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分析介绍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市场需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变化速度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海,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去拿技能等级证书。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知识陈旧,转化率

被调查的60% 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到岗适应期为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用3年。“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期间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毕业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对高职生而言,第一学期了解自我,第二学期锁定感兴趣的职业,第三、四、五学期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第六学期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大多数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的部分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作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地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部分青年独立性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在发达国家,到18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3)“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着“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的说法,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是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才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研究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的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的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炼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6.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水平却不高。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全球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7.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接受就业方面的服务,然而,现在从事就业服务的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