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我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推进我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我校书法项目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推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与许多新建本科学校有所不同的是,我校校园建设不是一次规划、集中完成,而是逐年建设、滚动发展,建设周期较长,加大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难度。三是把握重大契机,推进文化建设。四是加强对学校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广大师生对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85%以上的教工认为最近两年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力度大、成效明显。

宣传部 秦浦泉

我校升本建院后提出了文化弘校发展战略,把文化弘校与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一并作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文化弘校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校顺利实现升本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推进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夯实了基础。

一、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工作和成绩

升本建院以来,我校文化建设重视抓基础抓根本,在总结长期以来金融行业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反复凝练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加强学校品牌文化项目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凝练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文化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凝练了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形成了“本科为本、教学为本、质量为本、特色为本”的办学理念和“通专结合、以专为主、立足金融、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性、国际化、信息化和精致化”的办学目标,凝练了“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严谨治学 诚信修身”的校风,提出了“兼容和谐 爱生荣校”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培育学校特色品牌文化

学校注重对传统特色品牌项目、品牌活动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了以书法击剑为代表的学校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学校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翰墨飘香·上海金融学院师生书画展”“祝福世博·上海市学子书法大赛”“墨浓情深·上海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书法展”3个展览,出版了3本作品集,并在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公共参与馆秀空间·书法艺术秀”。2011年,我校书法项目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击剑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自1983年成立第一个学生击剑兴趣小组到升本建院后学校成为上海市花剑队共建单位再到学校开设击剑体育课程,我校击剑健儿在历次国内外大赛中披金戴银,取得了优异成绩,击剑文化育人成效凸显。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新品牌项目的培育。一是扶持举办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亚太保险教育论坛”等富有特色的品牌论坛,连续向社会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二是举办以我校为主承办的全国和全市性赛事,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扩大学校知名度,如“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等。三是积极培育、持续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连续开展“大别山扶贫支教活动”和“外来务工青年夜校”志愿者服务等。2010年,“大别山扶贫支教活动”项目荣获上海教育党委系统“十佳好事”。2011年,“外来务工青年夜校”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许多项目和活动成为了学校的亮丽名片

(三)推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与许多新建本科学校有所不同的是,我校校园建设不是一次规划、集中完成,而是逐年建设、滚动发展,建设周期较长,加大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难度。尽管如此,学校并没有因为硬件建设的相对滞后而忽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而是因地制宜,积小步不停步,对校园景点进行悉心布局,学校环境文化滚动发展。目前,学校形成了以“一轴两河三馆四园五景”为重点的校园环境形态,环境育人功能得到了提升。学校完成了校园路名命名,兴建了金融史卷墙和雕塑,形成了校园新标识,在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场所增加了文化环境布置。

(四)拓展学校文化载体

学校建设开放了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物质保障。特别是学生活动中心功能日臻完善,条件日益改善,服务对象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使用效率最高的学生活动场所之一,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学校重修了校史馆,新建了当代钱币博物馆和书画馆,丰富了学校文化育人载体。学校加入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为为数不多的十几所地方高校之一。学校击剑博物馆也在加紧酝酿建设中。这些场馆的建设,丰富了文化育人手段,提升了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强了学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深化文化弘校战略认识

学校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一是实行文化建设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亲自抓文化建设工作,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注重对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和颁布了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作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指导文件。三是把握重大契机,推进文化建设。学校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本科合格评估和举办6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具体项目的建设。四是加强对学校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学校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文化“顶层设计”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办学理念等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同时,在实践中,学校上下不断提高对文化弘校战略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有:实施文化弘校战略是学校实现升本转型的迫切需要,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优质本科大学的重要内涵,更是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需要。

通过上述工作,文化弘校战略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办学精神、核心价值理念在广大师生中得到高度认同,广大师生对学校的发展目标认同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学校校训、学校精神、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等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力量。广大师生对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党委宣传部2012年6月组织的校内抽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师生知晓学校校训、教育教学理念。超过60%的学生和70%以上的教工认为,近两年学校文化建设成效十分明显或较明显。有85%以上的教工认为最近两年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力度大、成效明显。对学校开展的一些重要文化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广大师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如:85%的教工和71.8%的学生认为,学校60周年校庆活动精彩、成功、超出预期或者认为还可以、效果不错;对学校制作的校歌,84.3%的教工和8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6.5%教工和54.1%的学生认为校歌效果好或较好;对学校制作的形象宣传片,92.5%的教工和90.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72.1%的教工和69.1%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和较好。广大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达成高度的一致。如:对依托学科而建的专业博物馆,75.6%的教工和7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超过60%的师生对高校博物馆的功能高度认同。上述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文化弘校战略深得人心。

二、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与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校文化弘校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学校升本转型完成,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目前我校实施文化弘校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我校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我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我校实现升本转型之际,适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社会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高校要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赋予了高校新使命,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拓展了新视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1.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拓展了高校文化建设新视野。

所谓“大学文化传承”是指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文化和精神财富保存和传递下去;所谓“大学文化创新”是指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价值,引领和推动社会不断突破过去向前发展。历史上,大学每一种功能的确立,并不是对已有功能的否定,而是对其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大学的四大功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了矛盾统一体。在这四者的关系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和基础,科学研究是动力和支撑,社会服务是目的和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源泉和纽带。

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为其他三种功能的发挥提供思想与价值的引领。发挥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对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助于高等院校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提出,把高校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中,使学校文化建设站上了新高度,拓展了新视野。

2.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使命高度契合。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如何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不管如何界定,内涵式发展集中表现为:突出质量,突出结构优化与内在实力,注重软实力建设。无疑,大学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学校担负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

文化自觉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面对新任务,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注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转变观念,提升文化建设力在学校发展中的“比重”与地位,保证内涵式发展的顺利进行。文化自信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传统、特色和理念,这是一所大学的自信和精神所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政府在办学中的角色定位具有特殊性,大学的办学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文化自信严重缺失。树立并增强大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生基础。高校应深入思考内涵式发展中的自主性和内生性,要敢于突破目前体制机制的桎梏,增强主体意识,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在深化高教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走出一条自信、自新、自强的办学之路。

(二)我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校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许多工作亟需加强、改进与提高。具体而言,我校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师生干部文化自觉意识不够,自信不强;学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建设还没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金融特色学校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不够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合理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1.师生干部文化自觉意识不够,自信不强。

目前,我校师生干部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全面,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一些师生依然把学校文化仅仅理解为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把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教师把自己排斥在学校文化建设之外,把文化建设看成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工作。即便学校领导中也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有的把文化建设看成是其他分管领导的工作,与自己日常分管工作关联度不高,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文化自信不强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核心价值、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等的认同度还不高,或者存在着表面上接受、内心却不自觉的现象,如:对办应用型的本科高校自信和自觉不够,或“方向不明、心中没数”,或不“心甘情愿”,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自然消失,必将表现在工作的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充分履行和内涵建设的顺利推进。

2.学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建设还没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

文化育人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之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文化育人的最重要的渠道应在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需要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自觉地担负起科学、人文和艺术精神教育责任。如何将学校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何实施文化育人等需要系统设计,整体布局,需要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目前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研究不够的问题,更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如:相关学科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教师的学科文化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加以重点关注。据课题组2013年1月组织的校内调查统计分析,我校师生对学科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显示,仅19.9%的专业教师和36.2%的学生认为我校重视学科建设;71%的专业教师和54.3%的学生认为我校学科建设中对有的学科比较重视,有的学科不重视;而认为都不重视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9.1%和9.5%。可见,我校学科文化建设总体状况并不乐观,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元素缺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含金量不高。

3.金融特色学校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不够丰富。

金融特色是我校办学的核心指标,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和要素,对金融特色学校文化的认识水平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内涵。尽管我校在金融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实践和探索,但什么是金融特色的学校文化,具体内涵有哪些,学校文化如何与行业(企业)文化相契合,这些都值得反复调研与论证。就目前我们初步掌握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各类金融机构,还是相关院校,对金融文化以及金融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深入实证研究,凝练的内容或套用古训,或套用时髦的口号,还没有形成有时代特点的有特色的表述,其内涵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凝练。我校在2010年底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金融特色的学校文化要有金融行业文化特质,并将金融行业文化特质概括为“诚实守信、稳健审慎、融通汇聚、开拓创新”。这一概括可谓高度凝练、特点较鲜明。“金融行业文化特质”这一提法有利于在金融行业文化与金融类院校的文化之间建立一个联接和贯通的中介,也有利于避免出现行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等同的现象。但由于专门的调研还不够深入广泛,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反复论证、高度凝练,使其表述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此外,尽管我校凝练了学校精神、校风、核心价值理念等,但这些抽象性概念不容易为广大师生铭记,有时还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关于我校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仅44%左右的师生选择了“兼容和谐、爱生荣校”,30%以上的师生选择了“严谨治学、诚信修身”,20%左右选择了“务本求实、自强不息”;又如:对我校办学精神,37%的师生选择了“兼容和谐、爱生荣校”,26%的师生选择了“严谨治学、诚信修身”,而仅27%选择了“务本求实、自强不息”。一方面,反映了对精神文化的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要用固化的、形象的宣传载体,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凝练精神文化时,应避免概念太多,在表述上尽量体现个性化。

4.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合理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

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不够和自信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建设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到位的现象。如:学校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会给予支持,资金一旦紧张就不可能有足够投入。学校还缺乏相应的有效的保障机制,原有的学校文化建设运转机制不适应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要求,文化建设只是少数相关部门,如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而学校一线的教学单位及大多数管理部门游离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即便是上述部门也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协调,在有限的经费下,投入分散,文化育人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推进我校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校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校发展目标为依托,以凝练和培育学科文化为着力点,彰显文化育人功能,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当前我校文化建设上要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发挥学科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1.学科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

大学学科文化是指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综合,是在学科知识和学科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精髓与深层理念。学科文化能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培养具有学科文化特征的专门人才。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学科文化既是学科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资源,是大学文化区别于社会其他文化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但系统接受专业教育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立足社会职业的基本素养,学科文化是影响学生最持久、最广泛的文化。大学学科文化育人是指学科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思维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生影响,它主要包括了学科知识育人、学科价值育人、学科文化主体育人。

挖掘学科文化内涵、发挥学科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大学实现文化育人的基础性工程。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对学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的倾向,学科文化在育人上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舍本逐末的现象,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特性和独特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我校而言,近年来,学校上下对学科文化育人功能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学科负责人、院系部领导及教师学科文化的意识有所增强。如:近年来,我校应用数学系刘永辉教授以开设数学文化课程、举办数学文化节等方式,挖掘数学文化,发挥数学文化育人的功能。会计学院通过举办会计文化节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使学科文化得到了弘扬。但总体上,学校的学科文化育人意识还不强。据课题组2013 年1月的抽样调查统计,我校教师表示了解或很了解“学科文化”一词的占69.2%,不了解的占30.8%。

2.特色学科文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最大的一类高校。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征,特色学科往往在学校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色学科文化通过引领、辐射、渗透等方式凸显育人功能。特色学科文化育人的引领性主要体现在塑造具有学科精神的人才,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了学科精神和文化,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就业面分布广、数量大,主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面向基层一线实践岗位,是生产、经营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生力军,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践行者。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特色学科文化辐射性主要体现在特色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复合、交叉发展中,扩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围绕特色学科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复合学科方向,使特色学科文化在与其他学科复合中得到彰显,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中。近年来,我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科专业实现了与金融复合,形成了诸如金融数学、金融会计、金融信息、金融艺术、物流金融等复合交叉学科,许多学科实现了“借金融之船出海”。特色学科的文化渗透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中。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塑造师生的言行举止,让人们感受到特色文化浸润在校园的一花一木中、融化在每一位师生员工身上。如系统接受会计学科专业文化熏陶的学生身上具有言行严谨与缜密的明显特征,接受过传统金融学文化熏陶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保守倾向。据调查统计,我校66.1%的教师认为金融学科文化在我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和渗透作用。

3.教师是学科文化育人的主体,第一课堂是主阵地。

在实施学科文化育人过程中,学科主体作用十分重要。学科文化主体育人表现为大学生受学科中的著名学者、学科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影响,也包括学生自己的体悟,逐渐形成理想人格和学科思维方式等的过程。其中,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感染学生,则是学科文化主体育人的主要方式。学科带头人在特色学科文化凝练和培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科组织文化的成熟与否对学科文化的凝练和培育具有十分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成熟的学科组织必然重视学科文化建设,反之也成立。调查结果显示,42.7%的教师认为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关键是专业教师,27.5%的教师认为是学科带头人,21.9%的教师认为是院系领导。

学科文化育人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着力点是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在2013年北京召开的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发展文化,要从专业学科教学中挖掘文化,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周远清的讲话提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事实上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往往对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最根本的途径忽视了,其结果是,学校文化建设出现了两张皮,学校文化建设把广大教师拒之门外,学校文化成为了少数职能部门和少数人的任务。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理论知识扎实,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许多课程是技能课,一些教师缺乏运用学科文化资源开展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在授课时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中的文化资源。因此,提高第一课堂在学科文化育人上的作用,关键要发挥主体和主渠道的作用。调查显示,关于金融学科文化对自己影响的最主要途径,44.8%的学生认为是专业教师课堂教学,13.4%的学生认为是校园文化活动,15.4%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课外辅导交流,9.3%的学生认为是中外金融家的理论思想,6.9%的学生认为是校园环境。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堂专业教学对于在校学生的重要性。

第二、第三课堂是学生感悟学科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术科创活动、学科文化节在许多高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对学科文化育人功能发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一些学校的专业博物馆在发挥学科文化育人上收到了成效。一些高校特色学科发展历史较长,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学科教育资源,在校内建立了专业博物馆或陈列室,使其成为学科专业教育资源,构成了学科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学校文化辐射社区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行业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应有地位,丰富金融特色学校文化内涵

行业(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但两者之间相互牵引、相互影响。一是学科文化对行业(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成为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基础;二是学科文化通过学校文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的鲜活元素,行业(企业)滋润学科文化,赋予学科文化以生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关于如何表述金融企业文化与金融院校文化之间关系,调查显示,师生的选择是:认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分别占49.3%和60%,认为学校文化对金融企业文化的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的分别占22.5%和15.6%,认为金融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影响的分别占17.6%和20.3%,认为金融企业文化与金融学校文化没有太大关系的分别占10.6%和4.1%。在针对金融行业(企业)文化中哪些可以为我校文化建设所吸收的调查中,39.8%的教师和22.1%的学生认为是金融企业文化中的金融信用文化(诚信观),18.7%的教师和16.4%的学生认为是金融服务的品牌文化,10.5%的教师和12.5%的学生认为是经营管理文化(合规观、安全观),7%的教师和2.1%的学生认为是经营目标文化(效益观),24%的教师和46.9%的学生认为上述都是。学校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中,通过吸收企业文化要素,加强企业文化对大学文化的促进作用,形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和新型的教育载体。学生通过参与金融企业活动,加深对金融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并内化为专业素养。

调查显示,在关于金融文化的核心范畴的问题上,37.9%的教师和39.2%的学生认为是诚信,26.8%教师和33.4%的学生认为是信用,20%的教师和10.4%的学生选择了合规,17%的学生选择了富民,15.3%的教师选择其他。在关于具有金融特质的学校文化内容上,教师选择排在前几项的依次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稳健审慎、合法合规与其他;学生选择排在前几项的依次为:诚信守信、融汇贯通、稳健审慎、经世济民。调查结果反映了师生对我校已经提炼的“诚实守信、稳健审慎、融汇贯通、开拓创新”的认同度较高,但同时也表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合规”在金融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此外,金融既能实现个人“发家致富”,又能增进国民社会财富,作为金融从业者更要有“经世济民”“安邦治国”的理想和情怀。这些都是金融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涵。

(三)重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国际化是我校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学校国际化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而国际化的学校文化环境是瓶颈之一。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学校文化,建设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是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学习和宣传,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增进国际化办学的能力。主要途径包括:举办国际化办学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国际化办学走在前列的院校来校作介绍,通过讲座拓宽教职员工的思路,开阔国际化办学视野;举办国际化办学的知识和技能比赛,提高教职员工与外国留学生交往的语言等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开设国际化办学沙龙,组织具有国外进修学习经历的教师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评选国际化办学先进个人,对热心国际化办学、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作出努力和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

2.开展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日,开展了中越友好班结对,组织外国留学生参加校内外文体活动,吸收有特长的留学生参加学生组织,这些工作使校园文化渗透了国际化的色彩。但是这些活动还不够,参与面有限,需要常态化。为此,要把留学生作为普通的群体纳入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其进入常态化轨道。如:发挥金融家俱乐部、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功能,组织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活动增进留学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留学生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提高留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含金量,为塑造学校品牌打下扎实基础。扩大吸收外国留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增进中外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一些学生社团,包括专业社团,要适当吸收外国留学生参加,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管理活动。

3.建设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尽管我校开展留学生教育时间不短,在局部的办公区域如国际交流学院、中丹学院、国际交流处、国际交流中心等“国”字头的单位和部门办公场地,有一些中英文的标识或宣传资料,但整个校园环境不明显。特别是在教学楼、教学单位办公场地、留学生宿舍、校园公共宣传平台等,语言单一,英文标识不多,不利于外国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利于长远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为此,一是学校要加强投入,完善英文网站,根据留学生来源国的情况,开设其他语言网站1~2个,形成国际化办学网络文化。二是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立中英文对照标识等,如用中英文标识学校的主要教学办公楼,在教学楼将相关学生管理办法上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在外国留学生办理事务的管理部门办公室,如院系、教务、财务等部门张贴中英文办公指南等,方便留学生办理事务。

(四)重视学校博物馆建设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国高校约有200多座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常规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也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展示平台。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营造科学与人文氛围的重要实体,是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建设好高校博物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校要把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推进。我校在去年校庆前夕,通过机制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当代钱币博物馆,在高校钱币类、金融类博物馆中具有一定的特点。我校因此被吸收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单位,成为全国17所省属高校之一,对学校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校博物馆建设总体情况是,博物馆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任务艰巨,发展前景无限。从目前实际出发,建议学校总体上对博物馆建设有一布局,对“十二五”发展有明确目标,对近两年工作有方案。从长远来看,我校在建设好现有的当代钱币博物馆、书画馆、校史馆的基础上,拟再建击剑博物馆、金融博物馆、会计博物馆等,可以从陈列室建设起步,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对现有的博物馆,要继续改善硬件设施,完善内容,实现正常开放,积极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开放中不断完善,否则博物馆建设起不到应有作用。

(五)重视学校文化机制建设

1.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

这是学校切实履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组织保障。据对上海高校的初步调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高校先后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协调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督查文化育人的落实情况。我校文化建设委员会的组成应包括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的专家,可在原文明委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范围可比文明委成员小,也可将文明文化建设委员会合二为一。

2.设立学校文化建设办公室。

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宣传部,与文明办合二为一,将现有的文明办改为文明文化建设办公室,增加其文化建设的职责。事实上,在日常的工作中,文明与文化建设已是不可分割的工作,许多工作相互交叉,目前文明办承担了许多文化建设的职责,通过办公室合二为一,强化文化建设职能,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学校文明文化建设。

3.建立金融文化研究机构。

金融文化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金融文化发展规律,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推进金融特色学校文化提供理论支撑。金融文化研究机构可挂靠在国际金融研究院或高教研究室、社科部、国际金融学院。金融文化研究所的建立有利于发挥校内外的研究力量,增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力。

4.设立专项经费。

一是梳理文化建设项目,将常规的文化研究、文化工程、文化活动等工作整合在一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从各职能部门分离或重新调整年度经费使用计划,文化建设委员会讨论审定,由分管领导执行,具体职能部门负责使用。二是在学校内涵建设等工程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本文为2012—2013年度上海金融学院管理课题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有雷娟、褚红素、施继元、李传阳、王蕾、张志强。)

参考文献

[1]杨连生、肖楠:《大学学科文化育人的机理、机制与辩证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及其四维向度》,《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8月上。

[3]王建利:《发挥行业特色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8月上。

[4]郑沈芳:《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与党委领导力建设的研究》,2012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