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工业革命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导致了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严重不平衡。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必然造成市民出行需求量的迅猛增加。②建制市的数量发展较快、城市规模较大。

第二节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在古汉语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字。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是为防卫和自守所设的军事设施,即城堡,具有政治中心的含义;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集中货物进行交易的场所,具有经济活动中心的含义。

根据古汉语城和市的字义,“城市”的提法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由此可知“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的一群非农人员”是城市最早的雏形。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孵化器和载体。因此,城市化的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人类也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现人类文明的城市也在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潮流。

一、城市发展史

历史上,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都极其缓慢。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现人类文明的城市也在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进入21世纪后,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更是迅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样也在加速发展。

城市的发展究竟给现代化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上城市是如何发展的,城市的发展又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可划分为早期、中世纪、工业化时期和当代四个阶段。

1.早期城市的产生及发展

公元前3500年到前3000年之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在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到前1500年,是世界上早期城市出现的主要时期。距今7000年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随着农业的出现,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走向解体,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趋激烈,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堡。公元前21世纪,随着我国夏王朝的崛起,形成了洛阳、郑州、安阳等一大批文化、商业中心。

2.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是指从罗马帝国消亡至公元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左右的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在这期间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例如,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科尔瓦、意大利的罗马和那不勒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公元9世纪,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通过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等城市,重新开辟了贸易渠道,“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形成的名城、大城有许许多多。例如,长安、咸阳、开封、洛阳、徐州、扬州,等等。

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仍较小,但商业色彩浓厚。

3.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和对外新航线的开辟,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进化过程,并逐步形成了很多新兴的工商业城市。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蒸汽机的发明导致铁路和火车的出现,中世纪紧凑的城市出现了向郊区发展的倾向,成片的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也开始出现。在区域范围内,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工业革命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导致了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严重不平衡。

在进行工业革命的同时,英、法、葡、德、美等国开始向海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通过炮舰政策不断向落后的亚非大陆施行殖民和掠夺。亚洲、非洲众多的沿海城市被殖民主义者选为侵略的桥头堡,而内地的部分区域则被选为掠夺基地。这些城市在殖民主义的刺激下,开始畸形繁荣起来。如非洲的阿克拉、布拉柴维尔、金沙萨、内罗毕、拉各斯;南亚的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东南亚的新加坡、雅加达、曼谷西贡(今胡志明市)、马尼拉;我国的香港、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

尽管这些城市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状态,但在近代工商业的冲击下,也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速了社会分化和社会变革的步伐,广大亚、非国家也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这是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可见,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加速发展。

4.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最新颁布的《世界人口城镇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中的数据,2010年全球69亿人口中有35亿人居住在城镇,占50.5%。其余34亿人居住在乡村,占49.5%。到2050年,全球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将攀升至63亿,占那时全球总人口的69%。而全球农村人口将下降为29亿,占那时全球总人口的31%。目前在全球有21个人口在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其中亚洲占11个,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榜上有名。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29个超千万人口的城市,亚洲将占16个,中国的重庆、深圳和广州三个城市将位列其中。

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必然造成市民出行需求量的迅猛增加。近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城镇化速度较快。

②建制市的数量发展较快、城市规模较大。

③城市增长的地区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比非沿海城市多、各省市间差异较大等方面。

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得出结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已使城市化进程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程度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二、城市交通工具发展史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城市市民的出行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而允许自由行动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市民的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出行难题,专门研究城市交通的学科应运而生。

选择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决非偶然,是人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对各类交通工具的比较中,不断筛选,最终确定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进而认识到选择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市民“出行难”的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原始交通工具

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后来人类驯服了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利用畜力作为交通工具或作为乘坐工具的动力。随着人类对牛、马、狗、鹿等动物的驯化成功,人类进一步进入了利用动物代步和利用动物拉车代步的时代。当然,以人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依然作为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着,进而逐步形成了交通工具的概念。

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占据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直至蒸汽机的出现,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才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短短数百年,人类不仅能借助飞机、航天飞机火箭等交通工具上天,而且能借助潜艇深入到海洋深处。各类交通工具的科学技术含量也日新月异。

不但人们最初的出行完全依靠双脚的行走,即使在科学已相当发达的今天,任何人在出行过程中的起始和终端,依然还是需要依靠双脚。但是这都不会影响人们对更先进交通工具的研究。

交通工具是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例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当然,也包括马车、牛车等以动物驱动的交通工具。根据这一定义,以人力为动力的黄包车、劳动车、独轮车、轿子等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

能耗、载客量、速度、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操作性等已成为衡量交通工具性能的指标。交通工具在每次的移动中,载客量大、乘客上下车比较自由、停靠和起动又十分方便,已成为人们对出行代步工具的基本要求。因此,能容纳多人一次乘坐的车辆形式就一直沿用至今,进而逐步形成了公共交通的概念。

由于代步和乘坐方便已成为各类交通工具的共性,因此,乘坐是否方便被用来衡量交通工具的性能。各类交通工具的特性好坏则主要集中在驱动车辆行驶使用什么动力。

水面上或水中的交通工具为船、舰或艇;天空中的交通工具一般为飞机、直升机、火箭或太空船等飞行器。现今人们所指的车辆则泛指陆地上的各类交通工具。

其实车辆是“车”与车的单位“辆”的总称。早先对“车”的定义,是指陆地上用轮子转动的交通工具;所谓辆,则来源于古代对车的计量方法。那时的每驾车一般都由两个车轮组成,故车一乘即称一两,后来才写作辆。由此可见,车辆的本义是指本身没有动力的车。用马牵引的称为马车,用牛牵引的称为牛车,用人来拉或推的叫人力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用“有动力的机器”来牵引的火车、汽车,等等。人们对车辆的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逐步演化成今天对“车辆”的新概念。今天“车辆”一词是对所有各类车的统称。

随着人类交往的拓展,交通工具也已由早先的代步工具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交通工具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例如,陆地上的汽车、火车、磁悬浮列车等;海洋里的轮船、潜艇等;天空中的飞机、气球、各类航天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交通工具驱动所需的能源种类也在发生变化,能源的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交通工具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更是大大拉近了地域间的距离,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例如,已开通运行的京沪高铁时速可达到300~350千米,使相隔1318千米的北京—上海可实现5小时内到达的目标,真是既快捷,又方便。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车辆的驱动力也在不断变化。从以人力、畜力为驱动力的车辆进化到采用以化学燃料为动力的蒸汽机、内燃机车辆,现在采用电力甚至太阳能为动力的车辆也早已问世。

综观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工具:原始人将圆木置于重物的下面,然后拖着重物走,重物即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人类早期的“木轮运输”。后来人们又发现用直径大的木轮运输速度较快,于是木轮的直径就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带轴的轮子,这便是最早的车轮雏形。

目前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辆车,是我们祖先用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制造的。它是公元前1600年商代人制造的采用辐条做车轮的两轮车。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战车式样代表着2000多年前我国车辆的制造水平,如图1-2所示。

图1-2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战车

我国古代最初制作的车辆在大小、轮距、行驶的车道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的列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的车辆轮距大小不一,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一般认为:秦朝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统一的轮距和道路宽度,使中国进入了“车同轨”的阶段,才使统一车距的车辆可以在同样宽度的道路上畅通无阻。轨道交通制定的轨距标准,也可以说是“车同轨”的“现代版”。

16世纪的欧洲已进入了文艺复兴的前夜,当时欧洲的马车制造技术达到了顶峰,生产了大量的双轴四轮马车,如图1-3所示。这种马车置有转向盘。车身方面,出现了活动车门和封闭式车厢结构。在车身和车轴之间,采用弹簧连接,使乘坐人感觉极为舒适。

图1-3 欧洲中世纪的四轮马车

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出行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马车运输已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城市间的人和货物的运输就更难以满足,于是蒸汽机车和铁路运输就应运而生。

2.现代交通工具

其实人类对城市交通工具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按其发明时间排序,先后有:自行车(1817年)、火车(1825年)、电车(1841年)、地铁(1863年)、摩托车(1885年)和汽车(1886年)。这些交通工具许多至今仍在应用。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经历了蒸汽阶段、内燃阶段、电气阶段、智能化阶段四个阶段。由于技术的进步,使上述四个阶段都是在保持前一阶段优点和改进前一阶段缺点前提下向前推进的。

(1)蒸汽阶段

蒸汽机的大量应用始于英国产业革命时期。它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应用代表是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等。

由于蒸汽机车的功率越来越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使铁路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铁路建设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因此,早期仅在城市之间运行。城市内部的通行主要还是依靠步行、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能源利用率要求的提高,采用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因能耗大、污染严重等原因,现在已经基本淘汰。

(2)内燃阶段

内燃阶段的代表产品为柴油机、汽油机等。在交通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大幅度地增长,城市内部交通运输量也越来越大,要求运输工具有相应的发展,于是引发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自从德国人奔驰和戴姆勒于1886年制造出第一辆汽车开始,各国都争相发展汽车,使汽车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890年法国也制成第一辆汽车,此后随着大规模批量生产流水线的出现,汽车的制造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私人拥有汽车已可以实现。美国在1893年推出了汽车的私人化。

私人拥有汽车虽然方便了城市市民的出行,但因受到城市区域和城市道路的限制,加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也迅速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虽然现在大部分机动车辆的动力依然还在采用内燃机,但是减少污染、提高性能的要求已经成为改进内燃机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3)电气阶段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为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电动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动机、发电机均成为电气阶段的基础设备。在交通工具方面主要体现为电动车辆。

电动车辆的发明及迅速的商品化使人们看到,与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相比,电动车辆更显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因此,电动车辆最终成为内燃机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产品是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必然结果。

(4)智能化阶段

在电气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具有智能化功能的自动化现代化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

综观城市交通工具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解决城市空气的污染和市民出行的方便,人们选择了以人力为驱动力的自行车和以化学燃料为能源的私家汽车。然而私家汽车和自行车每次出行基本都只局限于车辆的拥有者,其利用率相对于公用交通工具低得多。换言之,私家车对地面道路资源的占有明显高于公用车辆。如果城市交通以私家车为主,就必然进一步造成城市道路的拥堵。

于是人们终于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还是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需要优先发展不占用或少占用地面道路资源、又能进行人员大运量运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如果能够将火车建在地下,既能利用火车巨大的运输能力,又不需要占用地面的道路资源,正是这一设想促成了城市中地铁的诞生。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出行行为归根结底是对出行资源的一种占用。城市出行难的实质是: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量与城市出行资源间的矛盾。

出行资源包括出行时间、地域环境、驱动动力(包括风力、电力、燃料等)、通行道路,等等。

从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对比中,人们还认识到应当选择对城市出行资源利用率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是说,公共交通优于私家车,大容量交通车辆优于小容量的车辆,快速交通优于低速交通。车辆应当使用清洁能源为驱动力,并能满足出行人群对准点到达的要求。

仔细分析上述要求可知:唯有快速、准点、大运量、低能耗、绿色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才是破解城市“出行难”课题的有效手段。

特别需要指出: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城市轨道交通仅仅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形式之一。

综上所述,公共交通是为市民服务的大众交通,是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采用公共交通解决城市居民的出行难是有效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唯有城市公共交通才能真正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

城市公共交通所包含的各类交通工具中,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准点、安全、大运量和占用地面道路资源小等特点,已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已为广大城市居民所接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往往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必然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而作为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也必须控制在市民能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其发展也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