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村的发展期

许村的发展期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经元到明初的这三百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时期,许村也不例外。对照这一标准,由南宋而明初,许氏在许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许氏在许村壮大的过程,也是许村稳定发展的过程,许村也因之而声名远播。许伯升的出现,为许村的这一发展阶段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许伯升凭借其富有的家业,组织村民保卫家乡,保卫郡邑,使歙境免受兵乱之苦,一时名声大振。各门派的分支,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定型。
许村的发展期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南宋经元到明初的这三百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时期,许村也不例外。大宅门先祖许克复为一富商,北宋末年为抗击金人入侵,他捐资助边饷,得到朝廷的表彰,宋钦宗赐名“大宅世家”,“大宅门”也因此而得名。

许村昌盛的文风和科举入仕的业绩,也对许村人的经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著和许宏甫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许著之子许幼学高中进士,授仁和县令。其孙许洪寿(号友山)即为宋末元初富商,其人负经济之才,乐善好施,修藏书楼,建高阳桥,造登堂庙,筑彦昇亭,为村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许村出现了“地窄人稠”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广垦荒野,植粟饱腹”。据《敦本堂·中昉垦荒记事》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许村东十门及前溪的吴氏,山下坦的汪氏开始在上昉岭和中昉岭(即今之前溪上横头至楼下申角的这一大片山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垦荒。虽然取得了“造地千亩,得粮万斗”的丰硕成果,但却与一山之隔的上丰宋氏家族出现了“山权之争”。由干戈而诉讼,争讼长达数年。尽管许氏最终赢得了官司,但却落下了“许宋不通婚”的百代深仇。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许村人一旦遇到庙会唱戏,也都尽量不演“宋江喝粪”这一出。而上丰人也不演“双合印”中“许仕达打入水牢”这一场,以免前代人“两姓相辱”的悲剧重演。

大面积地毁林开荒,势必造严重的水土流失。元代的垦荒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农田、房舍、道路、水利设施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后由许友山召集众人议定,三丁抽一,组成500人的水土保护队,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在上昉岭到中昉岭一带种树栽竹,形成上下五里的绿化带以抵御山洪。二是掘山塘,蓄洪水,以起蓄洪和防旱之功效。今中昉八塘以及遍及上昉岭到下昉岭的十六口山塘均为当时所掘,至今仍发挥着功效。三是划定龙葬山,禁止乱葬,以保护水土。规定中昉岭北培和下昉岭南培为坟山,其他地方不许葬坟。许友山的义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地名,可以看出情形的变化。下昉岭一带一处被称为“里绿”,一处被称为“杉树坞”,可见这里的山绿了。

有学者将新安望族的评定标准概括为以下四点:历史悠久,代有官宦,儒学传家,素封之家(富等千户侯)。对照这一标准,由南宋而明初,许氏在许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许氏在许村壮大的过程,也是许村稳定发展的过程,许村也因之而声名远播。许伯升的出现,为许村的这一发展阶段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许伯升,许洪寿之孙。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会至正壬辰(1351)兵起蕲,黄贼号红巾,躏陷婺源,蔓延至五邑,室家凛凛,朝不谋夕。时则歙有公(许伯升)与罗宣明,休宁有程均佐、金振祖,婺源有汪睿、汪同,各倡义捍卫其乡。一日,寇犯歙境,公率众御之。……贼由是溃遁,居民安堵。”许伯升凭借其富有的家业,组织村民保卫家乡,保卫郡邑,使歙境免受兵乱之苦,一时名声大振。经徽州府知府张孟善的两次推荐,并登门拜望,许伯升终于答应出山,被授汀州府太守。“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九月初六日午时,以勤劳卒于官。汀人悲号如丧考妣,立祠肖像,岁时祀焉。公生元至顺二年壬申(1332)十一月十二日酉时,享年五十二岁。柩归,汀人攀挽送百里余。”可见,许伯升是一位有德政的太守。今存许村的“五马坊”,即为他所立。

古富资里的核心地带,即今之东升村,也成了许氏东支的主要居住区。许著已在任公钓台处建私家园林,不仅如此,上到金村、下到沙堘的这一上下十里的带状区域,都有许氏的聚居地。各门派的分支,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定型。自南宋时的九世祖宾公起,许氏就开始分为东西两支:长子理公为东支始祖,居东升村;次子璙公为西支始祖,居环泉村。此后,东西两支又不断分支,最终形成东西十八门的繁盛之势。东支主要分布在东升、前溪、高阳等地,西支主要分布在环泉、金村、楼下、沙堘等地。另外,还有分迁城东、唐模者,皆枝繁叶茂。至此,许氏已经反客为主,占据了许村主导地位,鲍良守在《岐山序》中就称许氏为“歙北缙绅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