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歙县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

歙县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灌溉,生产将受到重大的影响。[4]见于官方记载的是明弘治的《徽州府志》,志中在介绍“山川”时提及许村的水利灌溉。从歙县档案局保存的一份《歙县富堨镇富堨水利工程委员会第三次业佃会议纪录》来看,民国三十二年该委员会共由九人组成。八月二十四日,该委员会在镇公所大礼堂召开业佃大会,当日出席会议的代表总共有十八人。
农田水利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灌溉,生产将受到重大的影响。许村人依据水田灌溉所依赖的水利系统,将水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靠昉、升两溪中的大堨灌溉的田,就称为“大堨田”;另一类是依靠山坑水和山塘灌溉的田,就称为“山冲田”。大堨田耕种便利,不易受到旱涝的影响,单产较高;而“山冲田”则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单产较低。

许村最早见于记载的水利资料是元末时期的,当时许村因大量垦荒,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许友山召集众人议定,三丁抽一,组成500人的水土。掘山塘,蓄洪水,以起蓄洪和防旱之功效。今中昉八塘以及遍及上昉岭到下昉岭的十六口山塘均为当时所掘,至今仍发挥着功效。”[4]见于官方记载的是明弘治的《徽州府志》,志中在介绍“山川”时提及许村的水利灌溉。《徽州府志·山川·富资水》条下记载:富资水“溉田七顷”。古代一顷为五十亩,七顷就是三百五十亩。也就是说,富资水当时灌溉着三百五十亩农田。这个说法不具体,严格说来,富资水是昉溪和升溪汇合以后才称为“富资水”的,它一直要到歙县和练江汇合,四十里的流域范围,怎么会只灌溉这点田呢?另外提及的是民国《歙县志》,书中记载许村堨、塘等水利工程及灌溉亩数:迎祥堨溉田500余亩,小堨溉田70亩,庙前堨溉田200亩,青山堨(即俗称的“木堨”)溉田400亩,湾冲塘溉田100亩,金村塘溉田10亩。

志书中记载的都是一些主要的水利工程,还有一些没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堨坝是打头堨,它灌溉整个环泉村的水田。现将许村民国时期昉、升两溪上的堨坝列表如下:

表5-24 许村民国时期昉、升两溪堨坝统计表

续 表

图5-1 许村灌溉示意图

从上面的“许村灌溉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许村的水利系统主体是依“Y”型的水系而建成的,另外,村东侧山坞里还有源于昉岭的申角坑(当地称山间的小涧为“坑”),其灌溉面积为200亩左右。西侧的山坞里有源于武山的杨村坑,其灌溉面积300亩左右。两侧山坞中还有许多山塘,总面积有54亩。目前,除了琵琶堨、小堨废弃,其灌溉的田亩归到迎祥堨外,其他堨塘依然在发挥作用。迎祥堨在明万历《歙县志》上即有记载,称其为“仁让堨”。相传明朝时,为了修建该堨的灌渠,有的田主不肯把自家的土地拿出作为修渠的用地,工程一时搁浅。当时前溪吴氏有一位武术高人,擅使长枪。结果在争执的过程中,他一枪刺倒七人,这一招尽管震慑住了一些自私的田主,灌渠得以顺利开通,但毕竟是以鲜血为代价的。所以,为了告诫后人在公益事业面前要仁让为先,大局为重,该堨被称为“仁让堨”。后人因不知堨名的来由,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因读音相似,再加上寓意吉祥,就逐渐以“迎祥堨”代之。

青山堨俗称“木堨”,据说它本名“饿堨”,只是后人因谐音误读而成了“木堨”。相传过去村中有位蓝衣秀才,本是真命天子,但因其母为人凶残,玉皇大帝就换了他的胎骨,试图让他成为一个凡夫俗子。在脱胎换骨的那天,他浑身疼痛不已,母亲知道大事不好,就让儿子咬紧牙关,最终蓝衣秀才在母亲的指导下,保留下了一张金科玉律的嘴巴。从此,他说什么,什么就能变成现实。一天他要饭走到水口庵,当时堨工正在修筑青山堨,蓝衣秀才就向他们讨口饭吃。堨工们看他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没好气地说,“自己都吃不饱,哪有饭给你吃,滚!滚!滚!”蓝衣秀才当场就感慨道:看来这是一只“饿堨”。他只好继续往前走,来到今天的富堨时,正好也是堨工们在筑堨,他向堨工们要饭,堨工们不但给了饭,而且还在饭底下埋了几块红烧肉。他又感慨道:看来这是一座“富堨”。说也奇怪,这座青山堨真的是年年重修,年年冲毁;而富堨则是一次修筑,造福千年。从此这两个名字就都流传了开来。

水利工程有专人管理,其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堨水入渠,渠道畅通。洪水时节要关闭渠闸,以免洪水泛滥成灾。日常维护的费用是按田亩分摊的。如果有重大的维修则需要另外筹集;或按田亩分摊,或接受捐赠。嘉庆十三年(1808)六月修金村琵琶堨就是“公议每秤派钱五十文”。有的还分堨头和堨尾区别分摊。民国三十二年(1943),富堨在追加维修费用时就是“在坝里之田,每亩加收一斗;坝外及堨尾之田,每亩加收五升”。清末前溪小堨被毁,据民国《歙县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前溪小堨坝被水冲毁,许砚耘捐资倡修。前面提到的富堨因属歙北大堨,其管理则更为规范。民国时期就已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歙县富堨镇富堨水利工程委员会”。从歙县档案局保存的一份《歙县富堨镇富堨水利工程委员会第三次业佃会议纪录》来看,民国三十二年该委员会共由九人组成。具体分工如下:主任委员程俊卿,总务组汪俊甫、汪在山,工程组汪怀之、汪漱泉、汪廷煦,财务组汪荫之、吴竹斋、曹皎如。他们的履历具体如下表5-25所示:

表5-25 富堨镇富堨水利工程委员会委员履历表

富堨水利工程的重大决策要交由业佃大会讨论通过。民国三十二年梅雨时节,富堨多次遭到洪水破坏,维修工程款已大大超出预算,原工程组负责人汪廷煦因有畏难情绪而中途卸责。为不误农时,汪怀之继而任之,最终完成了工程维修工作。八月二十四日,该委员会在镇公所大礼堂召开业佃大会,当日出席会议的代表总共有十八人。大会首先听取了主席报告,然后是讨论主席报告中提出的增补预算、处罚汪廷煦、表彰汪怀之、支付工程款、审查工程账五个议题,最后大会通过了这五个议题的决议案。该会议记录后还附有当年四次修堨坝的开支账。该年维修总计支出国币41 305.5元,超出预算1万余元。

从这份会议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与民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