对粮食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帮助、指导农民防天灾、虫灾、病灾,减少灾害损失,使病虫害防治水平大大提高。与气象部门合作对干旱、倒春寒等气象灾害进行防范和应急处置,确保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害、草原火灾的监测预报,指导地方强化应急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报及新一代可视的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了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通过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预测,对暴雨(雪)、大风、霜冻、沙尘暴冰雹等灾害影响的中短期预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目标。

六、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方针要求建设新农村。2006年以来,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县、村为重点,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市7个省级试点村确定的85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579万元。除1个省级试点县、7个省级试点村外,还确定市级试点村6个、县区级试点村12个、乡镇级试点村3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被列为全市农业综合示范点,通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到2007年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增加到了60个,以示范点的经验促进面上的工作,使47%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住宅,改善了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