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三种发展态势实际上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的不同反映,即教育忽视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教育被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相应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依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发展观念和战略构想。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所着力解决的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及其现实矛盾。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和精神,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实质上是扬弃工业文明,创建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概念使用到今天,已不再局限于环境学和生态学领域,它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共同研究的重要范畴。在我国,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教育日益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人、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发展,是未来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的出路。显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价值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打破了以人与社会双边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结构,进而为人们思考未来人的思想素质结构提供了新的坐标。可持续发展是历史交给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教育的塑造,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担负起将社会从失衡的病态文明中拯救出来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战略。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缓慢发展型、断续发展型、持续发展型。这三种发展态势实际上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的不同反映,即教育忽视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教育被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相应地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适度超前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发展迅猛、教育人才增长变化等因素,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增长。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发展具有渐进性,因而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分别受到不同发展规律的作用,必然会在同一发展阶段上出现发展速度差。因此,教育发展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简单对应、机械同步。教育与社会的供求关系及运行规律,决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点:同步性与超前性的统一。教育只有以科学预测为前提的适度超前发展,才能摆脱滞后发展、保持持续发展,增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已经和科教兴国一起,并列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这在我国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1996年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制定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界也在积极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探讨。孔宪和认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能停留于生态和经济层面,要把握其深远含义;对“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论述不能从单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深入研究这一发展观给学校教育所带来的新变革与启迪。[21]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本身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树立人的本位意识,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并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最终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走向21世纪教育的重要课题,其内涵可以包括:第一,对教育的认识,即准确地认识教育的地位,科学地发挥教育的功能;第二,教育的资源,即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三,教育与人才,即教育对现有人才能有所提高,对后继人才的开发以及适应于未来要求的人才素质能有所更新与提高;第四,教育与自然,是指教育要致力于利用与保护自然,维护环境生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平衡;第五,教育与社会,即实施公民意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育的战略思想,是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意识、方针原则、内容、方法等抉择理念。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当使受教育者从爱护身边的物质与环境逐步扩展到热爱家庭、集体、社区、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社会,使受教育者对人口、环境、生态、贫穷、发展、国际理解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从幼儿教育一直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它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有社会最广阔范围的参与。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依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确保教育投入到位的前提下,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大力气;就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社会主义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要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公平与平等;就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中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