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县概述及建置沿革概述,徽县风景名胜介绍

徽县概述及建置沿革概述,徽县风景名胜介绍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徽县概述◎扼守“西三角”咽喉,地理位置优越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属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占较大比例。李白、杜甫、柳宗元、陆游等著名雅士名流、文人学者或莅临徽县或亲撰诗文,留下了无数赞颂徽县大好风光的著名诗篇。红军离开时,徽县共有700余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投身到抗日反蒋的伟大事业中去,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徽县因此也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第一单元 风景这边独好

泰湖公园风光及县城远眺

徽县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境内柳林村新石器早期古人类遗址证明,远在八千年以前,勤劳智慧的徽县先民就在这块沃土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这是一片奇异的地域,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差异形成了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异常,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其为——“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

这是一块神秘的土地。青泥岭钟灵毓秀,嘉陵江源远流长,亚热带和暖温带在这里交汇。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秀、泰山之雄、黄山之奇的三滩自然风景名胜区更是融原始森林、高山峡谷、飞瀑流泉、珍禽异兽、人文古迹为一体,具有天然植物园、动物王国和陇上仙境小“九寨”之美誉。

这还是一方富庶、魅力而充满希望的沃土。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国的雄奇与江南的灵秀在这里完美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在这里,人们以青泥古道与木皮古道为纽带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在这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徽县地下党的活动为人们留下了红色记忆;而以甘肃金徽酒业集团辉煌发展为缩影的现代文明又增加了人们长久的骄傲;在这里,水为青山增辉,人与自然和谐,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镶嵌在秦岭南麓的璀璨明珠——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金徽县。

第一节 徽县概述

◎扼守“西三角”咽喉,地理位置优越

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属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地处东经105度34分~106度26分,北纬33度30分~34度10分之间。东连陕西,西连成县,北接天水,南通巴蜀。既有北国之雄,又有南国之秀,犹如一颗美丽的明珠,镶嵌在陕甘川交接地带,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秦巴山间中的徽成盆地

徽县位于西三角的内心上

史海拾贝

徽县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土壤肥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徽县素有“川不成山成,山不成川成”之说。也就是说,徽县发生旱涝灾害,如果川坝地区受灾较重,则山区乡镇受灾相对较轻;如果山区乡镇受灾严重时,川坝地区就相对较轻,在这个比较狭小的区域内,灾害可以得到及时补救,灾害的影响不是十分严重,所以徽县又被称为“金徽县”。

全县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藏、苗、壮、锡伯、土家、畲、蒙古等10个民族,2010年总人口22.14万人,少数民族约1.1万人,占总人口的4.9%。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占较大比例。

徽县古名河池,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徽县地处古陈仓道、古青泥道、古木皮道三条入蜀古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陇锁钥、巴蜀门户”。

◎气候湿润,资源丰富

徽县境内海拔在704米至2504米之间,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徽县气候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秦岭山脉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12.4℃,年平均降水量700~850毫米,无霜期200~220天,植物生长期长,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

徽县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森林面积1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全县已发现有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类22种矿产资源;全县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子、稻米等粮油作物,盛产核桃、银杏、板栗、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产品,出产杜仲、柴胡、金银花、天麻等100多种中药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徽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文底蕴深厚

徽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涌现出了曹友闻、张珏等一大批驰骋疆场的武将和郭从道、刘甫翼等文化名人与科学家。李白、杜甫、柳宗元、陆游等著名雅士名流、文人学者或莅临徽县或亲撰诗文,留下了无数赞颂徽县大好风光的著名诗篇。在历代名人的笔下,徽县的山水犹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李白对雄奇高峻的古蜀道青泥岭的描述。木皮岭因杜甫“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咏叹而名闻神州。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在徽县英勇杀敌,取得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仙人关大捷,保全了南宋半壁江山,其英雄事迹被中国军事学院写入《中国古代著名将帅》、《中国古代著名战例》等军事教科书籍。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时在徽县进行过短暂休整。红军离开时,徽县共有700余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投身到抗日反蒋的伟大事业中去,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徽县因此也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红军在徽县休整期间,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在徽县人民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诞生的摇篮,无数的徽县儿女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精神也为今天的徽县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着后代子孙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发展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徽县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开展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良种推广,徽县农业发展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年来,徽县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以解决农业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联动,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构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切实增强了徽县农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已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徽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经济呈现出了结构优化、和谐发展的良好趋势。

“十一五”期间,徽县遭受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8·12”特大暴洪灾害袭击,各级政府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实际情况,坚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入手,加大对新农村水、电、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截至2010年年底共建成江洛镇龙头村、麻沿河乡熊北村等6个新农村试点村,完成了高桥乡东峪村等3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也为徽县今后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徽县现代工业源于手工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徽县工业以酿酒、造纸、纺织及铁的开采及冶炼历史最为悠久。从县境出土的大量汉代酿酒器看,早在汉代徽民就开始酿酒。唐宋时,开采铁矿及铸铁。清朝中期,外地人来徽办工业,创办“隆盛丰”酿酒烧坊,“富顺永”铁铺,有力带动了徽县工业的发展。清末徽县以酿酒、冶炼、棉纺、造纸为代表的工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行销省内外。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兵灾匪患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徽县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徽县立足自身实际,夯实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徽县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企业,对甘洛集团、陇酒集团、医药公司等20余户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使徽县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县内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先后进入全省工业60强。陇酒集团的金徽商标和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名牌产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喜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金奖”和“世界特供产品”称号。到2010年年底,徽县工业基本形成以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工业主导地位逐步提升。

历史上,徽县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十分繁荣。汉唐以来由于徽县处于连接秦陇与四川的陇蜀大道上,蜀川、汉中等地的货物经徽县源源不断运往秦陇各地,秦陇商品也经徽县运往汉中、蜀川。徽县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行线路的重要通道,后来水运衰落,特别是宝成铁路的修通,徽县在承接蜀川与甘、陕贸易中的中转站地位才逐步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徽县不断推进商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商业的长期稳定、繁荣。

徽县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境内以三滩风光、仙人关古战场遗址、栗亭杜公祠、郇庄白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铁山栈道、千年银杏树、嘉陵江漂流、月亮峡、泰湖公园为主的旅游景点,景色秀美,风光绮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银杏人家”、“酒乡人家”、“江峡人家”等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和网点的快速建设,更使徽县发展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徽谈路、谈虞路的改造使嘉陵镇的银杏人家、嘉陵江漂流、“三滩”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徽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徽县共有旅游农家乐157家,接待总人次达32.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6457.5万元。

徽县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是徽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提升期和黄金机遇期,全县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改革和学校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高考综合指标居全市前列,初中、小学的考试合格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1‰;12个乡镇的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县城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新建金徽大道、金源广场、泰湖公园、徽县火车站等标志性建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灾后重建,跨越发展

“5.12”汶川大地震,在徽县史册上记载下一串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全县13人在地震中遇难,1266人受伤。15个乡镇,213个乡村受灾、经专家排查鉴定的地质灾害81处,农业损失17亿元;宝成铁路徽县嘉陵段109隧道严重损坏,41节货车的车厢被掩埋在隧道中,其中13节载着汽油的油罐车起火燃烧,嘉陵江上空浓烟滚滚。由于山体滑坡,在嘉陵江形成了堰塞湖,严重威胁中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

灾难,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历练,而且是对党和国家执政理念的全面检验。“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深深牵挂着徽县人民。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张德江、徐才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辞辛劳,深入徽县灾区,视察灾情,看望灾民,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给徽县各级组织和全县人民以极大的关怀,使笼罩在地震阴影中的徽县人民备受鼓舞,徽县大地处处涌动着爱的暖流。这是徽县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最有利的鞭策,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坚强的保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捐物捐款。一股股爱心涌动在金徽大地。徽县各级党政组织沉着应对,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稳定人心,凝聚起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全县人民坚守信念,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与巨灾大难顽强抗争,在金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地震救灾战斗,描绘了一幅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和衷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壮丽画卷。

如今,走进徽县,春夏山花灿烂,深秋红叶漫野。走进徽县,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我们不仅赞叹与时代同发展的徽县,而且对她的美好未来充满百倍信心,寄托满怀豪情。

史海拾贝

荣誉见证成就

徽县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省卫生县城”、“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后,徽县在不同的领域有哪些巨大的建设成就?结合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思考成就取得的原因。

第二节 徽县建置沿革概述

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6000—5000年前左右),徽县先民就在今徽县境内的永宁河流域辛勤劳动和繁衍生息。

尧分天下为九州时,今徽县地处雍、梁交界之处。商代为犬戎之地,主要居民为氐族。西周仍为西犬戎所居,主要为氐羌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楚国一度占领汉中地区,徽地曾沦于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全国分为36郡,徽县归陇西郡管辖。氐、羌民族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秦人和睦相处,为发展徽县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县先民柳林遗址复原图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今徽县地置河池县。公元前106年,汉王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除近畿7郡以外,将全国郡国分为13部,河池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统辖。

刘秀建立东汉后,地方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旧制,分州、郡、县三级,徽县复名河池县,隶武都郡。

东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处烽火要地,归属无常。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3月,曹操出兵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河池地归曹魏版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刘备占据汉中,河池地又归入蜀汉。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相国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失去对汉中地区的控制权,河池地又入魏版图。

民国时期徽县州境、城郭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史称西晋。徽地仍置河池县,隶武都郡。东晋建立,直至隋王朝统一华夏,北方先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割据统治;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徽县地处南北交界之地,归属变更频繁,先后为仇池、前赵、后赵、前秦、宋、北魏、西魏、北周所统制。

隋朝时恢复县名河池县,隶属凤州。唐初,朝廷将天下分为十道,河池县隶属山南道凤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又将天下分为十五道,山南道被分为东、西二道,河池县隶属山南西道凤州。

宋初,朝廷将天下分州、县设置,河池地仍置县,隶凤州。997年,宋王朝开始在天下设路,1122年,天下共设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秦凤路凤州。南宋时,河池一度改隶利州西路凤州。后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设于河池,宣抚司执掌军政大权,当时河池县名虽存,但其归宣抚司统辖。

元朝建立初期,于河池置南凤州,隶巩昌路,辖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升为县)、两当三县。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1311年,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徽州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王朝建立后,承袭元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明时,县境虞关、高桥设巡检司,小河设小河关。

清初,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徽州隶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1729年,徽州降州为县,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清末徽县区划图

1912年,甘肃共设7道77县,徽县当时隶属渭川道。1934年,甘肃全省设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徽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天水)管辖。直到徽县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隶属天水地区。7月,与成县合并,名为徽成县。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区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管辖至今。

做一做

根据时间顺序,制作徽县建置沿革大事年表。

第三节 璀璨明珠缀河池——风景名胜

◎木皮岭

木皮岭又名柳树崖,在徽县西南30余里,其岭山脉西与龙洞山相连,东至大河店乡黑沟门接青泥岭。北有洛河南来,南有浊水(今白水江),与地坝山隔浊水相望。白水峡西南走向,蜿蜒六十里,自古为陇右、西、礼、徽、成入汉中的要津。

巍峨的木皮岭

史海拾贝

民国版《徽县新志》记载:“木皮岭,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木皮岭在河池西,杜甫发同谷,取道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

木皮岭

唐·杜甫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唯有他山尊。

……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亿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自长举(今陕西略阳白水江)之北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今成县),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栈道凌空……运夫毕力,守卒延颈,嗷嗷之声,其可哀也,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木皮岭因其上遍生木兰树而得名,又名木兰花掌。山势巍峨险峻,陡峭崔嵬,刺天裂地,云烟万叠。附近龙洞山、地坝山、柳树崖与其相互为依托,形成县境东南一道天然的屏障。

木皮岭西北倚龙洞山,南峙地坝山。龙洞山突兀高峻,沟深林密,绝壁凌空,岩洞错落。中有寺岩一洞形如半月,内有天然石门、石窍、石佛。洞下有殿宇壮观,三宝庄严的古刹普圆寺遗址;岭西龙王洞,空旷平夷,幽深莫测,传为北魏时氐人杨茂搜部众的穴居之地。民国时期,这一带为陇南地下党开展武装斗争的根据地之一,1949年11月21日悲壮的“龙王洞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地坝山在木皮岭西南,山上遍生兰蕙,别名兰山。奇峰万仞,红崖绝壁,云烟缭绕。

木皮岭雄姿

自古以来,经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至嘉陵江一线是一条秦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路径木皮岭的木皮古道与青泥古道一起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国道。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一家从栗亭出发远赴成都,向南攀越了木皮岭,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白沙渡、青泥岭,于夜半时分在水会渡(虞关乡老虞关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八渡沟,沿略阳九股树、金池院路离开了陇右地界。在此一段艰险旅途中杜甫写下了《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等多首纪行诗。而诗人过木皮岭之后的感叹“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成为一句颇富哲理的千古名言。木皮岭因杜诗而名扬天下。

学思之窗

唐开元(713—741年)间,唐朝迫于吐蕃连年东侵,在青泥古道置鱼关驿、青泥驿,并于青泥驿之木皮岭开辟木皮道,以通陇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全国形势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义成军节度使王铎经营岭南,重新梳理木皮道,并新建木皮关(俗称小河关),藉以东御农民起义军,西挡吐蕃。后梁开平(907—910年)中,岐王李茂贞进犯兴州(略阳),山南道节度使李道袭率众固守木皮、青泥、浊水一线,李茂贞不能达,引众还长安。公元911年,后梁派刘知俊伐蜀,与蜀将王宗侃激战于青泥岭、木皮岭一带,宗侃兵败。后唐庄宗于同光三年(925年)征蜀,破凤州,取固镇,南入木皮岭,沿浊水降兴州。955年,后周伐蜀,蜀主孟昶遣大将高彦俦、李廷珪出陈仓,蜀师大败,退守青泥岭。后秦、风、阶、成尽入周。宋绍兴四年(1134年)吴玠率杨政、吴璘、田晟、王喜等三万余众,与兀术、韩常十万金兵战于青泥岭,恶战七昼夜,全歼十万金兵,仅兀术等百余人幸免,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仙人关大捷。

想一想

历史上木皮岭发生过哪些事,你觉得木皮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三滩

三滩位于徽县南部秦巴山区腹地,东临沮水,西临嘉陵江,北连秦岭,南接汉中平原,距徽县城50公里,总面积400余平方公里,是嘉陵江流域的一处原生态自然风景区。

人间仙境——三滩风光

三滩因三大高山草甸而闻名,虽有头滩、二滩、三滩之谓,实则三里一滩,五里一甸。滩与滩之间有无数小滩,如银滩、金滩、昏人滩、落水洞滩等数不胜数,当地群众有“八九七十二滩”之说。峭崖如黛、水瀑似练、芳草碧绿、丛林苍翠,呈现出一派雄浑苍劲,奇峻奇崛的自然风光。头滩内针叶阔叶乔木混交,野草灌木杂生。踩上去软绵绵、轻盈盈。二滩内秀峰奇岭,婀娜多姿,有如雄狮俯卧,有如巨龙腾飞。茫茫草滩,碧波连天,暗馨扑鼻。三滩景观更加诱人,树木少了,林中草甸却无拘无束蔓延伸展,百花碧落,彩蝶翻飞,宛如人间仙境。走进三滩,犹如闯进绿水碧波的人间仙境。这里既有大自然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又有原始森林的听觉美,嗅觉美,静态美。原始美,构成了三滩丰富多彩的独特景观。三滩林区植物种类三千余种,其中木本、藤本、草本、一团团一簇簇,遍立林间草地,为奇异的高山草甸披上绚丽的天衣。

多彩的三滩

三滩是一处天然的动物乐园和植物王国,境内栖息着羚牛、小熊猫、马鸡、云鹊、石虎、白唇鹿、大鲵、红腹角雉、柳叶鸡等40多种珍稀动物,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具有种群大、分布集中的特点。每逢雨过天晴,成群的羚牛下山觅食,有时竟同牧放的耕牛混杂一起,在村庄周围活动。当地人常以“下山一把扇,上山一条线”来形容羚牛的活动规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三滩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境内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达30~40厘米,高大乔木与古老灌丛参差相生,被《树木志》选录的树种多达上千种,秦岭冷杉、白皮松高大挺拔,红桦、白桦、锐蓬栎、辽东栎等分布较多,周边还伴有银杏、杜仲、厚朴、枇杷、茶树等植物生长。在海拔2000米的风垭子、黄杨岭等地,生长着大面积的花卉观赏植物杜鹃。丰富的植物资源,使三滩四季常青,花香百里。春花暖树,秋山红叶,春秋两季,山色清朗,云雾缭绕,各色鲜花竞相开放,正是三滩旅游之最佳时节。蛇是三滩的特产,有一块三亩见方的蛇窖,每逢雨晴日出,蛇群钻出石缝草丛聚集于此,或缠绕枝头,或游走草地,性情温顺,不伤人畜。

三滩境内山势奇险,地貌奇特,海拔由西北部河谷800米向东南部逐渐增高,形成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有大殿山、东界山、太阳山,位于三滩中部的黄杨岭植被茂密,三滩众多的草甸围绕其周围。路入云端的风垭主峰,体现了三滩山水风貌的雄伟壮阔。峻峭的峰顶,秀美的崖松,离奇的洞穴。若与黄山云海、峨嵋金顶景观相比,既相似又有自己的特色。发源于太阳山的月亮河(古泉街水,又名东峡水),穿越三滩腹地,在高山峻岭中切割出一条高800米、长45千米的大峡谷,谷内飞泉鸣瀑,从天而降,水质清澈,宛如九天珠玉。

三滩及周围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巴蜀文化与三秦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尤以饮食习惯、婚嫁、称谓、语言最为明显。

史海拾贝

三滩景区名胜古迹颇多。开凿于三国时期的东沟峡(今名月亮峡)古栈道为古代入蜀的路径之一。三国蜀相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经此北上,扎营黑水城,故《三国志》有“朝出褒沔,暮宿黑水”的记载。历史上这里有兴盛的宗教文化,有八卦庙、观音殿、川主庙、南天门等庙宇寺院遗迹,尤以大殿山的五徵庙规模最为宏大,现存寺院壁画、古砖塔遗址遗物等,相传五徵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女安庆公主修行而御建的。

三潭景区有百花坪、月亮峡、五徵窑、嘉陵江、青泥岭、八仙峰、望天梯、五里长滩、南天门和大阳山等十大景点,加之200余个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省级名胜风景区。也是西北不可多得的一大自然景区。

◎嘉陵江

嘉陵江是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徽县永宁、嘉陵、虞关三乡镇,沿途接纳大小数十条河流,在仙人关以南入陕西略阳地界。嘉陵江在徽县境内的大约30公里流程里,两岸分布13处自然或人文美景,使得嘉陵江在徽境一段拥有“小三峡”之美称。

嘉陵江古时水量丰沛,是四川、汉中通秦陇的漕运通道,物资船帆直达徽县江口起载。这些年水源枯竭,河道失修,漕运绝迹,但火焰山一段江水较丰沛,如今开展了一项旅游项目——漂流。嘉陵江漂流以黄沙河为起点,选取了上游一段素有“小三峡”美称的特殊流程,以月亮峡附近为漂流终点,顺着一江绿水漂流而下,江水左岸是平坦宽阔的“徽虞”公路,右岸是穿山越岭的宝成铁路。挥动手中船桨,尽情指点江山,浪遏飞舟,飞珠溅玉;江水清纯,蓝天靓丽,高山雄奇;俯视见鱼嬉,仰首闻鸟鸣,舟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而老神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接轨贯通之处,徽县嘉陵老神沟,被庄严而神圣地写进中国铁路史。著名的铁山古栈道沿江而上太和庵,连接青泥古道。如今南北大动脉——宝成铁路顺流而下,因此这里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古代与现代交叠的旅游景观。

嘉陵江漂流

嘉陵江集沿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线,使火焰山之神奇、鹰嘴崖之雄姿、卧象山之神韵、鱼儿崖之奇险、睡美人之娇媚、姊妹峰之靓丽、青泥岭之陡峭、月亮峡之幽深等八大景观尽收眼底。当你亲临一趟这瑰丽神奇月亮峡,感受一番这大自然造化的山光水色,你就不会再怀疑徽县的美丽了。

嘉陵江漂流

嘉陵江风光之棒棒崖

学思之窗

徽县旧志云“山峰秀美故名徽”。

距离黄沙河浴场不远处是素有“银杏之乡”美称的田河村。这里生长着千年古银杏树一百余株,形成一个全国罕见的古银杏树群落。

黄沙河上游桃花岛依山傍水,被呈半圆的江流状拥入怀中,春来百花盛开之时,岛上桃花千娇百媚,十分怡人。

穿过黄沙河大桥顺流而下,凌空而遇黄沙河铁路大桥。宝成铁路在这里从嘉陵江左岸跨到右岸,一路穿山夺崖越岭南下。

嘉陵江右岸绝壁有西汉所建古栈道遗迹——著名的双龙碑栈道遗迹,为西汉以来由秦陇入蜀的三条古道之一。仙人关又是联结金牛故道、青泥故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古道枢纽。

嘉陵江畔嘉陵镇,位于青泥岭南侧,嘉陵江右岸,古代为嘉陵驿,为入蜀要塞,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嘉陵天堑”之称。现在,建在嘉陵镇的徽县火车站,已成为陇南客货运输的重要通道。

想一想

你知道嘉陵江沿岸有哪些美景?最令你骄傲的是什么?

◎凤凰山

凤凰山又叫州主山、凤山,在徽县城西约一里处,与县城东北隅吴山隔城相望。

徽县凤凰山历经近十年的绿化美化、道路与设施建设,山上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辉煌的人文建筑。整座山犹如一只展开绿屏的凤凰,成为一处极为理想的大众休闲娱乐风景区。

凤凰山

左侧半山腰的奇石园,二百余奇石各具情态,如苍鹰、玉兔,似雄鸡、绵羊,像老人、村姑,块块都耐人寻味。这些奇石皆产自徽县嘉陵江流域自然天成的园林观赏石。

山顶左侧最高处,有金碧辉煌的仿古“栖凤阁”,附近石碑上的《栖凤阁赋》曰“千禧交盛世,邑人辟公园”,默默见证者徽县城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山顶右侧为凤山公园活动区的中心广场,建有活动平台。大理石铺地的广场宽敞整洁,四周安置了石凳供游人歇息。

右侧半山腰有宣灵王庙,沿着宣灵王庙下的石阶小径,穿过浓密的树林就来到了凤山门楼与“凤舞园”平台,台边有公共锻炼设施。凤山门楼靠南侧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兴善禅院,俗称西寺。

喜好登山的徽县儿女

夜幕下的凤凰山又别具一番滋味。每至华灯初上,山顶四周,阁楼霓虹溢彩流光;广场之内,游人轻歌曼舞。林荫幽径风摇竹影,远山天际朦朦胧胧。若遇三五之夜,皓月清辉当空,清风徐徐而来,弄碎银盘万点。小径上两三游人闲庭信步,亭台内几对情侣拥怀私语。一阵阵玉笛长号,悠悠然飘入耳际。那一份静谧惬意,若非身临其境,无法用语言叙述透彻。

凤山公园是徽县城区的“后花园”,是一处放松心情的绝好之地。

史海拾贝

《徽县新志》记载:“山形如凤故名,俗称州主山,宋建宣灵王庙于上。乾隆间,邑令李兆锦筑凤堂吟社(今县党校),为邑中览胜。其南麓有兴善禅院(迎旭观)。”

◎江峡洞天

江峡洞天

江峡,也叫银桩峡,位于嘉陵江支流永宁河上游的峡谷中,距徽县东部柳林镇约5公里。峡口以上为丹霞地貌群,分江峡、红崖、磨沟三个风景区域。江峡山体嵯峨,怪石凌空。红崖灿若晚霞,与漫山白皮松交相辉映。磨沟崖面壁立,洞窟幽静深邃。70年代当地群众为打通江峡公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段长一百多米明暗交错的公路隧道,临江突兀、横穿绝壁,路洞边缘石栏密立,使隧道险峻独特。不仅是峡谷中最险要地段,也是江峡公路的咽喉要塞。

◎火焰山

火焰山地处嘉陵江与永宁河交汇处,是徽县南境嘉陵江景区内的一处风景名胜。

火焰山古名青岗山,山势自东逶迤而来,宛如长龙卧于嘉陵江波之中,由此亦名青龙山。早在明代,火焰山即为徽州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是徽州南乡名山。

东南异峰突起的堡子为古代军事堡垒遗迹,明、清时当地百姓为抵御兵匪骚扰筑此古堡,至今保存尚好;正南鹰嘴崖,形似苍鹰展翅欲飞;西南狮子崖,状若雄狮回眸顾盼青龙;西南隔江为象山,如白象卧波,象鼻微翘。五景遥相呼应,故有“古堡、苍鹰、青狮、白象、一条龙”的说法。

火焰山道教建筑大多修于明代,经历几代不断修葺已成规模。终年香客不绝,游人如织。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三月二十逢会更是人流涌动,盛况空前。80年代初,当地群众将火焰山古建筑群和配套设施整修一新,成为徽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嘉陵江与永宁河之交汇──两水怀抱中的火焰山

◎青泥岭

青泥岭横亘在徽县东南水阳、嘉陵、大河店、虞关四乡镇之间,绵延20多公里。从徽县城朝东南眺望,青泥山脉的最高峰——青泥岭铁山高耸于群山之巅,海拔高达1746米。山顶双峰兀立,峰顶犹如人首顶巾,故有“巾子山”之别名,其色如铁又称铁山。

青泥岭临近接溪山,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青泥道蜿蜒其间。从徽县城南6里过水阳乡牟家坝、石家峡进入南山,自店华山、深沟村即涉足于青泥河谷。这条沿石家峡、店华山入深沟河(青泥河)上达青泥店子(唐宋青泥驿站)的南山青泥路径是历史上的一条传统路径,路径虽短但险象环生。这道早已荒废,很难找见旧路踪迹。河谷内青泥河水浑浊湍急,大石磊磊,荆棘丛生。山谷左侧多为悬崖,绝无通行的可能,山谷右侧由牛羊践踏出的小径不时被激流、巨石、荆棘阻断。穿行于谷间,随时得跳深涧越巨石,躬身穿行在狼牙刺与树丛之内,倍感阴森恐怖。沿着盘山羊肠古道上行半山,下临绝壁深渊,耳畔激流轰鸣,山石犬牙交错,林莽阴翳蔽日,毒蛇野兽出没。加之不时遭遇云雨天气,道路泥泞,至青泥店(古青泥驿)的这30余里山道行走起来异常凶险,多数人至山顶已体力不支,不得不歇息一阵。1055年北宋青泥路废弃之前,在青泥岭半山腰青泥店的青泥驿站是专为路人歇息而设的。过青泥店子村外至李坝一段古道路径沿线上,至今有大明万历辛丑季春三月“新刊修路碑记”玄天神路摩崖,大清嘉庆十六年四月吉日立“远通吴楚碑”,大清嘉庆十六年“修路碑记”三块明清时期的修路碑记,这几块修路碑刻见证了古人修路的历史。

史海拾贝

清代“远通吴楚碑”

“远通吴楚碑”位于大河店乡青泥河村南前往李坝、铁山、太和庵的青泥古道左侧,高0.67米、宽0.40米、厚0.4米。系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青泥村附近百姓为整修青泥古路所立纪念碑。碑文曰:“徽县至虞关之通道也,自石家峡至杏树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险阻可畏。自明以来,虽崎岖如故,往来负载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难以举动。己巳秋,四方左右奋发起念,同心协力,悉内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云。捐资人,首领……嘉庆十六年四月吉日。”

远通吴楚碑

青泥古道

至太和庵、武家坪村即抵达铁山脚下。铁山峰顶建有关帝庙、玉皇阁、祖师殿、魁星楼圣母殿、文昌阁、药王殿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寺院,寺院内明朝礼部尚书胡潆奉旨寻访太极真人张三丰的题记,清代张绶、张伯魁等几位知县名人的题记,及院外草丛里刻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的一块石碑,见证着此处历史的沧桑。铁山北峰建有两座大殿,庙宇皆用清一色石条垒砌而成,内塑西王母神像,正殿右侧一座石砌斋房为山上道士与游客提供住宿。南峰为玉皇顶,南北两峰相隔不足300米,却有百米高差。玉皇顶南天门是铁山最高峰,山顶阔约500平方米,靠南端建有玉皇神殿,虽然房屋破旧,但建筑工艺精良,衬托出了古时铁山香火的鼎盛。殿中央塑有玉皇神像,香案前有一眼脸盆口大小的清泉。至玉皇顶南侧“南天门”处环顾四周,金徽县城、嘉陵江水、仙人雄关一览无余。悬崖峭壁下面有仙人洞,为庞道人修真飞升成仙处,高约2米,深1.5米,仅能容纳一人,洞外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

青泥岭主峰远眺

铁山远眺

从太和庵下山可至嘉陵江、虞关乡,沿途青泥古道与白水路古栈道痕迹时隐时现,林密草长,道路崎岖盘桓。沿途点缀着仙人关、吴王城等历史遗址。

学思之窗

以青泥岭为题材的古代诗词多达200余首:唐代诗人元稹的《青云驿》云,“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蹊。徘徊不能上,人倦马亦嘶”;大诗人李白极尽笔墨描绘了青泥岭的艰险,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千古绝叹;诗圣杜甫当年也借道青泥岭而南下入蜀,为后世留下了“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的诗句。青泥岭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闻名天下。

想一想

古诗人笔下的青泥岭是怎样的?你知道与古青泥道有关的历史故事吗?

◎白塔

白塔是我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砖塔。

宋代白塔寺砖塔坐落在今县城西27公里的栗川乡郇家庄村口东侧台地上。古代此处有一座寺院,名普圆寺。该寺在唐代被战火焚毁,宋淳化年间在废址上敕建一塔,名白塔。塔建成后又重建寺庙,名曰白塔寺。不久,白塔寺又遭火焚,寺毁而仅存白塔。

史海拾贝

白塔为多层叠涩檐承托平座、斗拱楼阁式砖砌空心塔,通高约30米。塔基平面八角形,用石条砌筑,出地面二层内为台阶。塔身八面九层,底扩顶收。白塔整体筑砌精细、雕工玲珑、结构严谨。远望外观凌风潇洒、庄重挺拔;近观塔体筑砌精致、雕工玲珑。建筑风格与庆阳地区华池宋代砖塔相仿,考证为宋代建筑,对研究徽县地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有较高的价值。

宋代白塔

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郇家庄白塔寺,现已圮毁无存,但砖塔保存尚好。

白塔于1975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砖塔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习延伸

比较阅读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过铁山

宋·赵抃

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天。

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宋衢州(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由于面颜黑,时称“铁面御史”。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他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

登铁山

清·进士张绶

环徽皆山也,山高何险绝!当南峙双峰,望之色如铁。鸟道与羊肠,层层势盘折。危梯架悬崖,飞湍声幽咽。上有千年松,蜿蜒对罗列。隐雾而吞霞,天造亦地设。怪石生其间,林腰藏虎穴。虎出张乃威,令人肝胆裂。下有武家坪,居民多朴拙。茅檐八九椽,半在山之凸。其西曰虞关,嘉陵江派别。万里通巴门,荡荡孰与诀?我闻宋吴公,兄弟何勇烈?破敌曾在兹,磊落千人杰。今我来铁山,步步苦据拮。计里五十余,除巇亦尽阅。我曾促晓装,骡困脚力竭。我曾数心期,谁能为我说?相逢一笑时,衣衫任宕跌。造物多闲情,低徊思往哲。底事久飘蓬,千载如同辙。我宿太平庵,晚凉罢炎热。风风雨雨凄,况复立秋节。本非薄俗尘,浊酒且怡悦。翘首望京花,缩地术难窃。话到夜初分,钟声远近彻。渺渺兮予怀,挥毫忘谫劣。

张绶:徽县城关先农人,清朝乾隆进士,在乾隆、嘉庆两朝深受皇帝信任,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多次得到提拔。1801年,病逝于广西学政任上。终年54岁。

白水江

于右任

白水江头未了僧,孤舟一夜入嘉陵。

云封蜀道无今古,鬼哭周原有废兴。

野渡招摇村市酒,荒城出没戍楼灯。

阳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

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参加过辛亥革命、讨伐北洋军阀的斗争。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国务委员、监察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是资深的政府国策顾问,声名显赫的国民党元老之一。

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初,身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为南下与孙中山会面,由关中绕道天水再入蜀到上海,再转道去广东。因此有了秘密从徽县过境的一段佳话。

当年于右任一行四人轻装简从,步行到达徽县,后由于风声吃紧,乘夜幕进石家峡,走青泥河店子。青泥古道山路崎岖,沟深林密,又加天下雨难走,经过一夜跋涉,黎明时分于右任一行才到铁山脚下的武家坪。看到农民早晨吆牛耕地的情景,于右任感触油然而生,作《徽县早发闻耕者叹息声》诗,“早起行铁山,月明似天明。田夫立垄畔,朦胧不能耕。但闻语太息,今日天又晴”。表达了他对穷乡僻壤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

此次南行,一路险象环生,四人仓皇跋涉,疲于奔命,感慨颇多,于右任由此写下了《白水江》七言诗一首。诗中隐含了他对时局风云变幻、党国前途的忧虑,以及自己纵有报国之志而此去前途未卜的惆怅心情。

凌绝铁山览群峰

曹鹏雁

杜甫《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情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这诗借用来描写徽县境内的青泥岭主峰铁山也是恰当不过的。

青泥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横亘于徽县东南部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之间,莽莽苍苍绵延20余公里。铁山海拔1746米,为青泥岭最高峰。在县城眺望徽县城东南,可见铁山高耸于群山之巅。

《太平寰宇记》、《郡国志》、《徽县新志》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北,西北接凤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陷泥淖,故曰青泥岭。东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巅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之青泥,宋始称铁山。陡壁直上约五、六里至其巅,俯瞰城郭。西南倚山一角有虞关镇。”清代乾隆、嘉庆朝翰林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徽县人张绶《铁山铸钟记》记曰:“铁山在城南四十里,双峰卓起,时出云雨……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焉。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其下为太平庵,虞关、青泥岭、嘉陵江。林壑奇峭,我徽一大观也……”

依史志与文献可知,青泥岭铁山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介于古兴州长举(今略阳)、成州同谷、凤州河池之间。蜿蜒其上的青泥道在汉唐以来是秦陇通往汉中、蜀川的必经官道。宋代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白水路修通之前,青泥道从河池驿(徽县城西15里银杏镇)出发,东经固镇(今徽县城区)南过牟家坝(水阳乡)入石家峡、典华山、深沟河至南山顶达青泥店,尔后沿山梁向南经李坝、三泉、武家坪到达铁山脚下太和庵,再转而西南行抵达鱼关渡(今嘉陵江边虞关乡老鱼关处)。无论自河池驿站抑或自鱼关老街至太和庵,蜿蜒于青泥岭中的山路一样艰险难行,故而古人在抵达铁山脚下的太和庵后都不得不驻足歇息一番。铁山周围幽美的自然环境又常常吸引过客们借机登临铁山绝顶,这不仅使得高峻的青泥岭铁山与艰险的青泥古道声名远扬,而且文人登临之后为后世留下大量咏叹青泥岭铁山的诗词文章。

且不论诗仙李白是否真到过青泥岭,其《蜀道难》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千古绝叹;诗圣杜甫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间“离陇入蜀”途中,在《水会渡》诗里对青泥岭及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纪行描写。唐代武元衡《夜宿嘉陵江》诗曰:“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作岩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元稹《青云驿》诗云:“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蹊。愿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徘徊不可上,人倦马亦嘶。”北宋赵抃《过铁山》诗道:“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侍遂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明代伍福《过铁山》道:“晓发河池郡,日薄风色寒。霜干马蹄疾,步步跻层峦。崎岖绕涧谷,鸟道多折盘。危桥架悬崖,深沟泻飞湍。登眺六十里,巇险千万般。”而明代虎谷人王云凤《过铁山》诗云:“晓离李白青泥岭,暮渡吴玠仙人关。上如缘璧蜗曳汇涎,下如窜莽雉东翰。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毛骨寒。悬崖峭壁扼深谷,枯松怪石生其间。魂惊目眩人蚁附,手扪足缩成蹒跚。”这一首首诗无不为后人展示了青泥岭铁山的高峻雄奇。

2012年9月23日逢周末闲暇,我与几位师友再登青泥岭摄影采风。9时从徽县县城金源广场前乘车出发,先过水阳乡登上南山泰山庙,回首山下泰湖公园与徽县城,山清水秀,一片清丽。泰山庙内有黄飞虎等道家仙人塑像,庭院深深而寂寥无人。大殿后一株伟岸挺拔的白皮油松,好似守卫这一方净土的金刚卫士。寺院背后有盘山公路可通达青泥店子村,沿路有两三个自然村落,鸡犬相闻,收获到院子的玉米棒儿泛出诱人的金黄色。大约十时车至青泥店子村,村名来源皆因此村自唐宋以来是翻越青泥岭山脉时官家歇脚的青泥驿站,私商住宿的青泥客店所在地。今年大河店乡借用国家实施西部地区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惠民政策,对青泥村原有的村舍、道路进行了整修、粉饰,修建了青泥文化广场,广场上摆放了李白、杜甫两尊诗人塑像,仿刻了李杜描写青泥岭的诗篇。粉白的墙壁上彩绘的古人行旅图,凸显了古青泥村作为秦陇蜀川古道上驿站的特定功能。由此,青泥村的村舍面貌焕然一新,村子周围成为了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一个旅游景点。村后遗留有“远通吴楚”石刻修路碑与“玄天神路——新刊修路碑记”石刻摩崖,这两处文物与另一块大清嘉庆十六年的修路碑刻为后人指明了古道的走向,见证了千余年来古道的发展历史。村周围大山遍生树木,松柏树苍翠欲滴,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野生毛栗树上结满鸡蛋大的果球,深秋中有些已经裂开了嘴儿,只待村民来采收。

青泥村南侧今有新开的简易农用车路蜿蜒于山中,沿着大石窑、光山梁、草滩、甘家沟、柳树垭一线车道,面包车时而吃力地爬上陡坡,时而又几乎滑行似的下到谷底,好在开车师傅技术过硬,一路有惊无险。经过三泉自然村时,一大片芦苇展现在眼前,感觉尤似来到了南方的青纱帐里。路侧水渠边长有一溜儿蜡杆草,草秆上结有火腿肠般粗细,似蜡烛一样的果实,果棒儿红绒绒的。幼年时在老家的水库边曾见过一次,记忆中留存了三四十年的幼时玩物被意外地遇见了,人心里好一阵子兴奋。于是我顺手掐下来一大把,返回后给同车的几位每人几支,让在家的孩子们也分享一下我童年时期的宠物。约13时半时分,车过三泉,下到宋坝河谷,再次蜿蜒上山,几经周折,14时许达武家坪村,终于远眺见了高耸于云端的铁山。至武家坪村、太和庵即抵达铁山脚下。太和庵内塑王、赵二灵官神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五日逢会,热闹非凡。此处以往是青泥古道上通往鱼关的驿站,所以文物古迹屡见不鲜。石磨盘、石马槽、断碑残垣以及古朴的民居一一进入游人视野。铁山区域属于徽县嘉陵镇所辖的武家坪村,村里古老的太和庵佛教寺院,破败古旧的土木结构戏楼与几块隐约记载清代维修庵房戏楼的残缺的石刻见证了这一地区历史的沧桑。那半块由清代官员责令镌刻的教化地方移风易俗的“太和庵兴利除弊碑”依然还在庵檐之下。

太和庵的寺院背后正东方位便是铁山。铁山山顶部位生长着原生态的各种杂木,山腰整个由松树林缠绕,山脚地带则为广袤的山坡。坡上长满半尺深的牧草,夹杂着黄灿灿的野菊花儿与蓝盈盈的钱胡草药花。灌木上一些红豆般鲜红鲜红的果实,在万绿丛中彰显着诱人的色彩。上山的路径只有一条尺许小道,可谓真正的羊肠道儿,又完全淹没在森林之中且泥泞不堪。这小道儿是千年来由上山的人们在杂树乱石里生生用双脚踩踏出来的,小道依山就势曲曲折折达一二十里,若非两个小时,歇得几歇,一口气儿是断然无法登顶的。为了探寻青泥古道我曾领教过长途跋涉的滋味,但在这垂直高差几百米的山峰上攀援却是第一次。沿着这石栈小径走得几步已然气喘如牛,汗流浃背湿透衣衫。就在杳若无际的茫茫林海里挣扎着,人几近气馁绝望,脚步实在挪动不开手脚并用艰难地攀登时,柳暗花明一般眼前豁然开朗,铁山的顶峰突然展示在你的眼前。我们终于登顶了,终于登上了海拔1746米的青泥岭主峰——铁山之顶。

自巍巍然耸立在群峰之巅的铁山峰顶环瞰四周,只见密布青松翠竹的青泥、地坝诸山脉莽莽苍苍一片青翠,密密匝匝的森林将眼前的大山包裹地严严实实。铁山铁青着一副尊容俯视诸山,恰有“一览众山小”之情形,而青泥、地坝诸山俯身其下,如尊元首。山上冷风嗖嗖,雾气不时缭绕,白云脚下飘过,仿佛进入仙界天境。阵阵松涛入耳,又如金戈铁马奔腾而来。自王母殿后位置抬眼北望群山之外,金徽县城尽收眼底。触景生情,突然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里“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至少。而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几句话来。

铁山峰顶早先建有关帝庙、玉皇阁、祖师殿、魁星楼圣母殿、文昌阁、药王殿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寺院,内有明朝礼部尚书胡潆奉旨寻访太极真人张三丰的题记,有清代张绶、张伯魁等几位知县名人的题记,草丛里一块石碑上刻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铁山北峰建有两座大殿,庙宇皆用清一色石条垒砌而成,内塑西王母神像,正殿右侧一座石砌斋房为山上道士与游客提供住宿。南峰为玉皇顶,南北两峰相隔不足300米,却有百米高差。玉皇顶南天门是铁山最高峰,山顶阔约500平方米,靠南端建有玉皇神殿,虽然房屋破旧,但建筑工艺精良,衬托出了古时铁山香火的鼎盛。殿中央塑有玉皇神像,香案前有一眼脸盆口大小的清泉。至玉皇顶南侧“南天门”处环顾四周,金徽县城、嘉陵江水、仙人雄关一览无余。悬崖峭壁下面有仙人洞,为庞道人修真飞升成仙处,高约2米,深1.5米,仅能容纳一人,洞外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

铁山的顶峰虽然是第一次登临,但因为是一座令人神往已久的名山,上山之前山顶的风物精致经过诗文图片的介绍展示早已熟记在心,故而亲临山顶后似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然而这些都已成为美好诱人的故事,都已成了历史的过眼云烟。被风雨剥蚀的文字全无,但依然矗立于荒草中的数块残缺古碑以及院落边被毁坏后遗留的几截残垣断壁,诉说着人间世事的凄凉与自然界的沧桑演变。眼见记载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古碑被遗失在荒草中,眼见精美的陶塑蟠龙亦然散落在荒草中,我心里涌出几分欲哭无泪的悲伤、凄楚、失落。

(曹鹏雁:徽县县志办干部)

第四节 活动与探究——探访徽县历史遗迹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徽县历史遗迹的考察活动,从当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入手,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作为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扩展和补充,借以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

2.通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从而让他们体验历史的真实。徽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组织大家走出校门,到历史古迹、田间地头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二、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如:有关反映徽县历史遗迹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如A文本类:图书书目、报刊、照片、图片;B音像类:影视节目,VCD等;C实物类:历史博物馆、人文景观、图书馆、网络;D人力资源类:家长、邻居、社会人士、专家等。

2.联系参观考察地点。如:吴山、栗川白塔、北禅寺、栗亭杜甫遗址、仙人关等,动员学生到徽县文化馆,文物收藏单位认真调查了解徽县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物。

3.准备主题会(课室):道具、投影仪、照相机、文字资料等。

三、活动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有关文字资料。如:《徽县县志》《徽县史话》《甘肃史话》以及同学们在网站查阅的资料等。

2.组织历史考察小组。主要以考察历史文化遗址、民俗文化、乡土历史等为内容,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和实地考察,搜集有关图文声像材料,撰写考察报告,拍摄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出版历史小报、刊物等,使活动留下图文并茂的作品。

3.制作活动成果。要求以每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版面内须配有图片或图画,纸张采用规格不小于4开的白色图画纸或彩色纸,使用手工或电脑制作。

4.评价交流。收齐作品后组织展览和评比,组织者挑选出各类型的较优秀的作品,并选出各小组的代表来谈制作体会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