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的科学的一种科学理论的实现模式,是一种正确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所谓作为实践的科学是指科学在真实时间中发生和演化,是一个文化扩展的过程。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将会不

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庞 震 邢冬梅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执行好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真实时间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认识和执行我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把科学发展观放到实践中,在实践的视野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具体的实践理解。

一、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的可能性

实践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的科学的一种科学理论的实现模式,是一种正确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所谓作为实践的科学是指科学在真实时间中发生和演化,是一个文化扩展的过程。[1]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扩展来加以理解,将使我们更好地明晰地去理解科学的真实发展图景。我们今天谈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放到实践中去加以认识和把握。从SSK时代进入后SSK时代,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和表征的科学,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取代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给予科学以动态的、生成的和过程性的解释。[2]把科学从信仰和理性的领域中拉出来,把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转到具体实践的操作平面上,不再视科学为“科学的实践”,而是把科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去加以具体的认识和理解。把科学发展观放到实践的视野下去理解和把握就是要求我们不仅仅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口号和一种理想,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去把握真实时间中的具体实践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把握真实时间中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当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科学也依靠经验,它所用的方法就和填补字谜时所用的方法一样。科学也要运用理性来解决确定的谜团问题,并形成唯一可能的有限的综合学说;但是,观察或实验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最后的裁判者。[3]把这种对于科学的理性理解拓展开来,将给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操作的实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经济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问题这个谜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解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的实践的具体问题。

在作为实践的科学中,是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performative idiom)把科学视为人类与其生存世界之间的彼此塑造和建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异质性要素在真实时间中以突现耦合的方式参与这种过程。[4]在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中,这显现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开放环境中,再加上发展过程中各种异质性因素的不断渗入,加之各种异质性要素也往往是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这就使科学发展具有了其自身演化的独特性质,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过程也是这样一个开放的过程,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才会有其现实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意义。在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随时出现,偶然事件是非常多的,这并不意味着偶然事件就不起作用了,每一种特性的偶然都会带来它的一份影响。[5]一切也都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作为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实践系统,也只有在实践中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才会有其应有的意义——实践意义。李克特说:“科学是一个从个体层次向文化层次的认知发展的延伸,是一个传统的文化知识之上的发展生长物,而且是一个文化进化之特殊化的认识变异体和延伸。”[6]科学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生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察科学在特定社会的生长或重建过程。在特定的文明图景中,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小写的科学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发生”(或重建)及生长过程,我们就必须探讨这一社会的理智空间、社会条件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科学家重建科学体系时的价值取向,必须对他们在特定社会氛围中建构新科学体系(包括科学理论、规范、建制形式)的方式以及他们为其新体系拓展生存空间而进行辩护的内容给予充分的关注。[7]而这些所谓的外部大环境,尤其是社会大背景却是不断发展的,这在科学的发展图景中是发展的是单线的,把科学发展观放到实践的视野下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作为这种文化扩展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势必展现为一种在实践中不断的冲撞和斗争,并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塑造的实践过程。推而广之,具有某种秩序的封闭系统将很可能向提供了如此之多异质性要素的可能状态进行无序转变。然而,这种无序转变却是事先无法预设的,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的各项政策、方针时需要对于科学发展观作出适时、适地的具体判断和决策,做好实施科学发展观中出现的一系列统筹,在实践的视野下去具体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实践把握的有效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到:“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试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8]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直指社会主义改革、稳定和发展等一系列的具体实践问题,是我国维护改革,稳定,发展的根本方针,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思路,科学发展观在改革的实践中提出,其内容也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的,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在改革,在实践中才会焕发其旺盛的生命力。

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将会不断的得到建立和明确,一切职责和任务也将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科学活动者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无论是其内在组成还是外在结构)自身倾向于在实践中冲撞和重新界定自身。[9]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部门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定要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能,在具体的工作和建设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2005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指出,中央企业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努力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做出表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目标和利益指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的操作也应做出具体的指向和相应的变化。目标和利益不能作为不移动的移动者,作为置身实践其外的致因,来解释科学文化的扩展。我们习惯于将利益附着于活动者来思考利益,从微观到宏观,正统的SSK在科学实践的活动者转换问题上同样没有建树,它强化其所确认的角色的非突现性以及贯穿实践始终的持续不变性。[10]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操作中,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利益指向不是唯一的建设和发展路径,这只是科学发展观走出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展现中去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科学实践、科学事实和参与者这些传统要素的扩展将创造一种新的实践要素。[11]这种新的实践要素在科学的发展进步中展开并发挥其作为实践的作用。科学的发展进步,往往是在实验操作下进行的,[美]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对科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分析,在上述提及的所有文化要素开放式终结的扩展的意义上,分析了知识的生产过程。这种扩展的恰当的维向,包括机器、设备以及相交织的物质操作的精致勾画,应该在实践中终结,在彼此的相互作用式稳定的最终实现中终结。[12]哈密尔顿在建构新的四元数数学体系的实践中,不断的调整概念和实践中的矛盾,在数学的发展史上,他第一次引进了非对易的量,同时引入四元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时间进入现代物理核心分析的向量。哈密尔顿实践的确切轨迹和确切终点,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预先给定的。不存在任何先于实践的东西决定实践的进程。在数学实践的真实时间中,哈密尔顿固定了桥头堡,填充并发现了被规训的誊写要引导他走向何处。在真实的时间中,他进一步发现阻抗的突现与有目的的概念联合相关(这种阻抗同样不能够事先预见),并且产生他能够发现的对这些阻抗的适应。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中,这种适应本身在实践中变得明显。[13]这样,整个的科学发展就在时间的发展向度上展开,在实践的展开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阻抗随时会突现出来,并展现在实践的发展序列上。各种规训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力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展现,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实践。

计划、目标、科学家的利益,人类活动者的活动范围和社会关系,各种规训和专业技术,所有这一切本身都是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它们都不会外在于实践控制实践。[14]与改革初期相比,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改革初期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不发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但在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其次,人们对改革的价值认同感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想改革,认为改革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因此对改革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也有很高的价值认同感。但是经过27年的改革历程,目前这种价值认同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的改革究竟向何处去,这一切都似乎是在重新拷问中国,质疑中国的发展之路。

其三,改革的聚焦点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改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关心经济体制改革、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个人带来实惠。但现在政府改革成为所有改革的聚焦点。因为我国的几乎所有改革,最终都是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的,这些改革能否得以真正推进,取得具体成效,与政府自身的作为是紧密相连的。改革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实践问题,但假如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作出新的具体调整和适应,那么新的改革也无法进行并取得进步。我们对于新形式下的新问题,作出相应的实践解决是必要的,改革是发展的,实践也在发展,我们作为实践的具体执行者也就必须作出实践的不断转变。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改革

前进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我们再次借用安德鲁·皮克林关于规训和阻抗的分析:基于对实践的真实时间性分析,我们看到阻抗纯粹是在时间中突现出来的,是产生于目标导向的实践活动的这个或那个阶段的障碍。这样,规训与阻抗之间有着明显的概念亲缘:在时间轴线上,它们相互垂直。规训是共时性的,它先存于实践并贯穿实践始终;阻抗是历时性的,它在时间中被构造,更进一步,规训可以明确地置身于人类王国,阻抗则只能存在于人类王国与物质王国的交接地带。阻抗(还有适应)处于人类王国与物质王国之间争斗的中心。在其中,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构造。[15]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具有与之相配合的体制保障,这是新时期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改革、稳定、发展共识的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都是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分不开的,这实际上对经济发展的一些争论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改革在某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时强调,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吴邦国指出,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这一基本国情,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吴邦国指出,抓发展,要有新的科学发展观。他说,三峡工程的建设给三峡库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年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强调,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劳务派遣,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吸引有影响力的企业来库区投资建厂,搞好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要继续搞好移民工程,做好先期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要继续加强库区环境和生态建设,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确保三峡库区水资源的清洁安全,造福当代,荫及子孙。[16]机遇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伴随着三峡库区的开发和建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去处理各种新问题,在三峡库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新的实践问题不断出现,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库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密切关注和努力解决库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4年4月15号下午进行的第21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胡锦涛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充分把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利条件,又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要看到有利于我们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优势条件,并逐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展现,同时对于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适时适地的加以改革,求得发展的高效率。

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胡锦涛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改革中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须切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下更大气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理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全面贯彻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相背离的新矛盾,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的解决观点和发展思路,用实践去解决实践,用实践去指导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尤其要注意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实践的发展和具体理解,在实践的视野下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实践的具体把握。

【注释】

[1][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2]Ian Hacking.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p4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5:12.

[4][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5][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冰,仲维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7.

[6]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顾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87.

[7]袁江洋.科学史的向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48.

[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288.

[9][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10]同上.

[11][英]蔡汀·沙达.库恩与科学战.金吾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6.

[12][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112.

[13]同上,第140页.

[14]同上,第235页.

[15][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16]《人民日报》2004年04月15日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