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岳德坤李晶摘要: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关注的热点。据麦肯锡一份报告称,中国严重缺乏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陌生已对其成才就业产生不良影响。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岳德坤 李 晶

摘 要: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原因,并从高校、大学生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政府、学校、家庭关心的敏感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与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愈演愈烈,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严冬”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年度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从劳动力需求来看,按照经济增长8%~9%计算,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实现1000~1100万人就业。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可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日益严重。

经济状况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就业带来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据统计,中国外贸出口波动一个百分点就会影响18~20万人就业。据2009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双选会主办方介绍:2009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2008年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2009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二)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预计2010年将有680万左右,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三)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划分过细,有较大盲目性,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很难迅速就业。

同时在大学扩招过程中间,学校的师资、实习实验条件、图书、设备等没有得到同步的增长和改善,也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成为推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由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较低,农民工通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因此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农民工而不愿招收大学生。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可以说农民工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从5.58%提高到7.53%,而农民工的比例则从57.74%提高到66.47%。显然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较小。

(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据麦肯锡一份报告称,中国严重缺乏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相当部分整天睡觉,玩网游,谈恋爱,到考试时准备十几天,目标就是及格。而调查显示,专业知识与技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同时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失败的教训。

还有不少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自己的岗位定向。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儿”时,4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现在许多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需求和自身优势,盲目地投简历成功率自然比较低。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陌生已对其成才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五)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有些大学生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精英教育时代,“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择业心理明显不够明智。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二、指导对策

(一)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科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保证教育质量。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二)大学毕业生应该积极调整求职观念。

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原本就很高。相反,中西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少,到中西部地区显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开发大西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应的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类似的,在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一旦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可能会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且,中小城市生活成本较低,能够缓解刚工作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压力。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且多数处于成长期,更有可能为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提供机遇。以往受户籍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无法解决落户问题而未被大学毕业生看好。最近,国务院已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问题不再成为限制他们就业的障碍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问题,特别是未来几年将是最困难的时期。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利好”开始制定并付诸实施。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应该努力掌握专业技能,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把眼光放得更宽阔一些,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