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特色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特色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太仓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和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区。太仓的合作农场建设由市委农工办扎口管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参股实现合作经营,通过依法组建并经工商登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特色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1.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占用越来越严重,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太仓农业产业布局,给予一个全新的功能定位,并按产业集聚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就显得尤为迫切。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培育以及市场拓展能力,使农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太仓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和整合太仓农业资源,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市政府开展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太仓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太仓以现有基本农田保有量为基准,将“18万亩优质水稻、15.6万亩高效园艺、9万亩生态林地、6万亩特色水产”保护面积分解落实到各镇、村、田块,至2014年12月底,已全面完成苏州市下达的“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工作。太仓“四大主导产业”上图面积48.6467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096%,其中18万亩优质水稻,上图面积18.00924万亩,完成100.05%;6万亩特色水产,上图面积6.00921万亩,完成100.15%;15.6万亩高效园艺,上图面积15.61314万亩(其中常年菜地面积9.4764万亩,季节性菜地面积3.93448万亩,苗果桑面积2.20226万亩),完成100.084%;9万亩生态林地,上图面积9.01516万亩,完成100.17%。

围绕“四个十万亩”产业发展框架,切实抓好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果品生产,加强产销衔接,提高太仓农产品市场保供能力;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77.73%、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基本建成沿新港公路的生态林果带;建成东部沿江、西部圩区两个特色水产生态养殖区;稳定年出栏20万头肉猪、2000万羽家禽的畜禽生产规模;形成年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亿的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围绕“四个十万亩”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镇区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优势种养业。建设好太仓7个水稻万亩高产增效示范方,重点规划并启动建设城厢新毛、双凤庆丰、沙溪中荷以优质粮食为核心的国家级太仓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区,力争打造江苏粮食生态生产第一方;加快陆渡—浏河“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增设施大棚面积300亩;切实抓好双凤万亩渔业产业园区建设和国家级中心渔港的规划论证及申报工作;进一步发展林果产业。同时,做好优畜禽养殖业,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和种养循环养殖模式,完成家禽业规范管理。

近年来,太仓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和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区。

2.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合作农场

太仓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1500亩农田16个人种

2012年2月21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专程来到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调研。麦苗青青,春雨绵绵,行走在如诗如画的田间地头,东林村书记苏齐方向石泰峰介绍说,东林合作农场是在标准化农田基础上创建的。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合作农场已形成了一套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如今1500亩农田只需要16个人耕种,一年夏秋两熟,熟熟丰产丰收。

苏齐方说,合作农场是应对当地农业劳动力老化、弱化、兼业化的产物,其基本经营方式是“大承包、小包干”,大承包是聘请村里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任分场场长,包产量、包肥料、包农药、包用工,定奖赔;小承包是农场管理者包干管理费用,按月考核打分,直接挂钩结算;主要考核手段是“成本核算、绩效挂钩”,规定每亩粮田核定综合成本1150元,降低成本部分奖20%,超出成本部分扣减20%,核定水稻单产900斤,小麦单产550斤,超产部分奖励超产金额的20%,非不可控制的减产赔20%;用工形式以固定用工与农忙季节临时工为主,16名固定工负责日常管理,农忙季节需要的临时工由村劳务合作社提供。

听到东林合作农场去年实现了育秧、机耕、插秧、管理、收割、仓储、烘干、加工、包装一条龙,生产加工的富硒大米打响了“金仓湖”品牌,农场纯收益达到了250万元,每个村民都享受到了每年200元的二次分红,分场场长和固定工的收入分别达到了7万多元和3万多元。石泰峰连声称赞东林合作农场的经验了不起,认为合作农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成功创举,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来源:2012年3月2日《苏州日报》,记者:徐允上、高振华)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太仓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承包地零散、基础投入不足、种田农民老龄化、农产品质量难控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从2010年初开始探索发展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合作农场。2010年4月太仓出台《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提出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部分镇村先行先试,并推出了积极引导兴办合作农场、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力度、依法减免合作农场税收、支持合作农场参与粮食和农资经营、保障农村合作农场建设用地等五条政策措施。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粮食合作农场的东林模式,园艺蔬菜合作农场的半泾模式,林果合作农场的电站模式和水产合作农场的勤力模式。

太仓的合作农场建设由市委农工办扎口管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参股实现合作经营,通过依法组建并经工商登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组建合作农场必须遵循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自愿、坚持合作制分配、坚持紧密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有比较规范的合作农场章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基础。2014年以来,太仓已成立村合作农场近百家,面积达18万亩,占太仓总耕地量的一半。合作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更为丰富,已从单一的生产经营粮食作物为主,扩展为蔬菜、林果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大大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太仓在发展合作农场的实践中,虽然经历时间不长,但已经用实践证明,合作农场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合作农场已经成为太仓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有以下五个方面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合作农场的组建,一是解决了农民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问题;二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历史性欠债问题;三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建合作农场,把集体的土地资源掌控好、经营好、管理好,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形成连片种植、提高经营效益。城厢镇电站村通过平整土地,整理坡地,复垦宅基地,合理配置河道用地,耕地从3080亩增加到3983亩,增加近30%,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河畅通,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得到提升。合作农场的兴建,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太仓已组建的96家合作农场中,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5.1万亩,占确权发证土地面积的43%,其中经营面积超1000亩的有61家,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29家,2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有6家。经营规模最大的新区小桥合作农场达4400亩,城厢镇的海丰、众欣、乐胜及浏河镇的稻花香4家合作农场分别超过3500亩,合作农场平均经营面积达1500亩。合作农场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三,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合作农场具有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双重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购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使得农业基础更牢。合作农场内部完善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制,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定奖赔,使得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更活。合作农场一般选配年龄较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村农民负责生产经营,一批大学生村干部相继走上了合作农场场长岗位。合作农场实行统一种籽、统一肥药、统一机耕、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变为现实。

第四,农民务农收入渠道得到拓宽。农民土地入社拿租金,太仓平均按每亩800元计算。劳动力入社拿薪金,太仓实际参与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的成员有1470多人,人均管理土地约100亩,按每亩管理费275元计算,人均2.7万元。资金入社拿股金分红,一般按入股额的10%保底分红。到年终,合作农场扣除成本及上述三项基本分配外,超产或降本的还有奖励,盈余部分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还进行二次分配。城厢镇东林村去年来自合作农场的二次分配人均200元,共计60万元。

第五,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兴办合作农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村土地资源变多了。一般每个村可增加20%的耕地,村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能获得与农民等值收益。二是生产成本变低了。灌溉用水节约了50%,管水员减少了80%,农药、化肥节约了10%,连片种植机耕、机收省油10%。三是产量质量变高了。平均提高产量在10%以上,引进新品种,农产品销售收入增加更加明显。据对太仓合作农场经营收益的初步统计,夏秋两熟每亩产出的收入扣除各项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土地有偿流转费(租金、保底分红)后,纯收益在360元左右(不含各项补贴),仅此一项,96个合作农场为村级经济增加5100万元,村均增收50万元。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绿润公司“一棵菜”一年种出5亿元

在太仓,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绿润公司建在陆渡、浏河连成一片的万亩示范园区内。依托园区配送中心、农资服务中心、育苗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载体平台,公司采用“公司+基础+农户”的经营模式,在5000亩设施蔬菜核心生产基地全面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公司牵头成立的“江苏省仓润农产品专业公司联合社”,与大江南北33家蔬菜生产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总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一棵菜”去年种出了5亿元的产值。

公司总经理郭跃介绍说,绿润公司现有三种经营业态:一是农超对接,产品进入TESCO乐购、大润发、时代、联华等大型卖场;二是企业、学校订单直供,先后与上海避风塘无锡安井、浙江龙凤、大娘水饺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原料供应关系;三是平价直销,目前已在苏州、太仓开出10多家直销店,一家直销店的门面只有七八十个平方米,但每天上市的蔬菜品种多达五六十个,其中至少有15个品种低于市场价,加上蔬菜基本上是前一天采摘,后一天销售,新鲜、安全,因此深得城乡“马大嫂”欢迎,平均每天每个门店能销出蔬菜3000公斤。

郭跃说,2007年组建的绿润公司,能够发展到目前这样的规模,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他说,这几天正在忙着为即将投运的仓储物流中心建在苏州市区的蔬菜直销中转站选址做准备,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理顺后,到年底,公司在苏州城乡开出的蔬菜直销店可达50家,太仓城区可达10家。

(来源:2012年3月3日《苏州日报》,记者:徐允上、高振华)

中央、省两个“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要求调动一切科技资源,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强化科技支撑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之路。目前,太仓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开展新型生物农药试制、黄瓜霜霉病生防菌剂研发试验、水稻纹枯病生防试验和光合细菌分离试验;产业化生产水稻工厂化育秧专用基质2000吨。完成“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建设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两大信息项目的建设。推广水稻、蔬菜、水产、家禽业新品种11个,新技术12项。

第一,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整体提升。全面贯彻实施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优化太仓农机装备结构,水稻生产机械化成果进一步巩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巩固耕整、栽插、排灌、植保、收获等基本实现机械化基础上,现代高效农业、设施生态农业、高效渔业及畜禽高效养殖等方面也实现了机械装备的基本普及。“十一五”期末,农机购置总投入2703万元,比2006翻了6倍。2014年,新增农机具1779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2%。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目前,太仓已经完成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升级,实现农产品二维码扫描识别功能;推进农药集中配送,配送农药品种180个、732万元,农药集中配送率91%。农产品定量监测合格率98.4%。新增农民集中居住受益农户6万余户;开展“三品”认证,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5个;与各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开展“三品一标”及学校蔬菜专供基地专项检查;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抽检,其中省市抽检合格率100%,本市抽检合格率95.7%,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接下来太仓将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大农机购置政策补贴力度,促进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改善。积极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再增育秧播种流水线10台套以上,实现水稻万亩丰产方工厂化育秧技术全覆盖,水稻机插率保持在90%。继续做好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0%以上;积极拓展秸秆能源化、肥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太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加快耕翻机械、收获机械的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设施田园管理、鱼塘增氧、畜禽处理、喷滴灌等先进适用机械,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配套农机库房,以提高农场劳动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

第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快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组建专家团队,建设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开展生物源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发创制,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围绕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加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设施园艺高效生产模式、水产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和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模式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技术等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好一个集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展示销售、农业休闲旅游推介功能为一体,覆盖太仓规模基地的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每年培养有专业证书的农业生产操作人员3000名,委托专业院校培养一批善于农业创业的经营管理骨干。

一是建设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联合太仓现代农业园区内的生物农药、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研发生产主体,在项目、人才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加快建设进度。2011年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元,完成了1200平方米的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5500平方米的串番茄育种玻璃温室建设、年产5000吨全营养液态肥的生产线建设、2000平方米的组培快繁中心建设。广纳各方人才,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建设了专家工作站。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扶持各研发团队完善配套设施,依托专家团队现有的高科技专利成果,努力实现由专利向产品,由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示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2011年以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为试点,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引进添置新型农机,配套完善收储加工装备,探索水稻从机械化栽插到优质米加工上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自主创新了水稻联栋温室层架式育苗技术,取得了比传统机插秧育苗省地60%以上、省工近50%的显著效果,并且秧苗素质和抗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已申报7项国家专利。2012年新建3家水稻工厂化育苗中心,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目前,太仓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实现工厂化育秧全覆盖。

三是试点运用太阳能和智能农业技术。在市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了25千瓦的太阳能电力灌溉泵站,提供园区500亩设施农业灌溉和道路照明,运行情况良好。积极推动智能农业技术的介入和应用,正在开发集农业园区生态休闲观光资源的推介管理、优质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农业网络管理平台,为太仓农业园区在更高层次上领先发展奠定基础。

东林合作农场引进富硒技术生产大米,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2倍;电站合作农场引进江南大学食品加工技术和上海理工大学冷链物流配送模式,接二连三,亩均效益是常规种植的10倍;勤力水产合作社引进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龙虾青虾套养技术,亩均效益是常规养殖的8倍。农业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4.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太仓”

多年来,太仓坚持把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绿色太仓”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项目。在老城区改造中,按照“退二进三”要求,彻底关停、搬迁不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利用高速公路建设取土需要,开挖了占地1000多亩的人工湖,形成5.5平方公里的金仓湖生态公园;市区通过征地植绿、拆房建绿、租地栽绿、筑路辟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绿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百步见景、千步见园、满城皆绿”的“绿色太仓”。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1.58%,绿地率达到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19平方米。

太仓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生态宜居的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为主线,以增加绿化总量、提高绿化覆盖率和造林绿化质量为重点,深入推进“绿色太仓”建设。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延伸及提档改造工程、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全面提高农田林网化水平,凸显景观优美、宜居宜游、城乡一体的江南水乡特色。太仓累计绿地林地总面积15.7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6%,初步形成田园城市格局。

以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为例,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已初具规模的陆渡现代农业园区和紧邻的浏河都市蔬菜示范园,实行跨镇联动发展。2008年底沿东西向主干道已形成了2000多亩的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建成标准钢架大棚1000多亩、联栋大棚100多亩、智能玻璃育苗温室1500平方亩、900立方冷藏库和600平方米净菜加工车间,大大提高了示范区优质蔬菜的生产能力和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

太仓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用3年时间,高标准改造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成连片近万亩的设施蔬果生产展示区,配套建设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厂化育苗配送中心、果蔬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把示范区逐步建成田块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片、设施配套、环境生态、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高效设施农业样板区。

以沙溪镇百花生态园为例,沙溪镇百花生态园位于沙溪镇涂松村,振辉路东侧,规划建设总面积1100亩,涉及4个村民小组70余户农民,计划投资1500万元。

百花生态园以高效、生态、观光为建设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水域环境以及建设生态林果为重点,功能定位上分为观光区、休闲区和林果生产区。一期工程于2008年3月启动,目前已完成建设。园区实施了河道清淤、土地平整、绿化等配套工程;种植了白玉、冠玉、青种、软条、白沙等枇杷新品7300余株,翠冠、圆黄、丰水、早甘水等梨树新品1000余株,夏之梦、新远5号、初夏红等桃树新品800余株。在引种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的林果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为市场提供优质果品。目前高效林果生产区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在完成高效林果生产区建设的基础上将启动二期工程,重点建设观光区和休闲区。力争建成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5.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国家农业示范区

太仓紧紧围绕建成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目标,对照“一市双城三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四个十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空间定位,2013年,太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000亩核心区和2万亩设施生产区全面建成,辐射带动建成5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园区、2个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园区、10个千亩以上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建成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加快农业园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着力提升园区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全面拓展农业园区的农产品供给、农业生态保护、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把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太仓田园城市中的亮丽风景。2014年7月上旬,农业部发布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报告中,太仓综合得分达83.8分,在全国153个示范区中位列第一,这标志着太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

6.建设田园城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目前,太仓生态休闲农业呈集聚化发展态势。太仓以激励政策为导向,大力扶植了生态农业发展。2006年,太仓拨出专项资金100多万元,支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发展。为提高绿色食品在农产品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太仓农林局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绿色食品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太仓各镇农技站配备了1至2名专职技术人员,帮助广大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目前,太仓共有32个农产品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4个,认证面积3.6万亩。太仓还有52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到目前为止,太仓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申报认证数量超过90个,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太仓主要农产品中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产值的比重达到了24.9%。

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中,太仓结合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致力于发展苗木产业。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200万元,新建苗木生产基地146.66公顷,资金全部来自于民营资本和农民自身。太仓在发展苗木生产中,积极引进了南酸枣、桤木、白蜡、复叶槭、珊瑚朴、墨西哥落羽杉、重阳木、乐昌含笑、红叶石楠等一大批苗木新品种,并且在太仓新区、港区和绿色通道工程中大量种植,生态效果十分明显。苗木生产基地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生态型农业面积,提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林木品种,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为造林绿化增加了品种资源,也为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基础。

依托区位、环境、科技优势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太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先后建成了恩钿月季公园、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展示馆、鹭园生态湿地、玫瑰庄园等一批景点和太仓现代农业园区、金仓湖生态湿地公园、园花园山庄、郑和公园、天竹园等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生态园。太仓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2013年接待游客169.25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9374万元,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观光旅游新热点。市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成功获得2013年第23届全国兰花博览会举办权,被评为省“环境教育基地”、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太仓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实践,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规律和方向,符合太仓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使太仓农业现代化视野更宽阔、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措施更有效,对太仓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