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仓工业现代化的历程

太仓工业现代化的历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6 太仓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表数据来源:历年《太仓统计年鉴》。发展定位是现代化港口产业新城、商贸新城,辐射带动周边各镇,呼应主城及太仓开发。这是太仓经济空间发生巨大质变的阶段,是太仓
太仓工业现代化的历程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1.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1)产业结构的“二、三、一”格局渐趋强化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的合理分工。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客观反映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太仓产业结构从以农为主到以工为主,从一业突出到三次产业比较协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详见表2-6)。

表2-6 太仓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表

数据来源:历年《太仓统计年鉴》。

太仓产业结构以农为主格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才被打破,历时29年,从此开始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邓小平南方之行讲话当年,即1992年,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从此开始了“二、三、一”格局时代,从“二、一、三”结构转为“二、三、一”结构用了13年。由于“九五”以来工业投入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工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对坚实,发展速度相对领先,因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持续走高,使“二、三、一”结构格局渐趋强化。

(2)体现区域功能特色的“一市双城三片区”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太仓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融合“两带一圈”现代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新型小城市(沙溪、浏河、璜泾三个中心镇)为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

主城:按照中等城市的规划目标,统筹新区、城厢、科教新城、陆渡、双凤等板块,先期形成城中、科教新城、陆渡、金仓湖四个组团。重点向东拓展空间,延续南向发展态势,优化北部空间格局。发展定位是宜居之城、商务之城、创新之城。坚持在城市形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与上海的高水平对接。城中组团重点实施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完善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培育生活和城市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城市核心区,承担城市主中心功能。科教新城组团积极构建科教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打造智慧新城和乐居新城,成为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先行区。陆渡组团重点培育对接上海的商务功能集聚区,借助新浏河风光带及快速公交建设,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金仓湖组团规划建设集旅游度假、运动休闲、高品质居住、都市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特色组团。双凤作为主城远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呼应主城发展,保留足够的绿色开畅空间,注重生态保护和特色化发展,打造农业发达、工业先进、商贸繁荣的现代化城镇。

港城:统筹浮桥,重点向西、向北发展,优化南部空间。发展定位是现代化港口产业新城、商贸新城,辐射带动周边各镇,呼应主城及太仓开发。港城核心区的综合服务区以港口物流业、金融保险、航运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以生活服务为辅;生活区以营造宜居环境、发展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港口作业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临港工业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港城城市形态。完善北环路沿线港口综合服务区建设,适时向南拓展商业设施;启动七浦塘沿岸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推进沿路景观轴和滨河生态廊道建设,增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功能。结合七浦塘沿线开发,有序推进城市道路工程和港区干道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建筑风貌为特色景观的七浦塘公共服务中心区、体现现代化居住区格调的港城生活区、具有现代工业景观的临港综合工业区、呈现宏伟壮观的港口景观特色的集装箱港区等四大特色分区。

沙溪镇:发展定位是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市。按照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尽快形成城市形态框架,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突出古镇保护,城区中心向南拓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生活居住。工业主动对接太仓港,重点向东、向北拓展,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壮大经济规模。

浏河镇:注重与上海毗邻地区的协调和衔接、江海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发展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生态宜居为主的对接上海、服务港口的现代化滨江小城市。以长江新水源地及其陆域开发为载体,引导城区重点向东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聚在浏河塘北侧、五号河以南,向东延伸;浏河塘以南以居住及生活服务设施为主。快速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滨江新城框架和综合服务功能。

璜泾镇:发展定位是港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北部商贸物流中心、特色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发挥沿江、沿沪通铁路优势,依托港口,重点向东发展。沪浮璜公路以西打造城区中心,形成城市功能,以东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

2.太仓工业现代化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称谓“匀质经济”阶段,也就是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期阶段转型,大体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这个阶段实质上是经济空间的形成阶段。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同质的农耕经济向农业与工业双元经济转型;二是自然村落的匀质经济状态,向非匀质经济即乡镇向心式经济状态转型。由于同质的农耕经济其边际收益几乎等于边际成本,以及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几乎对自然村落的平均投入和匀质分布,不可能构造具有重大差异边际的空间经济,因而经济空间的意义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企业为核心的乡镇“极点”式经济发展状态,这是对经济空间的重要奠基。它以生产的迂回过程加深经济关系复杂化,逐步取代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线性关系,形成了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巨大裂变,突破了地区原有经济关系的边际。由此造成乡镇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两个不同的空间,以及构造了乡镇工业与其域外工业更大的经济空间关系。同时,由于乡镇工业的“极点”式发展,特别是以工业资本为标志的资源流分布的异质运动,初步形成了乡镇“中心—外圈”的城镇结构框架,以及农业乡镇向工业乡镇过渡的城镇梯度发展模式。

(2)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转型,是一个初步实现“极化经济”的阶段。这是太仓经济空间发生巨大质变的阶段,是太仓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实现了消费品工业向投资品工业的转型及其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升级,单元所有制经济向多元混合型所有制经济转变;实现了工业乡镇向产业功能城市转型、封闭型产业结构向开放性产业结构提升,以及乡镇平面经济的协调控制结构向现代城市经济的圈层有机结构转型。这个转型阶段所创造的历史价值,在于奠基了太仓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历史框架。其基本动力在于:

①工业资本品的大量引入及其扩张,提高了太仓地区的资本有机构成,由于资本品的投资偏好以及投资倾斜政策约束,资源配置、配量的不同强度,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转换,推动了地区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②重组地区经济即“撤乡并镇”,发展若干不同的主要产业,形成地区经济的水平分工模式,加强地区区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地区资源型投资环境和资本型投资环境的发展,有效地扩展了太仓有形区域优势和无形区域竞争力,提升了地区经济的运行水准。

③构造两大经济核心区域(港区、新区),发展港口业和制造业两个经济极化中心,形成太仓经济的增长极态势和集聚效应,提高太仓在“长三角”板块中经济空间的优势地位,扩张了太仓对国内外贸易的经济关系,为太仓构造“哑铃型”现代工业港口城市奠定了雏形。

④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适工业化中期的城乡产业结构,加强城乡区域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构造太仓城市的功能体系,引领太仓现代城市的演进,扩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效应,增强太仓城市环境的外部经济,加速了工业化建设步伐。

显然,在大空间概念上,第二个阶段的实质,是工业化经济空间与城市化地域空间相互构造的过程。形象地说,乃是在工业化发展坐标和城市化发展坐标中,获得相交的上升直线式的等比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对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构造了城市地域的空间关系,因为它以城市的功能结构需求作为工业经济资源配置的前提;而对城市资源的配置则构造了工业经济的空间关系,因为它根据工业经济极化状态、点轴发展等需求作为城市资源配置的回归,因而是城市空间与经济空间的相互重叠和相互映射,保持了双相同质发展的趋势。

(3)从国际标准来判断目前工业现代化所处阶段

国际上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从以下几个指标出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制造业产业占GDP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经过50多年的发展过程,太仓工业从星星点点的手工作坊发展到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按国际标准来综合判断,太仓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从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看,太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2014年太仓GDP中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1%。也就是说,太仓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所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③从就业结构看,太仓处于工业化最高阶段。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不同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如表2-7所示)。

表2-7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

2014年,太仓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17.12%、62.09%和20.79%,表明太仓工业化已经进入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最高阶段,这与太仓人均GDP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是吻合的。

④从工业结构看,太仓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通过设定所谓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它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霍夫曼定理中工业分类标准,使用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轻重工业的划分。据此计算2014年太仓的霍夫曼系数为1.03,表明太仓目前已进入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三阶段。

表2-8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阶段划分

⑤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太仓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2014年太仓城市化率为65.34%,超越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如果以人均GDP指标和就业结构指标为主要依据,以工业产出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两个指标为辅助依据判断太仓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