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保护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保护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保护大型文物遗址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实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国模最大的遗址博物馆。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保护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五节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保护

大型文物遗址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实现。实现大型文物遗址的去博物馆化,应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做到文物遗址的景区化、体验化和休闲化。大型文物遗址的体验化是要改变传统博物馆单纯的被动参观模式,提高游客参与性,让游客置身于精心展示的情境与场景中,通过游客自身的参与与感悟,来领略文物遗址的丰富内涵,解读文物遗址中各类文化符号的涵义。同时,尽可能地通过文物遗址的衍生物,如文化节目、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来增强游客体验的深度和丰富度。[31]

一、秦始皇陵遗址的环境监测

目前所实施的秦始皇陵遗址环境监测的主要项目是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中国科学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所参加,联合开展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研究,于2005年3月开始全面启动。同时,配合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秦俑博物馆还开展了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研究,主要针对遗址区文物的温湿度、大气颗粒物、光照、震动等因素进行监测记录[32]

二、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的。由于曾遭多种不利因素的破坏,陶俑出土时表面彩绘大部损毁,只有少量彩绘残存,并且因为出土后环境的变化而起翘、剥落。为了保护秦俑彩绘,秦俑博物馆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并与以米歇埃尔·佩策特先生为局长的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进行了十余年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工作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彩绘工艺以及损坏机理,得出了秦俑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结论;确定了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在颜料中分析出了一种目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33]。因而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在运用现代分析手段揭示彩绘损坏的机理的前提下,确定了两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一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即PEG200和PU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1999年,首次采用第一种方法保护了整体彩绘俑。随后,该项技术被应用于汉景帝阳陵、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34]

1980年12月,秦始皇陵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由于长期在地下受损,碎片达三千余块,而且变形严重,铜体锈蚀矿化。在修复一号铜车马时,秦俑博物馆成立修复组对铜车马进行了考古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制定了总体修复方案[35]。在修复材料及工艺方面,筛选出合理的材料、配方及其工艺,并根据对比实验研究成果,对铜车马彩绘进行了加固保护。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1996年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陕西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调查了俑坑内的霉害现状、形成原因,菌种来源,俑坑气候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霉菌采样、分离、培养、鉴定,掌握了坑中活动霉菌的主要类群,并开展了防霉剂的对比筛选研究,找到了多种高效、广谱、无毒防霉剂的配方。并且,建立了遗址区微环境监测系统[36]

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大遗址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和考古遗址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在科学保护考古遗址的前提下,协调好考古科研、遗址保护、社会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等诸多问题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国模最大的遗址博物馆。大遗址是根据我国考古遗址的特点,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的概念。我国的大遗址资源丰富,集中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整体价值和地位,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精髓。

大遗址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城乡建设造成的破坏和民众生活环境的变迁严重威胁着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考古遗址的保护状况亟须改善。为了完善大遗址保护与管理,国家文物部门也加强大遗址保护问题研究,促进保护规划实施的力度,开展大遗址保护的创新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被证明是日趋成熟的一种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对于现阶段的大遗址保护,具有较强的显示意义和操作可行性。[37]

大遗址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必须严加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资源。我国的文物工作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大遗址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促进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恢复繁荣美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遗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8]

四、文物资源也可“虚拟开发”

不是有人说这些陵墓开发出来收取的门票可以使国家经济大发展吗,那一定非要挖掘出来供人观赏才行吗?对于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不是说彻底不动。埋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最好的保护。应该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坏。我们看看美国的“恐龙文化”的例子:他们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恐龙考古资源,却借此在全世界赚钱。还有“石器时代”这样的网络游戏,也是对考古资源的利用。我们的秦陵等资源为何不能进入文化传播,比如作为电脑游戏的主题?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实现如美国“恐龙文化”一样的“展示”和“利用”。我们可以根据探测结果,把地宫以及整个陪葬墓、陪葬坑和陵墓的布局、结构虚拟下来,做成一个虚拟的秦始皇陵墓,制成光盘,然后游客参观的时候也可以看,把光盘买回家以后,也可以进行观赏,就是进行虚拟的漫游。也可以设计成游戏等,进行文化传播,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五、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的综合保护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着行政管理条块分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加剧,遗址保护和展示理念手段陈旧单一,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层次较低等困难,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9]。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还有不尽完善之处,需要我们综合分析对文化遗产带来负面影响和威胁的外部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初步结论:(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是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基础环节,只有建立在全面、系统、可靠、翔实的考古研究资料基础上,才可能制定出实现有效保护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规划和措施;只有培育和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人才和专业机构,才能实现对秦始皇帝陵园文化遗产的全面有效保护;也只有在具备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后,才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促进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地展示和开发。深化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业务水平提升[40]。(2)考虑到兵马俑出土之前就在遭受的一些严重损坏,我们应该对其出土后的彩绘保护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保护技术,在保证可有效保护的大前提下,尽早挖掘并加强保护,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兵马俑出土前的损坏程度,尽可能地使兵马俑保持“本色”。(3)充分调动当地民众积极性,加大社区参与力度使经济效益让社区居民分享。(4)与大型门户网站强强联手,共同打造数字化、立体化的权威知识普及平台:如秦始皇帝陵数字博物馆,立体性全方位展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众多珍贵展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性博物院。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41]。2003年开始西安市政府出资统征秦始皇陵园(外城)之内193.47公顷土地,对其中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实施整体搬迁,对陵区实施绿化工程,新建两座博物馆[42]。以此为基础,建设成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项之一)。遗址公园有别于一般公园,具有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具有自身景观规划的独特性。遗址公园的景观空间规划和遗产保护应尊重遗址景观动态的发展过程、尊重遗址的空间格局、尊重遗址的历史环境、尊重遗址原貌、尊重遗址所形成的文化版块,使秦始皇陵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更好地、更长久地伴随着我们,成为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永恒记忆[43]

【注释】

[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刘珺,夏居宪,郭燕).聆听帝国余韵共谱盛世华章———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9,(2):8-29.

[2]林剑鸣.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J].文博,1989(4):10-19.

[3]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J].文博,1990(2):51-55.

[4]张玲玲,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主义风格的高度[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4):19-20

[5]张志军.秦始皇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4.

[6]杨育才.秦兵马俑第3次挖掘3亮点:发现彩俑和战车.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bingmayong/news/200906/061468771201815.shtm l.2009年06月14日发布

[7]郝东文.临潼打造中国“最优景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8]任丽,郭汉疆.秦俑景区“北进东出”,可别忘了方便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7-5-28(3).

[9]任丽,郭汉疆.秦俑景区“北进东出”,可别忘了方便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7-5-28(3).

[10]彭坤.“兵马俑”等被抢注文化遗产遭网络域名丢失[EB/OL].“http://news.qq.com/a/20060220/000815.htm.2006年02月20日09:12.

[11]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9):54.

[12]李国霞,赵维娟,李融武,等.秦始皇陵二号坑兵马俑原料产地的中子活化分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4):416-420.

[13]刘九生.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J].唐都学刊,2009,(2):1-14.

[14]王学理.秦俑是“兵”还是“郎”?—一个貌似学术性的常识问题[J].唐都学刊,2009,(4):42-56.

[15]申茂盛.秦俑是“兵”是“郎”—与刘九生先生商榷[J].文博,2012,(3):37-42.

[16][1]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101-109.[2]袁仲一.从考古资料看秦文化的发展和主要成就[J].文博,1990,(5):7-18+111.[3]袁仲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J].寻根,2002,(4):88-95.

[17]张军,蔡玲,高翔,刘茂昌.对秦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的思考与建议[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51-56.

[18]殷建强.秦兵马俑“失色”之谜[J].科学与文化,2005,(10):12-12.

[19]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生漆,2005,(1):7-16.

[20]李国霞,赵维娟,高正耀.中子活化分析在古陶瓷原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0,17(4):248-250.

[21]袁仲一.秦俑研究回顾[A].秦俑学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9:38-45.

[22]何以.秦俑的八大谜团[J].老同志之友,2009,(24):44.

[23]刘春花,王志友.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M].秦文化论丛(第八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421.

[24]《史记·秦始皇本纪》

[2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0.

[26]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0.

[27]刘庆柱.秦始皇陵墓规模的考古解读—关于学术研究中的“过度”解释问题[J].群言,2008,(10):39-41.

[28]刘庆柱.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乾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J].群言,2007,(5):30-32.

[29]宋菁菁.对陕西帝王陵墓开挖与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5,(11):142-143.

[30][1]李红浪,涂莲英.浅谈世界遗产之秦始皇陵[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222-223.[2]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3-166.

[31]杨军,樊琳,去博物馆化:大型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思路—以陕西乾陵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66-70

[32]雷勇,原思训,郭宝发.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6):36-42.

[33]刘占成,马灵芝.彩绘兵马俑的魅力[J].东南文化,2000,(4):6-87.

[34]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生漆,2005,24(1):7-16.

[35]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生漆,2006,25(1):21-27.

[36]张兴群,张志军,张孝绒.秦俑霉菌区系调查及其危害[J].文博,1999,(1):76-80.

[37]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11(1:):3-26.

[38]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1):6-15.

[3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制.秦始皇帝陵园保护规划[R].2008年1月.

[40]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0-86.

[41]佚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J].中国文化遗产,2012,(4):2.

[42]刘庆柱.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设的思索[J].群言,2003,(7):26-29.

[43]何昉,千茜,肖洁舒.大象无形大美无声———陕西秦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浅析[J].风景园林,2012,(2):49-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