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州传统村落-许村概述

徽州传统村落-许村概述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05年年底,许村的人口总数为3 314人。许村村落示意图许村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已有1500多年。五代时,因入迁许氏的兴盛而命名为许村。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许村的发展除有徽商壮大的历史背景以外,还与徽州北向通道——徽青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又是徽州北部的重要门户,所以许村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徽商的衰落,千年许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许村概述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关南麓,离县城西北21公里,东南分别与上丰乡、富堨镇相邻,西北分别与徽州区、黄山区交界。村落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0.7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年底,许村的人口总数为3 314人。这里四面环山,中部平坦,整个村落处于一个山间小盆地之中,平均海拔186米。四山环绕,二水交流:东称文峰,西谓武岫(海拔697米),南迎天马,北依四山(海拔906.3米,许村最高峰);昉、升两溪交汇于村中,形成“倒水葫芦”之势。整个村落沿昉、升两溪而筑,由北而南依次形成了金村、河前、东升、前溪、高阳、环泉、楼下、古山下、青山头、东沙、西沙十一个自然村(见图1-1)。所谓的许村,实际是指上至金村如心亭(已毁)下至东沙善化亭(已迁潜口)这一上下十里的带状村落,这里自古就有“许村十里水”的美誉。

图1-1 许村村落示意图

许村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已有1 500多年。唐以前这里即为歙北要冲。南梁时,许村称为“富资里”。梁天监年间(502—519),因新安太守任昉隐居于此而得名“昉源”。五代时,因入迁许氏的兴盛而命名为许村。许氏原为“中原衣冠”,避地江南后,凭借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依靠科举入仕以维持家族地位。南宋期间,南迁许氏有21人高中进士,29人出任过不同级别的行政官员。明清两代许氏有40人中举,诞生了108位官员和34位富商。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许村人营造了“四山环合如城,第宅栉比鳞次”的富庶家园。至今,这里仍有明清建筑221座,目前保留完整的还有156座。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这里又有15处建筑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许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许村文风昌盛,绵延千年而不绝。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许氏族谱中就记载有34位进士、27位举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许著的家塾——双桂堂培养出四位进士,其中有官至宰相的程元凤、声名显赫的学者方回。明代,“四山楼”培养了三朝元老许国。近代则有“一门五博士”,当代更是“一村四院士”。千年文风,一脉相承。

许村历史上还有藏书数千卷的“枕潄亭”、“友山楼”和许琯创设的“白果书院”,另外,还有大批诗文(集)见于文翰,尤其是许伦的《涉斋集》十八卷被收入《永乐大典》。在戏曲演出和创作方面,许村也有所贡献。当地的“唱灯棚”别具特色,《双合印》和《荞麦记》这两个曲目,就是以许仕达和汪百万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许村的发展除有徽商壮大的历史背景以外,还与徽州北向通道——徽青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许村是该古道的水陆转运枢纽,明代,北方物资南运,经水路可直抵箬岭北部的谭家桥。翻过箬岭,即可从许村装船,直达江、浙。明天启年间,许村富商许有望出资疏浚太平至谭家桥、跳石到许村的河道三十公里,从此箬岭南北两端的交通更为便捷。

正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又是徽州北部的重要门户,所以许村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以来,随着公路的开通,许村丧失了其枢纽的地位。再加上徽商的衰落,千年许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今天,许村又因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