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

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中困难大学生已经不是少量的个体,而是逐渐演变为了一个群体。

一、就业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

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的,受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同社会现状和发展密切相关;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就业必须从事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如体育运动,一般的只是个人爱好,但如果成为运动员,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是就业。

(二)经济

对社会来讲,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实现最佳结合,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产生最大效益。对劳动者而言,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维持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经济性是就业的物质属性,无酬劳动就不是就业,如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所从事的劳动。

(三)相对稳定性

为了提高效益,要求劳动者尽可能稳定在一个就业岗位上持续的工作。就业与工作不同,就业是较长时间连续进行某项活动,工作可以是临时短时间内的劳动,如学生家教。大学生就业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活动。

二、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则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2003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中困难大学生已经不是少量的个体,而是逐渐演变为了一个群体。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从而帮助困难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脱离以往的劣势局面,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校都开始关注这些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对待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帮助问题上同样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套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具体地,我们把高校困难大学就业指导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全面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闻。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人们的担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爱辉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这些普遍存在的地域差距就导致了大范围的收入不均,从而导致了众多的困难家庭的出现。很多农村地区孩子因为家境贫困,上大学的学费往往是整个村子里的人们捐助的,他们肩负着家族的希望独自闯荡,在硬件条件上本来就跟不上其他的同学,到了择业的时候,身边也缺少能加以提点的人,就业对他们来说变得异常艰难。

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这一批大学生从小就艰苦学习,他们为了上大学而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调查,我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贫困生,我市其他学校情况同样如此。

根据2012年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已达300万,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且贫困生构成出现新变化:城市贫困生数量增多。目前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北京、上海、广西、安徽、陕西等地近20所高校中,既有名牌院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有地方院校,贫困生比例最低的为20%,最高的为48.7%。有人估计,贫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已达到25%。如果按此计算,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到300万人。

大学贫困生为何越来越多?据来自各高校的调查分析,一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北京化工学院的一次调研报告中提到,该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学生到学校报到时除了一身衣服,几乎一无所有。二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北京、上海、陕西等地采访,我们发现贫困生的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来自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增多。这些贫困生的父母大都是下岗职工。据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处的统计,该校贫困生中,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贫困生各占一半。而在与贫困生的交谈中,他们认为,近两年学费上涨幅度大,也是造成贫困生增多的原因。

时隔数十年,那么贫困生的数量是否有所减少呢?答案是否定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恰恰相反,是因为我国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以便贫困生有学可上。

根据人民网于2016年2月19日发布的新闻,教育部2016年工作8大要点中就着重提出了重点高校将招收更多贫困生。

2016年2月5日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还将扩大重点高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定向招生计划。

根据工作要点,教育部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各地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文件,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加快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平稳安全有序进行,扩大重点高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定向招生计划,加强对特殊类型招生的规范管理。

新增的这一大批同学因为他们的家庭和个人原因,在就业信息获取、择业方向选择上都急需我们专业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凸显无疑。

(二)针对性

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体现在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个体,我们就业指导团队都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指导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教育部2007年发布正式文件要求各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来,如今各高职院校都已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虽然这门课程开设了近9时间,效果却普遍不佳。分析了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就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教育部高教厅也在2007年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现全国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不难看到,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就业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也不尽如人意。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一个因素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没有实效性,因此要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应成为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针对就业指导课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从出版社直接征订,这些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针对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教材,对特定高校的就业流程并无涉及;对特定省市的就业政策也无涉及。有远见的一些高校自己编了就业指导教材,但一用就是好几年,没有及时地修订补充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在我们推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再次出现,我们必须根据我校学生和所属地区教育政策的特性,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也要视其具体的条件和意向给予指导。

(三)长期性

就业指导跟另一个词息息相关,那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一位多年来一直从事高中生职业规划工作的老师提到,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他发现现在人们的规划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大学、专业缺乏了解,更不清楚如何找到孩子的兴趣特点,了解孩子的性格,发现孩子的突出能力所在,那么职业规划就更无从谈起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树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职业规划的目的,决不只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两兄弟爬楼的小故事。

一对兄弟家住在80层。他们旅行回来,却发现大楼停电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裹非常发愁,俩人商量决定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于是开始爬楼。爬到20层时,他们觉得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不如就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下,轻松些,继续向上爬。但好景不长,到了40层,两人实在太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楼,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层。到了60层,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咱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到了家门口。站在80层的楼梯口,兄弟俩互相望了望,想起了一件事:钥匙忘在20层,还在背包里……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

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到底从何时开始才恰当呢?答案是越早越好。有少部分的孩子在其幼年就表现出了对某一职业的强烈好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极早地开始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校门之初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职业已经不算早。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一个提前量,我们的就业指导也就随着具备了长期性。

就业指导应于学生大一时就逐步展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从大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树立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的思想。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三年期间,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与学生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形成一套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阶段性

基于就业指导所具有的长期性(在大学阶段长达4年),而人们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自己职业的看待和估计也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若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按照受指导群体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和思想认识水平来给予相对的就业指导。

1.按照年级阶段不同进行全面指导

我们都知道,大学是育人的摇篮,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般来说,在大学阶段,我们所受到的教育相比以前的任何一个阶段,程度都要高深、范围都要广泛得多。在大学这一自由的国度里,大学生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对任何其感兴趣的事务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也能够得到快速且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导致了处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在大学四年,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间段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当然,对就业的态度也会是截然不同的,以年级为分界线,对不同年龄层的困难大学生分别进行就业指导,这将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2.按照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识度进行个别指导

由于个体的不同,同一个年龄层的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会有极大的差异。通常,人们这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学生们对大学生活的态度、对自身定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们面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会发现,这些困难大学生通常都会比别的普通同学更努力学习和认真对待生活,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定位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基本设想,如果稍微加以提点,他们就能自己作出职业规划;而有一部分同学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霸”,“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就要加以关照,循循善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