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指导关系探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指导关系探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新形势下的就业群体为“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及家长就业观念错误,致使矛盾凸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有偏差,跟风现象严重。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指导关系探究

亓志学 周珊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除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等的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和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的就业群体为“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1)高职院校待就业毕业生基数大,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规格,无核心竞争力。按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我国很多高等教育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比较差,因此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这样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淘汰。

(3)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发展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新意识弱、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不到位,学生重薪资、重名利、重索取,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后续发展能力不强。

(4)高职院校学生及家长就业观念错误,致使矛盾凸显。高职院校学生及家长一是在择业定位上有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普通岗位”;二是学生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创业精神,只求有一份好工作,做个好员工,无自主创业意识;三是不愿意面向基层、不愿到中小型企业就业,致使出现用工需求与就业意向的矛盾。

(5)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有偏差,跟风现象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由学校推荐就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自我认识模糊,就业胆怯心理严重,职业生涯模糊,多数学生参加招聘会都有一种“赶集”“跟风”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许多学生有意向无信心,有信心却无充足准备。

二、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呈现的就业困境,呈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某种程度是因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不全面、不到位、无深度、无实效性的原因造成的。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指导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职业指导对外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有适当的基础;对内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得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立足岗位、适应市场。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职业指导理论针对性不强。职业指导在高等院校还是新生事物,本科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分别从美国、台湾、香港等地邀请专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组织了部分工作人员到香港、美国、英国等地的院校学习,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但高职院校却未涉猎其中,即使有部分学校涉及其中,也是处于借鉴阶段,也就是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动机当然没错,只是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问题。中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职业指导并非单纯的技能指导,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单从这一点看,职业指导任重道远。

(2)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多以开设一到两门就业理论课程、一个学期组织几次讲座为主,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少,讲座的内容也不够全面,缺乏完整性。职业指导也仅仅作为一种工具,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与专业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总以“成大功、立大业”肯定个人成功,校园内组织的各类以职业指导为目的的校友报告会,也多以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为主。这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但无形中对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现代社会对金钱、地位的看重,导致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对艰苦、平凡的一线技能与服务岗位不屑一顾,梦想着一步到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显然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高职院校现有的职业指导工作并未真正充分发挥其培养、教育、帮助人的作用。

(3)就业指导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内容不明晰。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但在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在职业指导的信息方面,高职院校组织的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的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少有顾及。

(4)职业指导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一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相比之下,国外对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人员专项素质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职业顾问要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5)片面追求就业率造成就业层次与就业结构的失调。大多数高职院校院校在职业指导中缺乏品牌意识,很少将学生就业后的情况与学校的办学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上报就业率“水分”偏大,有的高职院校就业率达到98%,而灵活就业率就占其中的80%。恰恰应该作为就业统计指标之一的自主创业率却不在其中。周济部长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搞好职业指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学生就业工作上升到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要尽早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学生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真正体现出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精神,实施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心的大事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工作与教学环节中。

(2)进一步拓展职业指导途径和方法,使就业工作与教学体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借助有关活动,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进职业指导课教学,系统讲授现代社会职业和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在“了解社会”的教学中关注与本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演变趋势、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及竞争上岗的特点等;在“了解自己”的教学中既要强调兴趣、性格、能力、潜能在择业中的作用,也要提醒学生不要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分追求,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二是收集、整理、传递专业和职业信息,提供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职业需求的情况,特别要重视计算机辅助指导和网络指导系统来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促使职业指导管理现代化,这是职业指导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指导机构除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指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定位,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外,还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推进供求双方多层次的接触,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三是咨询指导,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提出决策建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加以解决。四是职业实践,它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4)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作,要求指导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这样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可以从专职和兼职两方面进行,一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也即称就业指导师。可从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工作责任心强、热心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充当;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中分离一部分人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应用;也可从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有条件的高校可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建立一支庞大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也即称就业指导辅助人员。一方面是校内兼职人员,由院党委书记(或校长、院长)、系部党支部书记(或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担任;另一方面是校外兼职人员,主要聘请著名教育专家和学者、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等担任兼职指导师。最终使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说服力强,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地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规律,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克服择业时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改变那种“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不协调现象。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向着爱业、敬业、乐业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