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是大名人,却有大争议。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在位共37年。以秦始皇为首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李白这首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之所以深得毛泽东喜爱,原因也在这里。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毛泽东是主张批孔的。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秦始皇是大名人,却有大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为“暴君之首”。毛泽东则欣赏秦始皇“厚今薄古”,主张“马克思加秦始皇”,道理何在呢?

毛泽东评点原文

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秦始皇。[1]

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2]

秦始皇简介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在位共37年。

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世袭。接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令。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12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坠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全国通用。始皇还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实施严刑酷法。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求仙药。因此,方士侯生、卢生等深受宠幸。后二人骗术败露,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下令治罪,牵连儒生、方士468人,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每天亲自处理大量的奏章文书,不完成规定的数量,决不休息。但因刚愎自用,以刑杀为威,大臣多怕获罪,不敢指陈他的过失。在统一六国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以秦始皇为首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也乘机进行反秦活动。秦始皇于二十九年东游,途经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时便遭刺客狙击,幸免于难。三十六年,陨石堕于东郡,有人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于石。次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他自知病将不起,于是作书命在上郡监蒙恬军的长子扶苏速归咸阳送葬,并继承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加重剥削压迫人民,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在二世元年(前209)激起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不久,秦朝灭亡。

试析

毛泽东推崇秦始皇,主要着眼于其对中华民族统一事业中的伟大贡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这首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之所以深得毛泽东喜爱,原因也在这里。

毛泽东肯定、评价秦始皇,除了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那次讲话外,后来还有几次。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同年8月30日,在一次谈话中谈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时,毛泽东又从另一角度讲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被杀么。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毛泽东是主张批孔的。1973年7月4日,他在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同年8月5日,毛泽东给江青念了他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又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同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理沙菲时又谈到: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是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虽然称道秦始皇,但对他的评价也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评法批儒”时,有人大捧秦始皇,反对对秦始皇作历史的分析。1975年夏,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就此请教过他:对秦始皇到底怎么看?毛泽东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其中就包括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

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大节,看其主要方面,看其为时代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秦始皇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指为“暴君之首”。对秦始皇这样的人物究竟怎样评价,毛泽东的立场、观点、方法给人以启发。1958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还讲过这样一段话:一股风一来,本来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成不好的;本来是基本上一个好的人,可以说他是坏人。比如我们对于秦始皇,他的名誉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人讲他好的,自从资本主义兴起来,秦始皇又有名誉了。但是,共产主义者不是每个人都说秦始皇有点什么好处,不是每个人都估计得那么恰当。这个人大概缺点甚多,有三个指头。主要骂他的一条是焚书坑儒。……我跟好多人说过,跟章士钊也说过,我说: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所以,一个古人,几千年评价不下来,当作教训谈谈这个问题,同志们可以想一想。

毛泽东对自己所献身的伟大事业是忠诚的,为了完成他的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有时需要强硬到铁面无情的地步。他之所以推崇被视为“暴君”的秦始皇,可能也包含有这层原因。他说“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3],指的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对敌人决不发慈悲,也决不宽恕虽已受到打击,但仍负隅顽抗的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是他一贯主张的;“痛打落水狗”,也是他一贯赞成的。当然,为了夺取政权,为了对付反动阶级的破坏,像秦始皇那样铁面无情,是必要的,但是,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人民已经当家作主,阶级矛盾已经退居其次,人心思定、人心思治的情况下,仍然搞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仍用毫不留情的打击手段,就会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这也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悲剧。

【注释】

[1]摘自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5月8日)。

[2]摘自毛泽东1973年7月4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第363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3]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70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