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歙县许村风水图记,村落选址

歙县许村风水图记,村落选址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村落理想选址模式示意图清代编订的《许氏东支敦本堂谱·许村山川形势说》中,对许村山川形势有具体的介绍:许村自吾祖知稠公始迁篁墩来,卜居中之麓。据此,再将许村山川形势绘制如图2-3:将图2-2与图2-3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许村的风水几乎是理想模式的现实版。许村东有文山,西有武山。究其原因是居住地风水存有缺陷。许村的“昉”、“升”两溪汇于高阳桥下之“妙崖”,恰似两条金带将村落环抱于怀中。
村落选址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注重人居环境,择地而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风水”说的应用,就是其具体体现。风水施加于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基址的选择,讲究聚气,不耗散,不冲破,不泄漏,追求环境的封闭;其二,对非理想的人居环境之营造,包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形成一套系统的补救办法,以满足趋吉避凶之需求[7]。理想村落的选址必须做到:北面要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要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东西两侧有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曲水环抱;水口处有两山把持。简而言之,就是前有案山、朝山,后倚来龙山,水口处有两山夹峙,河流从村基前流过,似金带环抱。如图2-2所示。

图2-2 村落理想选址模式示意图

清代编订的《许氏东支敦本堂谱·许村山川形势说》中,对许村山川形势有具体的介绍:

许村自吾祖知稠公始迁篁墩来,卜居中之麓。左文峰,右武岫,迎天马,倚金屏。双溪环清,群山拱秀,碧钟黄海,脉衍练江。由天都莲花峰东行一百里起,为箬岭,分三干。南下几四十里,中干庄重,至中山而结祖墓;西干蜿蜒屈曲,右旋而结环里沙堤;东干龙凤飞舞,左旋而开青山。东西别出一支,交会于妙崖,为内庭之门户。形若葫芦,势成二谷。两溪汇流至此,西折南行,犹有灵峦环璋,地脉既绵,水口自多重复。东流有狮、象互峙,跳石有日月交辉,丰口有龟、蛇盘纠。直行回转,折抵凤凰台、雨粟庵,两大收而拥护形势,故以烟村十里,甲第联翩。王季唐、宋、元、明及国朝,家声无替,族望新安。因祖宗识卓于开基,亦山川之灵秀也。

据此,再将许村山川形势绘制如图2-3:

将图2-2与图2-3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许村的风水几乎是理想模式的现实版。下面再依据风水先生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来对许村的地势作些说明。

图2-3 许村山川地势图

首先是“觅龙”,就是俗话说的“找靠山”。“由天都莲花峰东行一百里起,为箬岭,分三干。”许村北面的来龙山源自黄山的天都、莲花,继而绵延一百里至箬岭,箬岭又一分为三。“中干庄重,至中山而结祖墓”,中干即为四山,俗称“四角尖”。它是许村的最高峰,在整个许村的北面构成一个巨大的屏障,这样可以挡住冬季北来寒流的侵扰,避免了“北风吹得人丁散”的不利之势,可见许村“靠山”之硬。

其次为“察砂”,所谓的“察砂”是指靠山左右的护卫之山,即“左青龙,右白虎”。前面提到箬岭一分为三,中间以四角尖为“靠山”,东面就是“左青龙”部分,即“上砂”。从箬岭而下,自上岗路而官岭而天马山而青山头皆为“青龙”部分。此脉绵延近四十里,非常符合《葬书》中“青龙蜿蜒”之要求,《许氏宗谱》将之命名为“文峰”。又加之中间的四角尖,很像古人书写时所用的笔架,故有笔架山的雅称。对此,《许村山川图记》这样描述:“东有文山,萃然竞秀,犹大手笔者依马万言。”

西面就是所谓的“右白虎”,即“下砂”。此山高峻挺拔,如一武士。《许村山川图记》写道:“西有武山,巍然高出,犹一夫秉节,万人莫夺。”许村东有文山,西有武山。东干绵延,西干挺拔,暗合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念。但从《葬书》“白虎驯俯”的观点来看,武山又太高峻挺拔了,它的海拔高度超出了文山,大有“白虎昂头”之势,此乃风水一忌,实在是美中不足。怎么办呢?风水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还有一整套系统的补救办法,以满足趋吉避凶之需求。许佐廷于同治十三年(1874)呈送给歙县正堂的禀文中这样写道:“前朝有科有甲,亦且富饶。至国朝康熙年间建立总祠于村中……二百余年有科无甲,富室渐衰……理宜于艮、甲、巽三方山顶立四峰,以彰文秀,庶几村中有望士气渐兴。”对此,《歙县正堂陈谕》也有如下回复:“……天马山过低,武山太昂,无文秀之峰,致士林不振,宜于艮、甲、巽方山巅建立四峰,以彰文秀。”亦即只要在许村的“艮(正东北)、甲(东偏北十五度)、巽(正东南)三方山顶”上建四座文峰塔,“自然科第绵绵”[8]。不管今人是如何看待这一情况,古人却坚信风水不但可以改造,而且也是有效的。

许氏迁唐昌一支为改造风水,不惜举全族之力,筑一座假山。对此,《培筑芋头园假山记》有详细的介绍:

曩闻人杰地灵,区区以风水责效,余未敢深信。迩观巨族名门发达富贵者,咸以阴阳二宅得之。始信人杰地灵不足凭,而地灵人杰之说为不诬也。余始祖振先公自洪武初肇迁昌邑之无他,迨三世祖佛公家业勃兴,人丁亦渐繁衍。一时贻谋燕翼,遂为我子孙辈开千百年无穷之计。然可尽者人谋,不可尽者地理。如村下长坑壕钩风一带,乃合族住基白玉之瑕。以故仕进者不显,富厚者不长,诸裔碌碌,无能出人右耳。询诸堪舆家,皆云有此缺陷,固非居者之福。余感慨久之,既而恍然曰:“地理缺陷,何妨补之以人力。”因特捐己田,与族众议造假山,培护钩风,庶几前之瑕者或得成为全璧。我族闻之,咸踊跃从事。不日而观厥成。虽高不九仞,而于上栽以佳树,郁郁葱葱,俨然冈峦之后障也,挽回造化之机,其在此乎?他日家门昌大,后裔兴隆,不难于此卜之矣。是为记。时大明万历壬辰岁三月朔七世孙经邦撰。

许氏迁唐昌后虽“人丁亦渐繁衍”,但“仕进者不显,富厚者不长,诸裔碌碌,无能出人右”。究其原因是居住地风水存有缺陷。为改造风水,许经邦捐出自己的田产,并动员族众搬土造出一座假山,在山上种树,以挡风水之缺陷。

再次是“观水”,就是考察水流的走势,它须与“觅龙”、“察砂”相结合。风水学上有“来龙去脉”之说。只有确定了“来龙”,才可以谈“去脉”,所以“观水”须与“觅龙”、“察砂”相结合。在“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中,“枕山”是一村之依托,村落往往坐落在来龙山的山麓地带。“环水”就是要求河流从村基前流过,似金带环抱。许村的“昉”、“升”两溪汇于高阳桥下之“妙崖”(俗称“石塔”),恰似两条金带将村落环抱于怀中。水本主财,水是财源的象征。“环流则气脉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9],可见“昉”、“升”两溪环抱于怀的是“满堂金玉”,宗谱上将两溪汇合处命名为“二水合金”。

“观水”就必须要提到“水口”,“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口处也”。它是一地之交通要点,“入山寻水口”是相地之要诀。“凡一乡一村,必有一源水,水去处若有高峰大山,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去水……其中必有大贵之地……水口之山,欲高而大,欲拱而塞,此皆言形势之妙也。”[10]这就是说“去脉”要回环往复,不可一泻千里。由于徽州都是西水东流,所以水势西流,常被视为吉地,俗称“倒流水”。许村有两处“倒流水”:第一处是天马山下,“二水合金”以后,水流至此而西行;第二处是东石壁下,水流西折而过西石壁,出水口而南去。除“去脉”要回环往复以外,在水口之处要有两山对峙,还要形成一个狭窄的水流通道,构成“狮象把门”之势,如此才是“形势之妙”,村落方可财气大兴。许村在经营水口方面可谓煞费心机,依据地势,共营造了三处水口:第一处在“二水合金”处,即许村“内庭之门户”。《许村山川形势说》有这样的描述:“东西别出一支,交会于妙崖,为内庭之门户,形若葫芦。”第二处位于古山下之水口庵,这里恰好处于上许村至沙堘的过渡之处,“两溪汇流至此,西折南行犹有灵峦环璋”[11]。第三处位于沙堘之“东西石壁”,东、西石壁山构成“狮象互峙”之势,看护着许村外庭之门户。总之,许村是“地脉既绵,水口自多重复”[12]

这还不够,为了能更好地留住“财气”和“富气”,许村还人为地在三处水口处增加“关锁”,以便彻底扼住关口,保佑全村兴旺到永远。《许村山川图记》中写道:“卜食兹土,增其式廓,为子孙万世之业。”“增其式廓”的主要方式就是桥关辅以树、亭、堤、庙等。在“内庭之门户”之处建高阳桥、大观亭,树“五马坊”、“双寿承恩坊”,植杨树、柳树。明嘉靖年间,“村口(高阳桥处)有水冲泄,堪舆家云为职方忌,公(许高)即捐赀率众鸠工累石,以栏其冲。不终岁,遂成桥梁(高阳桥)。嗣后,里生日繁,赀业充盛”(《处士万竹许公行状》)。由于高阳桥的重修,锁住了许村的财气。在水口庵处建文昌阁(已毁),修永济亭,筑拦河堤(木堨),种枫香树,以此为第二层“关锁”。最后是在外庭出口处的西石壁山上大量地修建寺庙,传说有十八处摩崖洞窟,迄今存有三处遗址。据现年(2010年)87岁的方来富介绍,西石壁山又称观音山,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从下而上分为三道天门:一天门处供奉的是灵官菩萨和韦驮菩萨,左侧为土地庙;二天门供奉的是四大金刚,左侧同样也有一座土地庙,庙前有一条道路通往山后的庙田;三天门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和千手观音。最高处则是观音大殿,供奉观音菩萨,该菩萨有一米多高,是由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这里所有的庙宇都是半洞窟式的,即一半嵌入山崖,一半修成飞檐。今天,我们还能在这里的山崖洞窟中看到一些断壁残垣,洞外的石壁上还留有“□□□灵护高阳第一峰”和“皇明万历乙卯许天赠敬书”这样的摩崖石刻。万历乙卯是1615年,距今已近四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观音山下还有一处戏坦,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这里都举行祭仪来祭祀观音菩萨。这天村里的人都要来此烧香拜佛,小孩子则要在山脚下接引香客,帮助他们点烛烧香,从一天门一直到观音大殿。这样,孩子们可以获得香客给予的十个铜角赏钱。是日,戏坦上还要上演两本戏(一本四出),白天一本,晚上一本,曲目有《群英会》、《龙凤呈祥》等。许村人煞费心机地经营了三处“水口”,“水口自多重复”到如此地步,实为徽州其他村落之罕见。

最后为“点穴”,这里所说的“穴”,就是指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包围起来的盆地部分。它要求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许村背靠四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宛如太师椅状,整个村落正好处于这样一个“藏风聚气”之所。风水学上往往还要求找到“藏风聚气”的“穴位”之所在,然后以此中心,安排村落的布局。那么许村之穴在哪里呢?《许村山川形势说》中这样写道:“中干庄重,至中山而结祖墓。”明隆庆元年(1567)许可复的《大观亭记》中也说道:“中有高岗,嵚然冲立,群仑璇向,故曰‘中山’。环中山而居者数百室。”可见祖墓所结之地的中山(今林场后之竹山)就是“穴”之所在,许氏子孙则环中山而居。至今,这一带已形成东升、前溪、金村三大自然村。

自唐末开辟以来,许氏在许村已传至四十六世,所占人口比例达47.7%。许村至今仍为许姓的聚居地,许氏数十世不迁的事实证明了许氏先人“择地”之明智。风水说认为村落选址直接关系到人的吉凶祸福及子孙的兴衰,这有夸大其词之嫌,但人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之辩证关系确乎是不争的事实,优良的人居环境有助于人文昌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