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虞斌[1]文章分析了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经济学教学的难点,提出了利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而世纪之交蓬勃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切实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可见,经济学体系内部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关于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虞 斌[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 文章分析了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经济学教学的难点,提出了利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经济学 教学方法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61(2002)06-0021-03

经济学是国内外所有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学习方法,即历史方法、系统方法与数量分析方法成为传统教学工作中的难点。而世纪之交蓬勃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切实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多媒体手段改进经济学教学的具体途径。

1.用传统方法进行经济学教学的难点

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当中可能遇到一些利用传统方法较难克服的障碍。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阐述中重点涉及了三个主要方面:历史的方法、系统的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以下笔者就这三个方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教学遇到的困难进行简要的剖析。

(1)历史的方法

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横断面放到历史进程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认识,这便是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就是要寻找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关联,了解与认识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其相关事物的互相影响,并评价这种互相影响的作用程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这些,就能够比较准确和科学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例如,马歇尔以完全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经济学可以解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现象,但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必然受到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垄断竞争理论的挑战;当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以需求不足为出发点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必然取代以“萨伊定律”为支柱的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正统的主流经济学;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建国以后我国在一个远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应发展阶段更加短暂的时期内迅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基本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又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有了改革开放,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新世纪之交,党中央与时俱进,及时调整20世纪80年代的“有效跟踪”理论,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将在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由此可见,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经世致用”,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理论框架,不论是文字、图形或者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必然有其符合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只有理解这点,才不会在分析经济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不断出现的经济问题时,满足于对西方经济学大师的“精美论述”的鹦鹉学舌,机械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而得出南辕北辙甚至有害无益的结论。

用传统方法进行经济学教学时,有关的历史资料往往只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叙述,连图表都很少用到,更不用说视频音频资料了。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分析的学习、研究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有时在学生看来,所谓“经济学”,不过就是一大堆抽象枯燥、远离现实生活的概念、公式和图形罢了。更有甚者,有时经济学教学几乎变成了“解析几何”教学,学生被淹没在复杂的图形分析和数学运算里难以自拔,完全忘记了经济学本身具有的实际社会意义。同时,由于学生对现实社会缺乏直观认识,往往感到教师其实是在用某种权威“压服”他们接受某些观点。

(2)系统的方法

经济学理论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学派众多,源远流长。其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互为前提,前者在资源利用已经解决的前提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与之相反,在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时假设资源配置已经解决。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研究消费者行为是为了揭示需求规律,研究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为了揭示供给理论,而市场供给与需求竞争的结果是达到某种“供求均衡”,而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分析了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不同情况,从而得出体系完整的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变动为主线,研究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物价波动、国际收支等,其根本问题在于研究资源利用。可见,经济学体系内部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由于课时紧张(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我国高校的本专科经济学课程学时只及前者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教学过程呈现非常明显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特征。经过一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的体系一头雾水,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效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学生最后“脑子里只留下各国马队的蹄印”,杂乱无章,莫衷一是。

(3)数量分析方法

与我国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的政治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偏重数量分析的方法,包括个量与总量分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涉及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把经济现象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经济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结构严谨,形式精巧,逻辑缜密,对高等数学的要求较高。而许多高校的经济类专业生源是文理兼收的,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尺度较难把握。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出于今后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又感到课堂上有限的内容“吃不饱”。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找到因材施教的直接途径与有效方法。

2.案例研究:“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网络课程设计

这里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为例,说明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凯恩斯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期间,为使学生得到一个印象鲜明的直观认识,可使用自制的《罗斯福新政》音频和视频课件,制成光盘或放在网上,展示经济危机、竞选演说、炉边谈话、新政纲领等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利用动态资料具有的强烈震撼力、逼真的影视效果,加深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欲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img73

(2)演示框架,把握体系

利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的动画功能,演示凯恩斯理论的框架图,如右图。

这是经济学家A.Lerner在其著作Economics of Employ-ment中提出的“凯恩斯大厦”。通过幻灯片放映过程的控制,自上而下地逐层展开,分步演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整个理论的框架结构心中有数。明白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积极干预,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来增加总产出,其途径是增加消费与投资,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手段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等等。这种高屋建瓴、明晰直观的演示与说明,可使学生不至于在随后渐趋复杂的细节阐述中迷失方向。

(3)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的学习要点与理论框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自主探索。为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迷航”和“认知超载”,教师应设计导航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一系列相关课题,比如:凯恩斯理论产生之前自由市场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受到现实的挑战?胡佛和罗斯福争论的焦点何在?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理论之间有什么历史渊源?其效果如何?199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十分相似,当时政府也确实借鉴凯恩斯“补偿财政”的思想,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何在?通过这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

其次是针对上述问题,适当建立一些链接。例如万方数据中文期刊网、超星图书馆等网上大型数据库都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此外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新经济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宏观经济等都是综合性的经济学优秀网站,内容丰富,提供了经济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而且有各种多媒体网络课件镶嵌其中,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起初的引导、帮助可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索。

(4)抓住本质,突破难点

凯恩斯主义是对此前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他对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供求以达到均衡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政府进行积极干预的必要性与具体途径。学习中应提醒学生牢牢抓住凯恩斯思想的本质。所有的图形、推导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核心内容。数学是经济学工具而不是目的,避免把经济学教学变成“解析几何”教学,使学生被淹没在复杂的图形分析和数学运算里难以自拔,完全忘记了经济学本身具有的实际社会意义。为突破数学计算的难点,可制作形式多样的学习软件,通过学生自学和站点老师以及主讲老师的辅导,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5)网上协作,及时总结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师生双方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通过在线语音或文字聊天系统进行网上实时讨论交流。教师可按照先前提出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参照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和现有知识进行修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协作讨论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小结。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典型小结后面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通过学习,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凯恩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把握其体系框架与精神实质,让学生全面理解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政府职能、企业性质和金融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某种程度成功的凯恩斯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机械照搬这一理论,却有可能发现它在中国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

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加工信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因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平.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原载于《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第12期)

【注释】

[1]作者简介:虞斌(1966— ),男(汉),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金融管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