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数量的扩张不是科学发展的充分条件,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过高的增长速度有时会对社会整体运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数量增长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这里就有一个发展的“度”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发展速度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但有时又会用减慢发展速度为代价去换取较高的发展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

同任何理论体系一样,科学发展观有着自身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本质的最主要方面,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它具有以下五个实践特征:

第一,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辩证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实践特征。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发展数量是指社会可计量的物质资源。如果社会物质资源极为丰富,就可以为人们提供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而且社会物质资源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数量的扩张不是科学发展的充分条件,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过高的增长速度有时会对社会整体运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数量增长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这里就有一个发展的“度”的问题。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没有发展的增长。所以,科学发展存在着质量问题,质量来自于数量,质量对数量具有规定和制约的作用。

第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由于社会需要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需要,这也就内在地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衡量科学发展的标准,离不开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解放程度这些反映历史进步内容的客观考察,离不开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价值评判,也离不开对经济发展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考察。科学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用发展硬件与发展软件的关系、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来进一步加以论述。

第三,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是指社会各子系统结构要素的配置状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险。不能把科学发展仅仅归结为狭义的经济增长,没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持续增长。社会大系统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科学发展应包括经济子系统的科学发展、政治子系统的科学发展和文化子系统的科学发展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科学发展观要由人类社会共同来坚持,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需要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发展要为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稳定性与动态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劣状态,如果在不同时段做到了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等的优化配置,即使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可以获得科学的发展。如果未能实现各种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科学发展的质量也肯定是不高的。因此,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的优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科学发展观又是动态的,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质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且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之间的张力也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发展速度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但有时又会用减慢发展速度为代价去换取较高的发展质量。比如,国家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因此,科学发展观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特点。

第五,发展政绩与政策调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表现为在运用社会各种资源来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实现发展目标时,要做到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从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减少损耗。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绩效,意味着全社会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意味着对原有缺少绩效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变革。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取得良好政绩的前提,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但是,打破旧的结构平衡容易引发社会失序、波动和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定。高质量的社会发展表现为对自身矛盾与冲突所具有的调控和修复能力,以及建立新平衡结构以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执行力。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调控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绩与经济政策调控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