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仓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太仓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重大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太仓支柱产业。因此,太仓应抓住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和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社会服务和生态保障能力。
太仓现代化的主要策略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太仓应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积极转变产业的发展方式。从国内外产业发展路径看,产业结构的转型有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例如我国港澳地区的制造业、台湾地区的信息产业以及日本的汽车工业等向珠三角的转移大多属于这一种类型。二是通过技术、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使企业的活动向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转移,使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三是抓住世界科技进步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四是通过关键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起飞和产业成长过程,一直扮演重要作用。这种方式在促进加工制造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导致了外延、粗放经济增长和“摊大饼”式产业扩张。当前太仓应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向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转移,选择性发展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体系重构,努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价值高、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太仓应健全重大项目导入机制,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推进中化霍尼韦尔、赫森制药、德特威勒等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水平,打造从研发、孵化到生产、营销的完整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重大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太仓支柱产业。

(3)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趋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长期以来,传统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太仓不能将传统产业冠以“夕阳产业”的称号,应认识到传统产业可以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经过高新技术的改造提升,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产业特别是优势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对高科技产业的过分崇拜和对传统产业的“无用论”“抛弃论”的观点,均不利于构建和谐、健康、有活力的产业体系。太仓应以龙头企业为骨干,通过转型创新,加快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拓展,推进传统产业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培育更多的地标企业、名牌产品,力争使大多数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任务要求,为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加快推进,将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将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标准。在规划指引下,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沿江沿沪”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充分利用以港口和区位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精心培育以创新和品质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集聚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设计研发与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文化、旅游、商贸、家庭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结构调整的大平台、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努力把太仓建设成为长三角服务中心地,宜商宜居的品质之城。

(5)优化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苏南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典范,太仓农业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化组织化水平都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工厂化育秧育苗中心建设,土地流转后的园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等更是走在全省前列。因此,太仓应抓住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和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社会服务和生态保障能力。坚持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的功能定位,加快调优以优质粮油、蔬菜、林果、特种水产为主导的“四个十万亩”现代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人才、流通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6)优化产业布局。以新区、科教新城、城厢镇和璜泾镇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以港区、沙溪镇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浏河镇)为主体,积极发展轻型、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的协调发展。双凤镇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商贸等服务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制造业。着里打造产业集中、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两带一区”。

沿江现代制造产业带:依托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契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现代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港口、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互联互通,成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实现港口、产业、城市建设的创新融合发展。

临沪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太仓大学科技园、科技信息产业园、太仓张江信息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形成新区、科教新城、城厢联动发展,辐射带动浏河、双凤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中部优势产业协同创新区:以沙溪新型现代化小城市为中心,联动璜泾、双凤等区域,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纤维新材、电缆材料、金属加工、休闲食品等新兴产业、民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长力,创优产业发展品牌,成为太仓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依托“四个十万亩”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实现农业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有机统一。精心培育沙溪古镇,打造江南水乡明珠。以双凤生态区、金仓湖生态区、现代农业园生态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为节点,形成“四点一线”的新港路生态走廊,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休闲区。

2.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大力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围绕“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目标定位,不断增强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努力成为支撑太仓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点和重要引擎。着力做强港口、做优产业、做大港城,推进港口、产业、港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1)做强港口。按照国际江海联运枢纽港定位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强化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十三五”期末力争建成投产码头泊位30个,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00万标箱。构建公铁水立体型港口对外集疏运交通网络,积极推进疏港铁路建设,提高集疏运公路网衔接水平,打通内河疏港通道。重点建设疏港快速路浮桥作业区段一二期工程、滨江大道北延新建工程、苏昆太高速公路东延新建等工程,建立“三横十纵”疏港公路体系。规划建设沪通铁路太仓港专用线工程,贯通海铁联运通道。提升疏港航道等级规模,实现杨林塘三级航道全线达标,充分发挥江海河联运优势。进一步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保障系统、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公共堆场、停车场等港口配套设施。推进远洋干线、近洋干线、内贸干线、洋山快线、长江(内河)支线同步发展。突破远洋干线,开辟近洋航线,巩固和加密至日韩台航线,全面建成近远洋直达集散中心。优化内贸沿海航线布局,实现与上海港互为补充、长江港口全面向太仓港喂给格局。加强与周边港口战略合作,优化物流运作模式,促进苏南地区远洋货物与集卡直运洋山港改从太仓港水路中转至洋山港“陆改水”出海。大力发展港口特色物流,大力推进国际陆海联运物流发展,完善台湾—太仓港—“苏满欧”海铁联运新模式,积极发展日本和韩国—太仓港—“苏满欧”、东南亚—太仓港—“苏满欧”等海铁联运新业务。完善国际拆拼箱、汽车滚装等功能,新增中日国际海陆联运口岸、整车进口、肉类进口等资质

(2)做优产业。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改造提升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十三五”期末努力建成3个500亿级的新兴产业基地。以平台经济为主抓手,加快物流贸易产业发展。依托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出口贸易基地;以大宝赢电商为交易平台,建设大宗物资交易交割基地;以西本新干线、华东电商物流园等电商为运营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十三五”期末努力建成3个开票销售1000亿元的物贸基地。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成果转化量产为切入点,加强与高校科学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对接上海高科技园区,发挥土地空间和综合成本优势,加快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太仓生物港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十三五”期末要建成3个100亿级的成果转化基地。

(3)做大港城。按照现代化港口新城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港城集散、服务、生活、生态等功能,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从物流中转通道向区域资源集配枢纽转变,以港口优势吸引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以港城建设推动港口壮大,实现城市、港口共同繁荣。增强港城开放服务功能,集聚人才、资金、物流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重点增强航运、物流、金融、商贸、保险等功能建设,打造太仓港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推进“新城区、老镇区、管理区”建设,健全新港城内部交通体系,完善港城商业配套。开工建设港城医院、港城中学、港城职业中学、体育公园等公建设施,加快核心区城市景观塑造和七浦塘沿线、重要门户节点生态改造。

此外,太仓港建设中,要参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太仓通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发挥太仓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作用,成为沿江集装箱运输的集散中心。加强产业协调合作,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争取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或物流贸易基地。加强与沿江城市在沿江岸线利用、港口协作发展、综合交通衔接以及水陆环境共保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全面打造“产业新城、物贸新城、生态新城”。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港口现代化管理水平。

3.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区域发展支撑力

2012年6月成思危在南旧金山市出席他的英文著作《美国金融危机:分析和启示》发行活动时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因此,太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区域发展支撑力。

(1)建设教育强市,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坚持“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的工作方针,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鼓励多渠道投入、支持多体制办园的学前教育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镇、区财政投入差距,基本建立市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坚持优质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与产业群相吻合的专业群(专业链)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创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平台集聚发展资源,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破除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营造更加科学、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型企业群;构建公共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载体和专业孵化器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4.加快融合上海步伐,集聚资源助推太仓发展

加快实施“融入上海”战略,以设施对接为基础、功能融入为重点、机制联动为保障,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彰显同城效应。重点推进与上海“八大对接”:

规划对接。充分对接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年)中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上海未来30年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城市功能的融入,成为上海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交通对接。着力发挥沪通铁路的交通对接功能,打造城际通勤列车;加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融入上海城际轨道交通圈;加强公路网建设,实现主要干线公路与上海全面对接;以发展区域公共客运为重点,构建对接上海公共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卡等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产业对接。把握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产业转移、产业配套机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以产业配套、产业招商、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共建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与上海政府、园区、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引进科技与优势企业、共同招商增量企业、配套产业链环节,提升与上海产业对接的深度。公共事业对接。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对接,积极引入上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互通互联。充分利用上海文化优势,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与上海自贸区对接。加快太仓港综合保税区载体建设,推进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联动(投资管理、贸易管理等)、业务联动(金融创新等)、管理联动(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等)。加强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体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的先行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对接。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融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加快推动太仓创新驱动发展。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承接上海人才溢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打造“创新在上海、创业在太仓”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重点推进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接,推进太仓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的合作,形成功能、项目的全面联动格局。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对接。充分利用大虹桥商务区会展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搭建各类服务载体功能平台,发挥以餐饮、宾馆、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优势,引导各类企业来太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物流配送等业务,有效集聚商贸流通业发展新平台、新功能,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与上海迪士尼对接。整合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沙溪古镇等旅游度假资源,融入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旅游体系,争取在太仓设立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立与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的游客分享合作机制,真正成为上海旅游休闲后花园。

5.深化中德全方位合作,打造中德合作典范市

提升对德合作战略层次,打造新时期江苏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中德两国合作的新典范,争取获批国家级“太仓深化中德合作试验区”。

(1)推进“工业4.0”实践。坚持以高端制造业为引领,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继续深耕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制造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积极鼓励在华德企把地区总部和研发、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设在太仓。加快引进培育德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商贸旅游、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会展、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大力引进德国先进农业设备与技术。推动对德合作从高新区主战场向全市辐射拓展,全面优化各产业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德资工业产业链集群。

(2)深化产业创新与合作。借鉴德国工业4.0模式,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建立国内领先的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生产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德企与本地企业的黏合度。构建海外技术转移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德国中心、史太白中心和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功能作用,加快推进中德创新中心落地,力争引进弗朗霍夫研究所等高端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鼓励德企技术成果在太仓转化为知识产权,打造中德技术转移中心。构筑“企业+大学+政府”的多边合作体系,新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合作研发基地与技术转让交流平台。积极推进中德创新园金融创新。借鉴德国中心有效经验,鼓励有条件企业赴德国投资发展,积极尝试与德国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或产业合作。建设德国中国企业“中国之家”。拓展引才渠道,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优质人才教育与供给机制对德企的吸引力。加强与中欧高层次人才交流中心、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等海合组织合作建立“海外引才直通站”,进一步探索建立德籍高技能人才来太的绿色通道。继续推进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的太仓本土化实践,争创全国中德职业培训的典范,创办“中德太仓大学”。深入实施“中德创新领袖计划”,培育一批既熟悉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够在太熟悉运用德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中德城际交流。吸收德国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建设标准,注重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的满意度。规划建设一条特色商业街、一条交通示范路、一个“德国小镇”。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园区平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争取成为国家级园区,完善德国留学生创业园,强化德国工商大会(AHK)太仓办事处和太仓驻德办事处功能。加密双向经贸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德国商品展销中心。扩大深化友好交往,力争与巴符州、北威州及德国其他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广泛开展友好学校交流和大中小学生对德修学交流,探索设立德国中小学、幼儿园的有效途径。继续办好“德国太仓日”、德国啤酒节等活动,积极开辟中德家庭互访交流、江南丝竹走进德国、太仓图片艺术展等新的文化交流形式,加强中德体育赛事合作交流,加强医疗卫生方面对德合作。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田园城市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当今世界,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港口,营造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太仓样本,努力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建设典范,走出一条城市和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化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社会参与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广泛应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加快建设节地、节水、节能的节约型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健全环境价格调节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和完善环境安全体系。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工程,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快实施“绿色太仓”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编制实施绿道规划,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十三五”期间,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市场主导、生态宜居,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太仓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区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太仓建设。发挥娄东文化、江海文化特色,精心打造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继续加强沙溪古镇、浏河古镇、直塘老街等名镇名街整体保护,留存传统村庄格局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人文特色魅力。进一步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大城乡协调发展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同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造农村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太仓,当前要重点做好“控”和“用”两大工作。一是加强生态红线区管控。以东部长江重要湿地为主体,结合江岸防护体系建设,构建纵向生态安全防护带。以七浦塘、杨林塘、浏河引排通道维护区为主体,构建横向水生态防护带,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乡文化传统。以浏河饮用水源、白茆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主体,构建水安全防护区,保护水源水质。以西庐园森林公园、金仓湖省级湿地公园、北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东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南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西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中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为主体,构建块状立体生态防护区,防止相关区域城市化的无序扩张。二是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扎实推进“三优三保”工作,大力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强化项目投资强度准入门槛,实施以“亩产效益”考核评价为基础的低效用地市场化再开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高耗水行业准入门槛,落实取水许可制度。促进行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推动污水处理回用。探索水价改革制度,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水源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

7.提升开放发展水平,融入国内外发展大局

太仓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总布局,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注重开放创新、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人文合作交流中心。深入实施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案。重点突出港口优势,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产能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布局,积极对接央企、联合市内中小企业组成投资联合体与沿线国家中小企业互动,承揽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建工程项目。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展览会、博览会。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在沿线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延伸放大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委内加工和返区维修业务。推动港口运营管理国际合作,共建“中国太仓港国际物流贸易合作示范区(基地)”。放大“郑和”品牌和江海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积极与沿线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寻求旅游、教育、文化等多元化合作与交流,共建文化交流基地。梳理整合“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文化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郑和文化、娄东文化、江南丝竹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产业发展。

(2)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内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特色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利用外部资本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利用外资改革。放宽外资企业在经营领域、出资比例限制,试点申请举办中外合作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突破行业和政策壁垒试点给予研发型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科研中心。加强与“史太白太仓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相关教育培训、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业务的开展。加强技术、信息、服务、人才等双向和多向流动。加强招商引“智”工作。重点引进一批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型的海内外人才,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智新模式。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由增量资源招商向存量资源招商转变,由注重招商总量向注重引进项目的税源和整体经济贡献率转变。按照城市产业规划设立项目标准、投资强度标准和项目布局标准,严格把握项目准入关口,提高外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创新利用内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兼并、收购、参股、融资、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本土企业的兼并重组,努力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型企业与优质增资项目落户。加强与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使领馆、专业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促进“以商招商”;加强与资深产业园区、开发区的合作,拓展招商渠道。充分利用江苏友好省州关系网络,大力实施“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加大长三角等区域的横向经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生相伴发展。强化北上广深重点区域的对接,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与环境,促进包括设计、物流、金融、维修、结算、贸易、营运、管理等功能性总部的集聚。

8.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太仓在社会治理中,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治理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网络,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和预警、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全省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城市示范作用。

其次,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网络体系,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努力使矛盾与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再次,巩固“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成果,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机制,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积极开展江苏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广大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创新实践,做精社区警务,高度重视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快形成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

9.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太仓要在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率先达到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后劲,就必须全面提升文化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的能级和规模。

太仓以江南丝竹发源地、牛郎织女降生地、郑和航海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而著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且外向型经济发达。在此背景下,太仓应充分利用太仓各方面的资源,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太仓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的要素和资本,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使太仓成为人文昌盛、资源富集、产业发达、和谐共享的文化先进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和基地,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0.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建设幸福太仓

目前,综合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标尺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它基于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均GDP三项指标计算生成。中国统计学会借鉴了HDI的测量方法,构建了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该指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大方面,共42项指标。指数越大,表明这个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状况就越好。根据该指数计算,2001—2011年,江苏DLI累计增长58.77%,增幅高于山东(53.57%)、浙江(48.16%)、广东(39.9%)。

太仓在现代化征程中,要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首先,应加快建设新型城市,强化规划全覆盖管理,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市双城三片区”空间结构,编制各城镇控制性详规,协调推进城市形态开发和功能提升;其次,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统筹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再次,不断提升就业保障水平,更加突出富民优先,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特别是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农业、创业、就业、物业、股业“五业富民”,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内实现倍增;第四,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建设,加快教育优质化、均衡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现代医院管理、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全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口发展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高度重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设幸福太仓。

“十三五”期间,提升太仓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优化以主城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特色小城市为组团,以快速交通为片区连廊,以现代农田和林带湿地为生态隔离的“一市双城三片区”市域空间发展布局。

主城区: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样板区为目标,着力构建五大功能区。老城组团以弘扬娄东文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组团;新区组团着力推进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中央商务区、高档居住社区和大型商贸区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城、高新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推进老城与新区全面融合);科教新城组团着力发展研发、教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和科技文化产业特色城;金仓湖组团发挥田园湿地特色,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区;双凤组团以江南水乡、湿地公园、现代农业、休闲度假为特色,打造水乡明珠生态区。

港城区:由港口、港区、浮桥三位一体构成,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滨江生态新城和临沪现代化新兴产业基地。

沙溪片区:彰显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与内涵,加速推进南部新城形态开发建设,构筑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镇创业宜居配套功能,打造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新型小城市。浏河片区:依托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和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发挥滨江临沪的区位优势和餐饮服务业发达的产业优势,建设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居住创业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休闲城镇。璜泾片区:按照“北强工业、东融港区、南建新镇、西兴三农、中心提档”的整体布局,优化提升化纤加弹、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全面建设沿江临港现代化新城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