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潜因

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潜因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有许多潜因,以下几项均为其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因素仍然非常明显。另外,就业不公平现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巨大。高校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采取的措施太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进行,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来自农村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总人数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7.5%,而中西部地区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则更高。已有研究表明:与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就业率17.6个百分点,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这表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非常突出。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有许多潜因,以下几项均为其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大环境比较严峻,经济增长带来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每年提议增加的毕业大学生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导致贫困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高校作为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近年来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人才培养、发展科技、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如此,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因素仍然非常明显。首先,过于重视经济利益,盲目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其次,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尽管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最为缺乏的,但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仍然将人才培养目标思维定式为学术型人才,走不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怪圈。第三,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很多高校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实习基地建设、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舍不得智力和经济投入,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第四,自助工作育人机制尚不完善。很多高校在自助工作中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没有建立起包括理想导航、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在内的辅助课程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致使农村贫困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难以顺利开展,其综合素质和能力难以得到最大限度提升,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出得去”的问题。第五,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上不到位。有关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很多高校中仅作为“简单加餐”的方式进行,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指导和服务的原则、理念、目标有待确立,方法有待改善,内容有待扩充,途径有待扩展,能力保障、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也有待建构,无法有效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另外,就业不公平现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巨大。目前,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歧视,使他们在同等条件下不能找到相同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严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受教育程度较低,其家庭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社会资源占有量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其缺乏必要的物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

二、高校原因

高校培养目标不合理。当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培养目标也不能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众多。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课余时间都忙于兼职打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够,加上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采取的措施太单一。目前,高等院校对于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放在物质资助和助学贷款体系的完善上,对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措施相对较少,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也不能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疏导。

三、人才服务机构因素

人才服务机构是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人才供需双方的重要桥梁,是人才市场发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对于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金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才服务机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人才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总体实力不强、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范围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诚信问题严重、缺少行业协会管理协调、项目收费过高、提高岗位质量过低和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服务免费项目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难以从中获益。

四、自身因素

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其自身因素也显而易见。首先,就业价值倾向偏颇,大多数农村贫困大学生更愿意到能挣大钱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和乡村工作。当前我国基层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倾向偏颇的原因,这些地方常常出现要不到、分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而在大城市则常常出现大材小用、失业的现象。其次,心理误区明显。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自卑。自卑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缺陷,对个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将产生负面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得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常常缺乏获取工作的自信和勇气,而遭受挫折越多,自卑感越强烈,越不敢面对求职。2)怯懦。怯懦也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缺陷,具体表现为胆小和脆弱。对个体活动顺利完成同样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怯懦,农村贫困大学生在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心惊肉跳,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的情况,难以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3)焦虑。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社会关系缺乏,毕业后的就业难以获得父母帮助,也不可能靠“啃老”生存。当其在就业中收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心理,进而出现不思进取、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其三,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的综合能力本身就不高。由于经济拮据,加之其自卑、怯懦的心理,加之对学业的担忧和对就业的担忧,入学后便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很少参与其他社交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的也不多,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其就业能力的缺乏。

五、家庭因素

从家庭因素的视角看,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社会关系缺乏。现今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是通过家庭所拥有的强大社会关系来完成的,家庭已经成为影响其子女就业的主要因素。这对于严重缺乏社会关系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而言,就业中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家庭成员的自卑心理也同样突出。家庭成员由于自卑,加之认识不到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和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就业帮扶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也不会采取主动的姿态和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而也就丧失了本来可以争取到的学校推荐就业的机会。最后,农村贫困家庭对子女就业的干预过多。子女找份好工作以改变贫穷的面貌是所有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共同的期盼。因此他们总要对其子女的就业进行或多或少的干预,并要求其子女到工资待遇高和福利待遇好的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不愿意他们到农村、边缘地区、基层去从事艰苦行业工作。受家庭干预的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地位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不够理性,难以达成自己的求职心愿。

六、用人单位因素

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输送目的地,是大学生就业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从用人单位看,当前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就业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已有研究显示,当前有54.05%的大学生毕业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就业歧视,这表明就业歧视在我国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村贫困毕业生在面试中常常表现出来的自卑与紧张的问题,容易受到招聘人员的就业歧视而被拒之门外。其次,就业竞争环境较差。很多用人单在招聘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隐瞒招聘、几乎不恪守招聘规定、轻易改变录用程序、暗箱操作等问题,导致社会就业竞争受到诸多质疑,农村贫困大学生难以得到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其三,可提供的岗位数不足。由于当前我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第二、三产业正在制定和实施减编或裁员增效计划,导致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数量不足,暂不能吸纳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其四,可提供岗位的质量不高。为了降低成本和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有些用人单位只提供工资低、福利差的岗位,没有五险一金,也不提供食宿,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值有很大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