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胡峻[摘要]中国梦是目标和理想,其实现有具体实践要求。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之发展的视阈下,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就是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与中国人民这个整体和人民的每一个体紧密相连,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实践要求的主体是以人为本之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梦之四个实践要求(1)

胡 峻

[摘 要]中国梦是目标和理想,其实现有具体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有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方面的内容。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的要求,即首要实践要求是发展、主体实践要求是以人为本、程序实践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形态实践要求是统筹兼顾。

[关键词]实践要求 首要 主体 程序 形态

[作者简介]胡峻,1979年11月出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一直探寻和奋斗的伟大目标和理想。习近平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奋斗目标,其需要实践来实现,这就提出了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践要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所提出的具体事项和条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即发展是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主体实践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中国梦的程序实践要求和统筹兼顾是中国梦的形态实践要求。

一、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今天,发展也是中国梦内涵的首要诠释,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中国梦实践要求之基石。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3)因此,我们可以说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梦想成真,发展是最好的诠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

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范畴之一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胡锦涛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5)“快速发展是邓小平一贯的发展思想。”(6)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7)

第二,中国梦实践所必须走的中国道路之基石是发展。实现中国梦所必须走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需要我们继续拓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是评价社会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科学指标,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即这条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是一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大国家,是今后中国梦之实干中最重要的工作。

第三,中国梦的实践第一要求就是发展中国,离开了中国的发展,中国梦就是空谈。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8)中国梦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实干和发展来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真正建成是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实实在在的实干和发展来实现的,伟大复兴的最终完成是要靠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实干和发展来实现的。没有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实干和发展,中国梦的这些宏伟蓝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四,“发展”这一范畴体现了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方面的首要实践要求,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发展生产力的原理。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来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战略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求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认真落实“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9)发展,这既是十八大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夯实中国梦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基石。中国梦内容的丰富,只有通过发展来完成。中国梦实现的艰巨,只有通过发展来攻克。习近平在“8·19讲话”(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同)中强调:“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10)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之发展的视阈下,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就是发展,两者一脉相承。有发展就有中国梦,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作为中国梦实践要求之基石,踏踏实实把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精神确定的发展的具体主体、程序和形态贯彻到位,实干兴邦,夯实中国梦的基石,我们就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不断发展,赢得中国梦的实现。发展是最大的正能量,也是最大的红利。

二、中国梦的主体实践要求: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是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紧密联系起来的。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与中国人民这个整体和人民的每一个体紧密相连,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实践要求的主体是以人为本之人。无论是梦想的拥有者还是梦想力量的来源、梦想精神的依附,都是人民。习近平在谈及中国梦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11)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中国梦主体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之人就是中国梦的主体。

第一,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归根到底也是“以人为本”之“人”,也即是中国人民。这一范畴体现了中国梦和科学发展观的统一,两者在“以人为本”这一范畴上都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具体化,反映了历史唯物论的群众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体的思想。

第二,生产力具有属人性。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生产力不是空洞无物的抽象范畴,而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1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梦的首要实践要求是发展,中国所有发展之根本是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生产力发展之主体就是中国人民,中国生产力发展之属性就是中国人民之属性,中国生产力之发展就是中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中国梦的主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的“以人为本”之人。习近平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指明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4)

第三,中国梦实践所必需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主体是人民。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15)习近平在提到中国梦的实现要素时明确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依赖于其相应的客观主体,即相应的人群存在的。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一客观主体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的客观依赖主体又是中国人民。

习近平在明确中国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要素之一的同时也明确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力量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要素。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于人民力量的科学规定,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政治舞台的主角和生力军。具体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力量所在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从中国梦实现要素之中国力量出发,中国梦实践要求之主体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之人。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视阈下,中国梦之主体实践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两者一脉相承。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6)又如习近平在论述中国梦时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7)两个论述是一致的。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梦之主体的实践要求,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梦的程序实践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的。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8)这就是中国梦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三个程序实践要求的直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也是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程序实践要求。

第一,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三方面的全面的共同发展,三方面协调的共同进步,三方面可持续的共同强大、兴旺和幸福。中国梦在程序上实践是一个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目标。当然,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这一共同程序深层次的统一体现为一个最终落脚主体,即归根到底,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主体都是人民,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都是由人民组成,人民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程序的最终实践着力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文明是历史进步的基本标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更具体到当下中国梦的具体文明所在,就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具体文明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为推动中国历史进步之中国梦实现的基本程序了。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视阈下的全面,是中国梦的程序层面实践要求。

第三,“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19)。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也是同时起作用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梦本身的内在程序和实现程序。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方面也是一个协调程序下的过程中的三个要素,道路、精神和力量三位一体地协调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视阈下的协调,也是中国梦程序层面的实践要求。

第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质的飞跃亦有待于量的积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伟大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中国梦的必然程序实践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一条强调“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全面道路,是一条强调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协调道路,是一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道路。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视阈下的可持续,更是中国梦的程序层面实践要求。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视阈下,中国梦的程序实践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两者一脉相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只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坚持中国梦的程序实践要求,那么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政治法治的深刻调整,文化思想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生态文明的深刻推进,各种深刻发展中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在当下就可以最大可能地解决。

四、中国梦的形态实践要求:统筹兼顾

唯物辩证法关于系统的原理告诉我们,特定目标的实践过程之外在形态上必须表现出强烈的统筹兼顾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20)这体现了中国梦之统筹兼顾的形态实践要求。统筹兼顾就是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形态实践要求。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哲学渊源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走向具体化和深化就意味着人对事物存在形态的认识产生了科学的系统观念。联系及其系统的规律,就要求在特定目标的实践中,其外在形态必须体现为统筹兼顾的范畴。(2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要求,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阈下,要以统筹兼顾为中国梦的形态实践要求。在唯物辩证法的维度中,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都统一于普遍联系规律所要求的统筹兼顾形态。

第二,从中国梦实践要求之外在的过程性看。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社会历史首先必须是一个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其次是一个合理性过程,最后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理性的统一。中国梦过程的外在表现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符合共产主义最高理性目标的两方面的统筹兼顾。具体到当下的我国国情,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建设后的最符合国情发展的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当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8·19讲话”中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2)因此,中国梦的外在过程性揭示了统筹兼顾是中国梦的形态。

第三,从中国梦实践要求之内在的多样性看。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进步的内容的多样性,规定了历史进步具体形式的多样性。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就必然地、具体地、历史地体现为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社会的梦想、国家的梦想等多样的形式。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需要的中国力量时,强调作为中国梦主体的人民需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3)。梦想、机会和奋斗三者是需要统筹兼顾的,在中国梦的践行过程中,三者的发展是不完全平衡的。实现中国梦,这就要党、政府和社会为广大人民统筹每个中国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而不是没有奋斗就输在起跑线上,空有梦想。实现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统筹兼顾的根本利益和局部得失,加强统筹兼顾的总体规划和基层党建,加强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和群众路线。没有总体和基层、顶层和群众之统筹兼顾的形态,中国梦就是浮光掠影、夸夸其谈,一切梦想都是空谈和空想。总之,中国梦的内在多样性揭示了统筹兼顾是中国梦的形态。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视阈下,中国梦的形态实践要求就是统筹兼顾,两者一脉相承。实现个人梦是实现国家梦的必然途径,只有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才能在实现个人梦基础上实现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统筹兼顾范畴,不仅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且从外在过程和内在多样性揭示了中国梦的形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释】

(1)本文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梦:筑就中国人的信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期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理论贡献研究”(课题编号:13JD710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另,本文得到了本人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汪青松教授的指导。

(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4)周濛、余谦梁、徐然、王帆:《见证祖国强盛之路》,新华社2013年2月22日电。

(5)参见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6)胡峻:《邓小平历次南方视察关于科学发展的思想及其启示:纪念南方谈话20周年》,《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851页。

(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1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12)参见万斌:《万斌文集》(第4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

(1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15)参见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1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1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2页。

(20)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梦我的梦》,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21)参见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2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2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