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工助学政策的意义、定义

勤工助学政策的意义、定义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对勤工助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勤工助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勤工助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2.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勤工助学的定义

勤工助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助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勤工助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学校对勤工助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

2007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

“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由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

“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勤工助学工作,负责协调学校的财务、人事、学工、教务、科研、后勤、团委等部门,配合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作用,共同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下设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勤工助学的意义

勤工助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优良传统和特色。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勤工助学可以满足学生在经济上的诉求,同时经过一些有益的勤工助学的锻炼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同时勤工助学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构和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勤工助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以及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从事勤工助学的活动中可以学会很多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做人的道理,不仅身心受到教育,良好的品行逐渐形成,而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各种器官的协调功能得到训练,同时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也得到了相应的磨炼。并且,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学到了在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真正促进了全方位、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勤工助学的磨炼,学生的素质就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勤工助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勤工助学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早在六十多年前,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远涉重洋,赴欧勤工助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说,重视勤工助学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还要不要搞勤工助学,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上产生了疑问。有的同志认为,过去搞勤工助学,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不搞不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还让学生们搞勤工助学没有必要。我们说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一部分学生、家长中劳动观念和勤工助学的观念日渐淡薄,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这种情况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热爱劳动,他们不但难于接好四化建设的班,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就是要进行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商品的质量是增强竞争的唯一出路,而商品质量取决于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单靠拼体力、拼资源去搞现代化,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是要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这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勤工助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勤工助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勤工助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助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助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助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助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总之,勤工助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助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做出更大贡献。

6.勤工助学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

(1)切实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

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精神,仔细想起来不免显得空洞无力,仅仅通过文字的力量难以实现应有的教育效果。要想真正实现这些教育的效果,应该让学生从事到勤工助学的实际活动中来。这样,他们才能通过劳动真正地体会到这些内涵。勤工助学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纽带,能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我们应让学生参观工厂,观察工作的机器,了解师傅的工作精神,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工作生产的不易;让他们进入到农田中参与到实际的农活中,真正地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种植庄稼的艰辛,更能让学生在吃饭的时候节约粮食减少粮食的浪费,这远比简单的“节约粮食”的口号带来的效果更好。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保护周边环境,定时组织学生捡垃圾,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心情。这些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能力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长的宠爱,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导致他们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不会。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使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当然,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校来相应地展开。在大的原则和方向上,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还应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会贯通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求知欲。勤工助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