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必要性

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及其援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援助,是指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救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文部科学省主管、厚生劳动省协管、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中心、企业提供支持、就业考试予以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这一就业援助体系对促进日本大学生的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未就业的毕业生达30%,且待业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及其援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0年,谢维和、王洪才在《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一书中就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2001年,谢可滔在《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一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概念;2005年,曹欣荣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内容包括现在有哪些部门和机构制订了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援救的制度,他们是如何实施的;在实施中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和缺陷(制度的、方法的、观念的、人为的等等)这些障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现行体制下怎样才能超越和弥补,这些对我们将要构建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援助对策和制度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以下这些数字:2001年,114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145万,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212万,就业率降为75%;2004年,280万,就业率73%;2005年,338万,就业率72.6%;2006年,413万,更是一个佐证。它说明了,在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难”成了一个不可回避,也不得不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的原因,除了与当前经济层面上的大环境有关外,也跟大学生就业观念、途径、方式方法等有关。于是,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援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援助,是指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救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高等学校的就业援助是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就业援助不同于“包分配”,既不是对毕业生就业无原则的承诺,也不是让毕业生到学校指定的单位就业。而是帮助学生提高求职能力、选择求职目标,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在双向选择中的主动性、适应性,为学生依法就业、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因为它灵活创新、接近市场的方式,抓住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难点,提升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实效,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社会的重要途径,将在各大高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明确建立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或者还没有直接明确确定下来,真正实行就更少了。

其实对大学生就业实施援助,国外高校早就有之。特别在日本,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不断进展,日本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文部科学省主管、厚生劳动省协管、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中心、企业提供支持、就业考试予以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这一就业援助体系对促进日本大学生的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