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观的出发点

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观的出发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应被看成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观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理论的错误时,也表明了这样的思想。

一、“现实中的人”: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观的出发点

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应被看成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观的根本出发点。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哲学时又进一步指出不仅科学,“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动物不对任何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5)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马克思主义这里的“人”,不是单单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即不是小写的、单个的、纯粹的“个人”,不是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现实的历史的”、大写的“个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6)“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7)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理论的错误时,也表明了这样的思想。他说:“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也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是,毋庸讳言,他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因此毋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8)对此,学者侯惠勤先生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的详细解读(9),指出: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它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现实的个人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科学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所以,“现实的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从事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人。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这使得马克思的理论和人道主义“在哲学出发点上有某种共同性,就是不是从神出发解释人,而是从人出发来解释神和人自己”。然而离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哲学出发点的对立就立即显露出来了。作为人道主义的真正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的类本质,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使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论述也表明了“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恩格斯指出:我们的自然科学应当以地球为中心。他说:“天文学的地球中心的观点是褊狭的,并且已经理所当然地被抛弃了。但是,当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继续前进时,它又愈来愈成为正确的东西了。太阳等等服务于地球(黑格尔《自然哲学》第155页)。(整个巨大的太阳只是为了小的行星而存在。)对我们来说不可能有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只对地球才适用并因而是相对的而损失了什么。如果人们把这一点看得很严重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都停顿下来。”“我们的整个公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是绝对地以地球为中心的,仅仅是为地球打算的。”(10)所以,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看来,人所认识的世界只能是人所能认识的世界,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如果没有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世界就是世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实践所面对的是人所认识的大自然,科学规律是人赋予自然界的。(11)当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时,也曾借助于梅洛—庞蒂的言论明确地表现出了“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他说,“只要我保持一种绝对观察者的理想,没有任何观点的知识的理想,我就只能把我的状态看成一个错误的源泉。可是一旦我确认通过它使我适合所有活动和所有对我有意义的知识,确认它逐渐被可能是对我有关的每一件事所充满,那么在我这个状态的有限范围内,我与社会的接触就向我显示成像是所有真理(包括科学)的起点。我们所能做的事不外就是在这个状态内部定义一条真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真理的思想,也因为我们是在真理内部而不能到它外面去。”在普利高津看来,科学是对自然的描述、解释和操纵,但是我们对自然界的描述、操纵和解释,都不是“从外面”进行的,我们不能是一个“超然”的旁观者,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中的宏观存在物。(12)科学描述、操纵和解释必须和某个属于它所描述、操纵和解释的世界的观察者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一致,而不能涉及“从外部”来看这个物理世界的人。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3),作为人的现实活动的科学,就必然的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如果我们借用约翰·齐曼的话说就是:“科学理论不像数学定律那样是纯粹的抽象物。科学理论作为对实在的某一方面的描述,如同它原则上出现于某种人类智力之中那样,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应该被理解为是“有目的的概括”(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