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黟县民居

安徽黟县民居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1999年,为配合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人民政府会同黟县人民政府,对宏村古民居、水系、道路、广场、排水、供水等进行全面保护、整治。2000年6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主席团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节 安徽黟县民居

一、宏村民居

(一)宏村简介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南宁绍熙年间(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广发达之意。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93岁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文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至今仍为宏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旅游业,乔石、朱镕基等先后来宏村旅游考察,陈复礼、琼瑶、陈凯歌等先后来宏村进行艺术创作。进入九十年代,宏村入境游客人数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长,其中又以港台及海外游客为多。去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万人次,门票收入60.8万元,比上年增长8%。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位于黟县西北11公里处。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二)历史沿革

宏村,又名弘村。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汪彦济在村口兴建睢阳亭,作为入村标志性建筑。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作为程朱理学发祥地的徽州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经商者大增,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财富,为光宗耀祖,纷纷在家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形成了1401-1620年和1796-1911年宏村建设的两次高潮。

1403-1424年,汪姓家族汪思齐、汪升平父子,请风水先生何可达“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引西溪水入村,开凿百丈水圳,扩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月沼。此后100多年,宏村人口繁衍,建筑密集。1607年汪氏大小族长16人集资,购秧田数百亩,凿深、掘通村南大小洞、泉、窟、滩田成环状池塘,形成南湖。至此形成全村完整的水利系统。

1425-1596年的170余年间,宏村以“东土道制(龙排庙)、南土水制(红杨、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观音亭)为水口布局(风水屏障)。”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

1662-1911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

清末和民国期间,随着徽商的衰弱,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宏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

1949-1982年,黟县人民政府对宏村的祠堂、庙宇、书院和承志堂收为国有,采取统一的管理、保护。

1982年,黟县成立文物管理所,对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古建维修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1984年,黟县人民政府首次编制宏村总体规划,加强对宏村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指导。

1985年,黟县文物管理局对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及附属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古民居保护档案。

1997年,黟县人民政府成立保护规划领导组,由其文物、城建、土地、旅游等职能部门组成保护管理工作组,多次深入宏村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古民居。

1999年,为配合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人民政府会同黟县人民政府,对宏村古民居、水系、道路、广场、排水、供水等进行全面保护、整治。

2000年6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主席团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表决通过了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价值评定

1.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价值体系。

——以传统的风水理论为指导的、独特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独特的水系是前人综合实用与美学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典范,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才能;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是徽州传统地城文化、建筑技术、美学、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留了历史的原型,是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真实见证,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2.宏村是中国乡村规划的典型范例。

宏村从选址、规划到建筑的营建,都是人们从一定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出发,有意识地强化自然界中“牛”的形态,体现农耕民族对牛的崇拜与依赖,经过几百年的规划发展,精心营造的一处令人叫绝的古村落。

3.宏村是一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古村落。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这些民居在群山环抱中,起伏交错、轻盈淡雅,给人一种清静、素雅的艺术效果。放眼宏村,村外山清水秀,红杨翠柳;村内清渠绕户,终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圳,宛如轻柔的银带,蜿蜒飘动在村中。古民居大多均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村落特有的“宅园”、“水院”。

4.宏村是一份值得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了真实、完整的历史遗存,同时附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引起了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浓厚的兴趣。各地的艺术、建筑院校众多的师生、建筑师、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纷纷前来考察、实习,把宏村作为主要的教学研究点、实习地,宏村古村落所代表的地方文化艺术对当今社会在建筑、环境、工艺设计、美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所体现的村落规划、建筑学、景观设计是中国古代在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范例。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估考察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是:“宏村堪称中国古村落的典型。宏村拥有美丽的南湖景观,许多一流的古民居,宁静的古街巷,以及完美的自然背景,尤其是南湖周围的景色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与之相类似的例子,在欧洲可以找到类似的地方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那是大城市,像宏村这样美丽的乡村水景观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四)主要景点

1.南湖书院

南湖集湖光山色于一水,湖面如镜,潋滟波光;群山、绿树、清流、丹霞与古民居相映成趣,素以风光绮丽而闻名于世。

南湖于明永乐年间始建。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以供子弟授业解惑。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依湖六院合并重建,取名以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坐落南湖北岸,是所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南湖书院原设“志道堂”系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

曾任大清内阁中书,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之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李小娟等一批著名学者均启蒙于此。1998年,南湖书院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乐叙堂

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

3.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正厅有两进、三开间,左右有小厅堂,还有书房厅、鱼塘厅,以及娱乐场所排山阁、吞云轩等。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庭院内有花木果树、水井、池塘,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屋系木、砖结构,饰以砖、木、石,“三雕”(单木雕即花了20个工人雕了4年之久)。全屋有136根木柱。大小天井9个。两层楼房有七处。大小门口有60个。当时造价花去白银六十万两(其中木雕上镀黄金一百两在内)。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商建筑。

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保镖房、男、女佣住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大院前堂,按照过去宗族规定,只是迎接贵宾或婚娶寿诞喜庆日子,才大开中门的。额坊上的木雕图案是“唐肃宗宴官图”,长约6尺,高1尺余,图上雕有四张八仙桌,众官员坐、站、行、立姿态各异。图东西两头有服务人员,东边烧开水的手拿蒲扇扇风炉和西头理发的坐在高凳上给官员挖耳朵。每个图案线条清晰,构图饱满,行止逼真。在五、六分厚图案中,雕出六、七个层次。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来人讲。故宫大梁上不雕人物画像,否则把皇帝踩在脚下,有犯上之嫌。只能雕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物。所以这种图案只有民间住宅才有。

天井下檐四根支柱,雕有渔、樵、耕、读图案。看过香港金庸写的“天龙八部”武侠小说就知道是南帝段王爷的四大弟子。叫门之上,即渔樵耕读之下,有一长幅图案,“百子闹元宵图”,全图100个小孩,全是男孩,过去重男轻女,避免女孩站在男儿头上,不吉利。再详细看,有舞龙灯的、凤灯的、还有狮子灯及其他各式各样的花灯的。图中有旱船,船上有小孩,船下有四个轮子,还有敲锣的,打鼓的,放鞭炮的,吹喇叭的,踩高饶的,两手捂耳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东西两边门上呈古钱币形,也像古元宝倒挂,财到的意思。又像商人的商字。除皇上封的七品官以上走中门进出之外,其他吏是小官,都要走商字下边进出,意思是商人高高在上。四周木雕图案有“董卓进京”、“三英战吕布”、“战长沙”、“战宛城”、“定军山”、“甘露寺”、“长坂坡”等徽剧节目。拱栅里雕的是倒桂双狮滚绣球。东西厢房门上是“吉祥如意”,图中雕行双鱼意思是年年有余。厢房联花门上有八个方格,系“明八仙图”,图中雕有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等。每个仙家还带一个道童,共计16人。太师椅靠辈上雕的是暗八仙图,看雕的道具来定仙人。腰板上雕的也是渔樵耕读四大弟子,还有南帝段王爷人物像。腰板之下雕的是福、禄、寿、禧四星高照。

前厅楼上是闺房,房顶有天窗,采光性能好,便于闺女绣花描红。阳台花栏轩设有瞭望窗,小姐从这里可以窥望楼下大厅上,特别是相亲时,小姐可以把来提亲的才子看个仔细。如合心称意,就会共偕连理。瓦面上雨水流到天井四周锡制的水枧里,叫做“四水归堂”,而水沿着锡管流入地下水沼,就叫“肥水不外流”,有聚财之意。

后堂和前堂结构基本相同,但所有木雕图案就不同了。后堂主要是长辈住的地方,柱石上有寿字,称叫“高党”。额坊上雕的是“郸子仪上寿图”图中间雕的是郭子仪老夫妇,两边是贺寿的文武百官,跪着拜寿的是儿孙晚辈。下坊雕的是“九世同堂图”,描写的是山东郓城张继昌(又名公艺)家九代相见的故事。

后堂左侧下首厢房叫“吞云轩”。天花板上彩绘云雾袅绕中有罂粟花,这是徽州一带清代鸦片烟室的装饰。后堂左侧上首厢房叫“排山阁”,是专门给搓麻将牌的地方。阁后有暗隔,可以临时回避衙门当差人的“敲竹杠”。

后堂右侧通向厨房,有60平方米地面,过去有一大排灶台,还加上有二楼。厨房通西厢天井有水井一口,办几十桌酒席都很宽松。

最具有特色是轿廊西边的鱼塘厅,它的构造是大三角套小三角,厅顶和地面都是由三角形组成。池塘周围有木结构“美人靠”栏背。十步石梯到水池,上有一方天井,下有两口明塘。坐在厅中,抬头望月,俯首观鱼,其乐无穷。它的证面墙设一石雕漏窗,雕的是“喜鹊呈腊梅”图案,名曰“四喜图”,又称“喜上眉梢”,这是徽州石雕精品。还有大门上,花园门额上的砖雕花样繁多,丰富多彩,可与木雕石雕竞美。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单德启先生与商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先生曾多次亲临这三角空间建筑考察,认为这真是少有的建筑佳品。宅院水池建筑,用村民俗话说得妙,“明塘一口,招财进宝,避灾消邪,修身养性”。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师孙鹏程先生在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报告时,连连称赞黟县古民居非常非常好,很有地方特色,是古代文化市建筑上的表现。

不少中外记者,画家以及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到了黟县都流连忘返。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刘家驹教授赞扬宏村汪族“承志堂”是“民间故宫”:

牛卧雷岗规划殊,

马跃云墙古建筑。

宏村民居三雕美,

华厦遗产一明珠。

4.德义堂

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厅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莲花门,室内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内有暗沟与水圳相通,水塘周围,设四时盆景,院内繁花疏木、绿阴丛丛,可称“露天花厅”。东侧墙上攀着一株皖南猕猴桃藤,院东西二个花园,一明一隐,内植果木繁花。鱼缸、水榭、一池碧水边倚。园中水、水中园。游鱼尾尾,粉墙青瓦,花窗点眼,但给人们感受到却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5.树人堂

树人堂系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建。

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此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树人堂为“百业须精,儿孙当教”之意,寓意深远。

6.敬修堂(民居游)

敬修堂坐落在宏村月塘北侧西首,坐北朝南,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正厅前后序进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东侧为偏厅和廊式厨房。堂前巧妙设置两套庭院,内院50平方米,呈规整长方形、地面青石铺展考察,镶砌花坛鱼池,两株与房宅同龄的牡丹即“驻芳”藏艳其间。内院与月塘外境一墙之隔,营造了庭宅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是居人怡情悦性的另一空间。外院融入外界,是冬日夏晚,人们喜欢聚合之处,也是小憩观赏风景民俗的好地方,月塘周边的优美景致,桃源般境界,无不在这里尽收眼底,沁人心脾。

(五)古民居特色

宏村北倚雷岗山,东、西有东山、石鼓山,山体植被茂盛,村南地势开阔,建有大面积的池塘——南湖。村落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村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形成枕高山面流水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环境。

宏村平面采用“牛”形布局,牛肠——水圳引西溪河入水口,经九曲十弯流经全村,最后注入南湖,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生活、排水、消防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饮用、洗涤、浇园,及至凿池养鱼、植花种草以休养生息。

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用花岗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最能体现宏村景观和艺术价值的月沼和南湖水面,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在青山环抱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更显宏村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

水、建筑、环境是构成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三大要素。

宏村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园”组成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水系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亲切。水在宏村充分体现了它的生态价值,实用功能和景观价值。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有书院建筑、祠堂建筑和众多的住宅建筑及其私家园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承志堂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反映了14世纪-18世纪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有着朴素、典雅的气质,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等进行各种题材的雕刻,以及室内装饰、庭院陈设和绿化布局,体现了深刻的徽州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由于当地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适宜植物生长,雷岗山的榛树林,沿溪、湖畔的杨柳、银杏等古树名木与古建筑相辉相映,多数民居宅院内结合水园设置花坛、盆景,造景精湛、意趣盎然,是古徽州私家园林的杰作。由于水的活用,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水、建筑与环境的组合,更能体现村落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宏村水系与古建筑及其山水绿化环境的融合,是宏村最重要的历史标志和文化艺术标志。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现有14世纪-19世纪古建筑103幢,建筑类型有书院、祠堂、住宅。

二、西递民居

(一)西递简介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2.96公顷。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二)历史沿革

西递旧称西川,三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因水闻名;又因在村西1.5公里处是古代的驿站,又称“铺递所”,西递之名由此而来。

据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904年,唐昭宗迫于梁王朱全忠的威逼,仓皇出逃,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个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陕,秘密将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氏始祖。

1047年,胡昌翼后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婺源考水迁至西递。从此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生息。

1465年后,西递人口剧增,西递胡氏祖先“亦儒亦商”跻身于徽商行列,西递的财富迅速积累,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开始兴建。

1573—1620年,西递村重修了会源桥和古来桥,并在两桥之间沿河渠建造了一批住宅。胡仕亨后代在其旧居基址上建起敬爱堂后,西递的中心就渐渐地从东边移至会源、古来二桥之间。

1662─1850年,胡氏家族在经商、仕途上一帆风顺。西递在人口、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胡氏24世祖胡学梓(字贯三)曾经营36家典当行和20余家铺庄,遍及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财力居于江南巨富第六位。其家在西递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数处,胡贯三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与当朝宰相曹振镛结为亲家,地位相当稳固,为迎接曹来西递,还在村口兴建走马楼,村中建迪吉堂等建筑,以示其荣,以显其富。

(三)主要景点

1.膺福堂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有300余年,是西递村当年做到最大官家——二品官胡尚曾的故居。整座膺福堂取承受皇恩之意,为三进三楼结构,大门砌有四柱三间五楼的贴墙牌坊,与村口胡文光牌楼相似。两侧用水磨砖砌成八字,形成典型的徽派建筑的“八字门楼”,五个楼檐高高飞出翘起,既雄伟又潇洒,门楼上多种砖雕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2.履福堂

履福堂位于西递村“司城第”弄内,是胡积堂的故居,胡积堂,号琴生,《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载其名字,是位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至今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他收藏的古玩与字画。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从他家的摆设及堂内挂的对联中可以体现中国18、19世纪江南典型的书香门第的特色,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还有厅堂摆放的瓶与镜(表达的主人“平平静静、终身平静”的美好祝愿)都有很深的寓意。

3.敬爱堂

敬爱堂坐落于村中心,整个祠堂占地1800余平方米,原为王派胡氏十四世祖仕享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明末重建,清初落成。因仕享公两个儿子重建故名取“敬爱堂”,以示两个兄弟能互敬互爱,也希望其同族人能够尊老爱幼,是整个黄山市幸存下来祠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当年胡家族长商议大事、族中举行红白喜事、祭祖、教育不肖子孙等族中之事都在此举行,祠堂中所有的横梁及木柱都是用整根的银杏树做成的,可见当年西递村周围的山上是何等的枝繁叶茂,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在祠堂的里间保存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亲笔写的“孝”字,它字形象一个人,可以看出,在字的最上方像一个人前头仰面向上,即寓意向上面对长辈即孝,而人头的反而则像一个猴头,即寓意背对长辈向下蔑视长辈即如畜生,是一幅达到了字画一体书法境界的佳作。

4.瑞玉庭

瑞玉庭位于村中横路街,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有130多年,因其祖上是商人,所以从其建筑中都能体现商人的富有及其心态,如金碧辉煌的木雕、“商”字造型的穿廊门、富有哲理的经商之道的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都能体现徽商之所以当时能做到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是与他们注重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教育子女时不在于口头上喋喋叠叠不休而在于一种潜意识的教育。在这家庭院中留下的“履道含和”四个字,也体现当年主人希望能够和睦相处,希望和气生财的思想。

5.大夫第

大夫第位于村中正街,建于清朝康熙三年(1681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原系朝列大夫胡文照(号量阁)的故居,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星阁官至朝列大夫知府时改为府第、堂额“大雅堂”。星阁公暮年乡居后,利用宅旁余地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珑的观景楼,在建观景楼时为了方便邻居的行走拉车,有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没有和正房一样齐,并且在正房的墙拐处削平了,并在其观景楼的门楣上留下的五个小篆体字“做退一步想”,由此可见主人当时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主人不仅是说到而且真正做到了,很有做人处世哲理,从这里也把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显现出来了,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西递村开发旅游后为了增加旅游兴趣,曾把此处作为民俗活动——“抛绣球选佳婿”的绣楼。

6.胡文光刺史牌楼

在西递村口有一座胡文光刺史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距今420多年历史。胡文光是西递村胡氏第十八代世祖,明朝喜清乙卯年登科,分别任山东胶州刺史、湖北荆潘首相,在其为任23年得到明朝神宗赏赐回故乡建了一座功德牌楼,整座牌楼全用当地黟县青石雕刻而成,为徽州乃至全国幸存下来石雕当中的精品,整座牌楼高有12.3米,1999年昆明世博会徽园中的牌楼就是按照胡文光牌楼1∶0.7的比例做的,是为徽州三绝之一的代表建筑物。

(四)古民居建筑群特色

1.村落选址布局特色:

西递村依山傍水,同自然融为一体。古村落的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2.水、街、巷空间和村落空间特色:

西递村以敬爱堂、追慕堂为中心,沿前边溪、后边溪呈带状布局。宽度约3米的正街、横路街、前边溪、后边溪街等四条街道,构成村落主要道路骨架。四十多条保存完好的古巷弄辐射全村。在敬爱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前均留有小型广场。

大街小巷均采用“黟县青”石板铺设,路两侧砌有排水明沟,街巷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敞,有着丰富的天际线;住宅大多临水而建,具有很强的亲水特性。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高耸的马头山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街头巷尾的石凳、水井,跨以水溪的石板桥,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有风貌。

3.地方传统建筑特色:

西递村的古建筑是徽州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传统古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开间、内向的方形或长方形,其平面虽方整却不呆板,紧凑而不显局促,经过精心组合的空间格局统一而又变化灵活,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之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自由,形成有二进、三进、四合多种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是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顶,外墙围护结构,采用山墙隔离。底部用黟县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迭落形或凸弧形,用青瓦做蝶,端部形似马头。墙面出于防盗安全的需要,对外窗户很小,多以黟县青石镂空雕成花卉和几何图案装饰。大门均用黟县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罩,多砖石雕刻,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各有寓意。

(2)民居园林特色。

西递民居庭院大都置于前庭,也有的庭院置于楼两侧或房后。庭院设置灵活,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巧妙运用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巧与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园胜景中充满诗情画意。民居院落善于利用漏窗、门洞、隔扇、建筑、花木等划分、组合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隐约迷离的效果,用以表达多重的意境,引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之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启示。

三、南屏村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弯抹角,纵横交错,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张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影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该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乡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探访游”等旅游口号,来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与日俱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