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及其实践途径研究

高校“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及其实践途径研究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学生社区“副中心”机制改革实践途径一、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概述(一)西方和中国香港地区目前,北欧、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大学生社区教育最有代表性。

高校“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及其实践途径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刘青春

[作者简介]刘青春,男,1975年出生,汉族,吉林榆树人,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副教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学生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区管理与文化建设。

[摘 要]学生社区是区别于教学主中心区的“副中心”,它承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已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本文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五进”学生社区、党建带团建、安全稳定、学生自治等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探索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搭建工作平台,谋求工作联合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副中心”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关键词]学生社区 “副中心” 机制改革 实践途径

一、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概述

(一)西方和中国香港地区

目前,北欧、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大学生社区教育最有代表性。总体上来看,北欧注重人文精神培育,实行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人的发展,发挥其创造潜力,增强其自信心和在工作、社团生活中积极发挥作用的能力。

美国注重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以美国加州社区学院管理为例,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包括联邦、州、学区和学院本级四个层次,联邦除以助学贷款方式提供资助外,一般不直接参与管理和协调,起作用的主要是其余三个层次。通过设立州—社区—学院州长董事会及董事长办公室、咨询委员会、社区学院基金会、开展就业服务等实现规范化管理。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和教育上,设有专门学生服务机构——学生事务办公室,解决学生学籍、特困帮扶、身心健康、考试、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疑问和困惑。在对学生思想引导和生活服务上,设立欢迎中心、转学中心、咨询中心、职业服务中心、残疾学生中心、黑人学生计划、各类援助拓展和奖学金等项目。

中国香港高校以学生事务管理为载体,依托住宿学院管理模式,推进学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香港高校学生宿舍事务管理在观念上从过去“单纯提供学生住宿”向“宿舍是学生全人发展重要阵地”转变,重点从管理转变到对学生生活指导、服务、教育和管理,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阵地和平台。重视学生体验学习、全方位学习和全面发展,关心宿舍大事,宿舍学生管理队伍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利益,积极为住宿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参与到宿舍活动中去,渐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国大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深入改革,特别是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改革,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从以院系、班级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渐向以学生生活区为主的“副中心区”——学生社区转变,学生社区成为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关于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相关专家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意义的研究;二是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教育内容的研究;三是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四是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引起高校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待加强,重“管理”轻“育人”的现象还很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作一些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社区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提升“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后管理社会化改革,完全学分制全面铺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区别于教学主中心区的“副中心”[1],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明显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生活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厘清和分析学生社区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一)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改革,是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的数量和构成将会发生质的变化。除普通全日制大学生数量增加较快外,各类成人教育班、“技能+学历”班、“3+2”合作班等学生数也将急剧增加,加之网络的出现导致的各类学生相互之间接触的增加,多元文化的冲突在生活区这一大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机会最多的场所不断接触、碰撞、融合、消解,使社区成为各类矛盾冲突的中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越来越突出的如卫生、安全、环境、心理等各类问题。

(二)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

学生社区理应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后勤社会化实施之后,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大学生在公寓等生活场所的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由后勤企业来承担,但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后勤作为企业必然存在逐利性,再加上后勤人员的素质也无法适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避免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状态,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相对宽松的社区环境下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加强这一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改革,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必然选择

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每人每天在生活区停留的时间长达12小时。同时,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晴雨表,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在这里会一览无余,这就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条件。社区已经处于现代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核心地位,社区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工作者应将学生社区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社区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冲破传统教育遭遇的困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改革,是高校学生社区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对教学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性特点,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无组织的隐性教育,缺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的指导和监督,一些消极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社区人员混杂,网络及通讯工具上有害信息的泛滥,大学生思想易受其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自律能力差、纪律涣散,在寝室里打牌赌博、打架扯皮、恋爱越轨等现象经常发生;不少学生违反管理制度,购买并使用电饭煲等违章电器,给学生社区带来安全隐患;学生社区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地段,并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这里学生居住集中,分布结构复杂,容易成为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发生地,而且这种集群行为一旦发生容易失控,必须加强教育与引导,制定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尽量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社区、高校的稳定。

三、高校“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的实践途径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向生活区拓展延伸。2004年,依托学生公寓成立了新宇党总支,以楼幢为单位设立了党支部,具有独立的党员培养、考察和发展权限。2008年新宇党总支更名为学生社区党总支,继续在生活区围绕“副中心”建设,以“乐活社区”为主题,创新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学生社区长效工作机制。

(一)延伸学生工作手臂,稳步推进思政工作,加强“副中心”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校党建思政工作“五进”要求,继续做好、做扎实“五进”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加强公寓党支部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和完善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体制;二是进一步推进“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工作,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发挥已有的社区学生会、党员之家、学生物业管理公司、治安巡逻队等学生组织,完善由学生楼长、学生层长、学生舍长组成的公寓学生自治管理和服务网络;三是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进公寓”工作,切实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和教育引导等,同时,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走访、值班、谈心、检查和工作考核制度以及学生公寓综合纪实考评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进公寓”工作,坚持以“海纳百川、持恒精进”的校训为宗旨,以创建“文明、优美、勤学、和谐”的学生社区氛围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生社区文化节、文明寝室评比、美食文化节、挑战60秒、公寓文化长廊展、健康饮食宣传月、平安社区创建月等一系列活动,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具有的导向辐射功能、教育优化功能、陶冶塑造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和约束规范功能;五是进一步推进“安全保卫进公寓”工作,在学生公寓加强违章违纪现象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查处,专兼职巡逻队的治安巡逻以及大功率电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继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定期召开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会议,联合保卫处组织学生开展公寓紧急疏散演练,完善突发事件预案培训,组织学生干部、党员签订学生社区安全共建责任书等工作,确保学生社区管理无漏洞、安全隐患排查到位、安全信息反馈畅通。

(二)转变管理服务理念,适应学生工作转型,建立学生社区阵地

1.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管理”和“服务”的内涵不同,“管理”倾向于从上到下、行政约束、刚性要求;而“服务”则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都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发展而提供服务。“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角色”的变化,只有在管理过程中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工作中创新管理理念,多一份“亲情”“关爱”,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温馨、有序的高校“副中心”区。

2.适应学生工作转型。以班级为整体教育管理学生的传统模式和教育内容、工作方法已开始不适应现在学生的特性和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已进入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将从“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服务,思政工作者应扮演社区工作“服务员”角色,充分依靠寝室、楼、社区这些平台,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网络、广播、电视、通讯、报刊、橱窗等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自律进行日常管理。

3.建立学生社区阵地。在逐渐适应学生工作转型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生工作重心转移,在学生社区建立一系列思政工作阵地,如党团活动室、“温情港湾”休闲室、辅导员驻楼室、宣泄室、阅报室、学生干部楼管室、心理辅导室、学生事务工作室、安全保卫室以及学生室外活动场地等。其中,心理辅导尤为重要,它具有“指导功能、研究功能、锻炼功能”。这些阵地建设将极大提升“五进”和学生社区工作的水平,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奋进”的实践平台。

(三)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扬起红色模范旗帜,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

1.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继续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教工党员联系寝室、党支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员之家管理等一系列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扩大党组织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辐射源作用。

2.创新支部活动载体。在原有党员示范岗、党员联系寝室、党员示范寝室等活动基础上,继续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一是推进党员示范工程,坚持以“五个一”为目标,即树好一面旗帜、唱响一种声音、办好一件实事、奉献一片爱心、带好一帮同学;二是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各党支部广泛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投入到校内外公益服务活动中去,在实际行动中认识社会、学会珍惜、锻炼意志、培养情操;三是创建楼幢主题文化,将党支部和公寓辅导员力量结合起来,积极策划和打造属于自己楼幢的特色文化,例如,温馨的家、红色旗帜、爱的序曲、和谐家园、彩绘世界等主题。

3.搭建支部工作平台。在原有党员之家、学生社区服务站、学生社区服务网等工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的工作平台:一是建立楼层党建工作站,定期组织开展楼内学生党员活动及工作交流,监督各楼层工作开展情况,引导示范和督促公寓文明行为养成;二是联合分院党建工作队伍,积极推进公寓学风建设,促使党员、积极分子主动关心普通学生,为其办实事,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实际工作之中,以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养成、公寓学风、公寓文化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三是组建党员服务队,划定党员示范区,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所在公寓楼的民主管理、协助公寓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公寓辅导员了解同学需求、听取同学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

(四)发挥学生自治作用,创新学生工作载体,拟建立共青团组织

面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活动方式的转移和变化,以往的“校团委—分院团委—班级团支部”的三级团组织模式忽视了以公寓为主体的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无法有效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有流程,更无法适应团员青年成才的个性需求,团学工作日益边缘化和不固定化。为此,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共青团组织的时机逐渐成熟,应该着手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团的基层组织、团的专职干部、团的阵地、团的主体活动”“四进”学生社区的工作了。可以将原来的三级管理模式拓展为“校团委—分院团委—楼幢团总支—楼层团支部—寝室团小组”的五级组织模式,使共青团组织的主体机制延伸至学生公寓,切实破解困扰多时的当前团建工作中的许多难题,让团学工作变得活跃和灵活。

参考文献

[1]肖潇.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调查与分析——以湖南某高校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张文雅.学生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3).

[3]刘淑兰.对美国圣莫尼卡社区学院学生服务系统的考察及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4]刘范一.美国加州社区学院的管理服务体制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7(3).

[5]陈永清.把党支部建在大学生公寓社区——开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浅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6]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注释】

[1]“副中心”原指与城市有关的科技名词,这里是指高等院校为了缓解教学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而建设的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区域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