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内容及目标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内容及目标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政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是组成全体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部分。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指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力的各种社会组织或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反复的政治教化与训练,传播和灌输统

政治社会化具有阶段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个体因为年龄、心智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人生阶段的政治社会化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某些类型的态度看来在人生早期更容易形成,而另一些态度之形成则需等到一个人更为成熟的时期。在讨论政治文化时,我们区分了对于政治对象倾向的三个层次: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24]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心智的成熟程度与认识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因而对政治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也不同。所以,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其社会化的进行也不相同。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青年期阶段。作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得到确立的阶段,是人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全面走向成熟和完整的阶段,是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等趋向形成、成熟和稳定关键阶段。所以,探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研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我国政治、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储备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方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政治文化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政治规范的价值内化与行为外化,将其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化,强化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培养其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的政治情感、树立其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提高其政治能力和素养,使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行为。所以,中国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大学生获得政治态度、信仰、知识、情感、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掌握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进而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5]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在发扬自身特性特长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政治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合格的“政治人”与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统治阶层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向社会成员灌输和传播政治文化,使之成为符合社会政治发展,有利于巩固政治统治的社会公民(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所学习和获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技能等,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知识信息、技能技艺、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是在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符合统治阶层利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与政治体系运行和政治实践相关的知识系统和操作技能。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政治社会化的本质都是统治阶层利益的代表,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层的政治统治。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群体,其政治社会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通过政治社会化,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一支立场坚定、实力强大的政治力量。在我国,当前,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全面提高其政治素养和能力,引导其完善政治人格和自我,不仅能确保其社会化的实现和完成,促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

研究和探讨大学生政治化的概念内涵,对我们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李艳萍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她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广义而言,是指他们从外界社会环境获得政治文化信息、形成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映和倾向的政治人的过程……狭义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指高校政治教育机构对其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所进行的反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大学生自身能动地内化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26]马娜则以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和吸取社会政治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使自己成长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27]基本上也是在宽泛的意义上定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而姚宏建也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从外界社会环境获得政治信息,学习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和规范,完善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的过程。”[28]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还是其与社会的政治互动,接受政治社会教化,获取政治信息,主动学习社会政治文化和行为规范,提高政治能力和素养,培养自我政治人格的过程。

大学生群体是政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是组成全体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部分。首先,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其接受政治教化,学习政治知识,形成规范政治行为,提高政治技能和素养,塑造完善政治人格和自我,进一步从自然人走向政治人的过程—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人的过程。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社会政治教化,调节和引导其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过程,是社会教化的高级阶段,具有强制性、灌输性和引导性等特征,是维护社会统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既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又是社会政治目标和理想实现的重要手段。再次,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大学生结合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和主动学习政治知识的统一。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指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力的各种社会组织或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反复的政治教化与训练,传播和灌输统治阶层的政治文化的过程,是大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内化政治文化,形成政治意识、政治信仰,获得政治技能和行为能力、完成政治人格和自我的塑造的过程。

不管哪个国家,不论哪种制度,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都是通过高校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自主学习完成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和主导,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环境中完成的,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社会化。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其历史使命。所以,社会主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培养社会主义政治素养,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侵蚀,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使之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政治社会化与经济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相同,都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接受政治教化、学习政治文化、参与政治实践,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政治自我和政治行为,成为政治社会中的一分子。政治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个体通过社会的政治“教化”“施化”与“改化”及自我的“自化”,在思想、价值理念上与社会政治达成一致,形成对统治集团政治文化和价值理念等的认同,完成“政治人”的转化,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地位、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人。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教化与个体的自化的统一,是社会政治发展与个人政治生存需要的统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完成向“政治人”转化的关键阶段。它既具有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政治社会化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凝聚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由无数青年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群体凝聚性特征,进而使得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具有了社会凝聚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情绪高昂、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他们有理想、有志向,关心社会、情系国家,具有十分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团结就是力量”,分散的社会个体,不论多么优秀,能给社会政治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青年个体尤为如此,不够成熟、经历经验有限等原因都限制了其政治影响力的发挥。但是经过高校这么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组织聚集起来的青年学生团体,使分散的个体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性的社会组织团体,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的政治影响力。而这种社会凝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大学生的政治角色和政治地位,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形成,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指导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的“社会凝聚性”特征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而影响整个高校校园的政治气氛,又反过来影响下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无数的青年学生因为高校这一组织机构而凝聚在一起形成大学生群体,而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群体内部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一样,容易受到群体内部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表现为积极、主动而且是符合政治的良性发展规律的状态,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影响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二是消极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表现为被动、敷衍的状态,与整个社会政治的发展不相符合,从而造成一种恶劣的政治影响和效应,阻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常有序进行。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这一特征,因势利导,创建良好健康的高校政治环境和氛围,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第二,较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个体人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个体政治人格形成的最后攻关阶段。此时,大学生各方面的特质都趋向于稳定却又未完全稳定,因此,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其他人生发展阶段的群体所不具备的可塑性优势。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接受教育和学习实践,大学生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政治知识,也对政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了相应的政治行为能力和素养,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作出较为合适的政治价值和行为选择。但是其政治人格和自我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大多数对政治充满了兴趣,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及接受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思想,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政治经验,在价值判断和明辨是非等问题上还略显欠缺,在政治信仰方面的立场还不是十分坚定,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及不良社会现象与言论的影响,出现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情况。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及学校要紧紧抓住可塑性较强这一特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政治引导和调控,消除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政治“污垢”,留下有利于政治社会发展的“精华”,努力地使之将社会的政治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人格,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高校是一个面向社会,对社会呈开放状态的社会组织。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开放度极高的当代社会。而大学生群体因为人生各方面的特质和条件都趋向于成熟和完备,因而在发展自我政治意识、认识政治社会、观察政治现象、处理政治事务、分析政治事件等方面具有其他青年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一方面,虽然大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却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受到诸多的限制。大学校园为其提供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为其自主意识、思维和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推动了其思想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合理性的发展,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因为社会凝聚性而聚集到一起,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树立了较为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志向,他们对社会、政治的发展极为关注,并且往往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较为深刻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判断和诉求。在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第四,政治认同的非顺应性。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不仅要学习社会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有政治行为能力,能够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实践,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的政治人。要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中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首先就必须认同该社会的政治统治阶层及政治体系所肯定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规范等一系列保证政治社会运行和稳定的因素。在达到对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和规范的认同时,还需要能动地认识导致这些要素形成的根本—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适应和运用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推动自我的政治社会化。然而,因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达成这个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对既有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非顺应性。这种非顺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顺应,即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化的过程中,简单机械地接受社会的政治教化,被动地接受社会灌输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被动地适应社会既有的政治制度及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对现有既定的政治文化和行为规范等进行盲目的抵触和排斥,提出一些不利于甚至阻碍现实政治及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点,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超越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这种非顺应性往往会成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完成的障碍,进而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政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工作就需要加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使之能够正确认识现行的政治文化,深入了解现行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把握现行统治集团的政治理念及施政方式,形成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政治思维方式和行为。

在当前社会政治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性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还表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融合性,主导价值一元性与价值选择多元化等特征。所以,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特质,鼓励他们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丰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创新政治社会化的方法,培养和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独立、崭新的政治人格。

(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目标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社会、高校、家庭大众传媒等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地获取政治信息,接受政治教化,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实践而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素养、政治能力和政治行为等的过程,是稳定政治体系、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人格与自我的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完善政治人格,实现政治自我。大学生处于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其性格特征、心智情感、思维意识、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行为能力等方面都趋向于完善和成熟。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完成与政治自我的实现,从政治认知的社会化开始。政治认知的社会化就是大学生通过政治教化、政治学习、政治实践等活动不断地积累政治知识,增强自我政治认知能力的过程。政治认知就是社会成员把握政治发展及规律,了解政治制度及体系,关注政治事务和现象,形成一定的政治知识的活动。政治认知是人对政治现象、活动及文化的一种心理反应和判断。政治认知是社会成员自觉地了解政治及其要素,并行成直观的认识的活动。政治认知是政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影响并决定大学生政治价值的选择、政治意识和信仰的形成以及政治行为规范的确立,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其次就是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政治情感也是政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在驱动力。政治情感是大学生在接受政治教化、进行政治学习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对政治要素及政治活动的心理感受以及个人好恶的倾向,表现了大学生内在的政治心理活动,包含了对现存政治共同体及政治体系等的认同感,对统治政权的情感,对国家、民族、政党等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政治人格及自我完成和实现的重要保障,对于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社会化为大学生奠定了将政治文化、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等内化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够形成稳定、正确的政治心理和政治精神,从而促使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的最终完成。

第二,政治意识及信仰的形成。统治阶层通过政治社会化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形成,确保社会成员政治价值和政治方向选择的确定性与稳定性。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的形成及确定。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坚定政治信仰,还需要在完成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社会化。政治价值观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政治现象、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等作出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政治及其要素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判断标准。政治价值观是人参与政治实践的行为标准,引导人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还会通过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等调节或控制人的政治行为。当代社会,广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政治价值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自由、民主、法治、正义、善良等内容。在我国,现代大学生所应该坚持和发扬的政治价值观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坚持自由平等原则,加强政治修养,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提高自身政治能力,助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信念则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及其要素所持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观念,以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为其表现形式。政治信念是社会成员政治心理形成及发展的主导,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的形成以及政治信仰的确立具有决定的影响,其中政治信仰是其最高形态。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社会化也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化,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态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第三,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社会群体。大学生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内化,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推动其政治人格和自我的最终完成。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政治文化知识,调整政治知识结构,提高政治素养和能力。政治素养和能力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参与政治活动与实践的能力,是个体政治技能的发挥。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有了一定的政治行为能力,但是作为学生,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政治生活并不多,政治实践能力与政治经验等都比较匮乏,整体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水平并不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全面提高政治素养和能力。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化政治实践的深度,提高政治生活的质量,对政治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还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政治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政治信念的涵养。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的筛选和鉴别的能力,以确保其在政治生活参与和政治实践中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保障社会政治的有序与稳定发展。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会及政治的运行、发展规律,强化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渠道、手段、方式等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增强对政治过程与政治效果的掌控和调节能力。最后,加强大学生政治实践经验的积累。政治实践经验既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政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政治实践,敢于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敢于发表政治观点和看法,不断地积累政治经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

第四,政治行为和生活的规范。不论是政治文化教化,还是政治知识学习,抑或是政治能力训练,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和调节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与实践。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等最后都要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行为,通过大学生在具体的政治生活和实践中的政治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后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大学生政治行为和生活的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是其在具体的政治生活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规范的政治行为和有序的政治的生活,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的要求,有利于稳定政治体系及其运行,巩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及意义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其与社会的政治互动,接受政治社会教化,获取政治信息,主动学习社会政治文化和行为规范,提高政治能力和素养,培养自我政治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传播政治文化,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化,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的合格的政治人,实现政治体系的政治目标与社会控制,进而巩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及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发展必须要经过个体不断的内化、传承和创新。个体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政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的人们共同创造的结果。大学生是传播和发展政治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既是维持和传承政治文化的必要条件,又是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相对于一般的个体来说,大学生接受了社会最先进的教育,而且进行了较为系统和严格的政治教育和训练,对政治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社会政治的动态和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拥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力,能够将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内涵直接实现。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推动政治文化创新及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正是政治体系通过大学生传播和发展政治文化的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认同并接受现有的政治文化,并且能够自觉地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和践行政治文化的要求,传播和发展政治文化。所以,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政治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政治素质。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个体通过对既定政治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成为具有政治行为能力的“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接受社会政治教化、获取政治信息、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参与政治实践,形成合宜的政治情感、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并在反复地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塑造政治人格,最终形成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稳定的政治素质。稳定的政治素质既是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前提条件,又是大学生传承政治文化、参与政治实践的根本要求。稳定的政治素质不仅能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信念和人格,还能促使其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稳定的政治行为,从而保证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和政治统治的适应和顺从。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受到学校、家庭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这些组织和群体通过教育等途径向大学生传递政治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与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断提高其政治能力和素养,进而促使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政治参与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政治文化及其发展的认识,还全面地训练了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行为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第三,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成员的支持则是巩固政治统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政治统治得不到社会成员的认同与支持,失去了其实施有效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则其社会控制力将会减弱,人们对政治统治便会出现不服从,政治体系的运行将会变得不稳定。“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要通过调控公民政治社会化来塑造自己的公民,促使他们的公民形成对社会有利的、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保证政治统治阶级的统治。”[29]政治体系通过调控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巩固政治统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精英群体是维护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人格,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立场,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实践,推动社会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行,促进社会政治的持续发展。

大学以育人为其根本职责,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培养符合社会和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一贯传统,而大学生的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的政治人格,使之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政治人才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就曾说:“大学教育的宗旨不只是教人做人、做专家,而且要做‘士’—承担社会教育和转移民风之责任的知识分子。”[30]“士”在中国古代就是具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的政治人才,他不仅是引领社会风气的主力,还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的推动力量。大学教育必须坚持以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为首要任务。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从一般的大学教育入手,而且要从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入手”,[31]注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受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明显,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还不够坚定,政治行为能力和对政治问题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够高,因此,高校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着力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把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规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2]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拒腐防变能力,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熟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首先,社会文化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动力,为国家和民众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确保社会大众物质利益的实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都处在一个破新立旧的局面,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引起整个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转变、分化与重组。这既带来了新的利益,也带来了新的利益差距。渐渐向社会结构顶端行进的大学生则能较为直接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从而对其自身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社会文化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其中,以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体系内既有的政治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是一个从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大学生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政治实践,了解、认识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确立相应的政治价值准则,并以之为政治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以及选择、判断标准,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政治文化不仅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的形成,还能够调节和控制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的失范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改善,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行。此外,政治文化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利于社会政治发展的因素也容易误导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受到高校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教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一套严格的政治教育教化体系和方法,能够全面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首先,在高校实施的各种教育中,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最根本性影响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向大学生传播政治文化的主渠道,能够推动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确保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了解与认同,提高政治能力,促进政治人格的完成,有效地推动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能力和政治行为等的社会化。其次,同辈群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同辈群体是由年龄相仿、兴趣和志向相同、社会背景和身份地位相近,能产生思想共鸣和行为共建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同辈群体可以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具有导向、动力和调控作用,它使大学生于日常交流中获得相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范,让大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的人”。[33]通过日常的各种交流和活动,大学生朋辈群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体成员保持思想和行为的基本一致。表现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就是,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统一政治思想意识和政治行为,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如学生社团、学生联合会以及一些非正式学生群体组织都能够在政治价值观念传播、政治认知形成、政治态度和心理稳定、政治能力提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校的基本制度、教师、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氛围等都能够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的主阵地。统治阶层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成员传播主流政治价值和思想,影响个体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等的形成。“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政治思想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4]它通过自己强大的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整合亚政治文化,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成员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实践。同时,大众传媒还可以借助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影响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其政治信仰和政治人格的形成,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对互联网以及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网络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即时地获得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观点。网络媒体不仅为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更加便利的条件,还带来了多元的政治价值选择和多样的政治参与方式等。在方便大学生获得政治信息、选择政治价值、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政治活动,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政治价值的多元容易造成价值冲突,不利于政治信仰的坚定和政治方向的确定等。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及高校一定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优势与有利影响,避免和调节消极影响,促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始终处于一个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上。

第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除了受社会文化、高校、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性格、知识能力、家庭背景等都是大学生个人因素的重要方面,不同性格、知识能力、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政治价值的选择、政治观点的表达、政治活动的参与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文科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要高于理科生,女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要高于男生,学生干部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要高于一般的学生等。另外,家庭也能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第一个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的重要场所,其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家庭成员的社会政治地位、政治价值观念选择和政治行为表现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的选择、政治意识的形成、政治信仰的确立和政治情感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家庭氛围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会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一人独大、冲突不断的家庭则会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他们被动地接受社会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政治教化;作为主体,他们通过主动的政治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实现个体自我的政治社会化。大学生自身主动的“自化”,是大学生主观能动发挥的结果,在培养政治素质、提高政治能力、解决政治问题、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需要对自身的性格特征、知识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做好角色定位,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其次,要通过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主动的政治生活实践参与,深入了解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把握政治的内涵与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与认识,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与信仰,明确政治参与的目标与理想,努力使自己的政治价值选择与行为实践和社会政治的有序发展融合,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再次,要学会调整自我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选择、方式和效果,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政治心理,使之与社会政治发展和社会群体的整体政治心理相一致,并依此培养自我的高尚的政治情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与积极的政治态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塑造稳定的政治人格。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教化。以政治体系为主导的社会政治教化既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的重要条件。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行为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主力,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的稳定与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强力手段,要全面改进、加强和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基本都拥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政治教育教化模式和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和传递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引导其服从和遵守现有的政治秩序,支持现有的政治体系运行,不断强化其对现有统治的政治情感。我们要在不断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符的政治认知、价值观念、思想情感、道德理想、行为习惯等,全面实现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与政治自我的完成,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

[4]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9.

[6]潘晓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25-426.

[7]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1.

[8]雷格斯蒂:政治社会化[J].国外政治学,1987(5):8-11.

[9]Fred I. Green ste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4:551.

[10]David Easton, Robert D. Hess.The Child's Political World.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6,No.3.229.

[11]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

[12]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1.

[13]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

[1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7.

[15]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1998(2):18-19.

[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9.

[17]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3.

[18]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

[19]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2.

[20]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8.

[21]戚珩等.政治意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55.

[22]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23]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3.

[24]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2.

[25]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3):136.

[26]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137-141.

[27]马娜.初探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理论界,2005(6):104.

[28]姚宏建、刘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9-121.

[29]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

[30]潘光旦.国难与教育的忏悔[M]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61-67.

[31]董雅华.知识·信仰·现代化:中国政治社会化的高等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3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33]严玲.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鄂州大学学报,2016(1):83.

[34]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董云虎,李云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