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探析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育人”是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探析

王晓漪

[作者简介]王晓漪,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实践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一直来秉承的“以书为本”“以教为本”的不足,引入了“以行动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实践育人”是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高职院校在整合原有的“育人”资源的基础之上,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构建全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实践,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知达成统一,真正完成学习的任务。缺乏感性引导,实践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达到使学生“信其理而遵其行”的目标的。因此,“实践育人”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

一、“实践育人”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回应

一直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学科性”“政治性”“理论性”的特征与要求,使得许多教育者认为照书本、照理论“教”就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习惯以“以教为本”,从内容、过程、组织、考核与评价都渗透着“教”的意志,习惯用“思想灌输”“理论阐述”“正面引导”“榜样力量”的教育手段,从而忽视了“学”的主体性,忽视了“育人”的最本源的方法与手段——生活与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主体建构过程变成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训练和控制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行动与精神对话,思想与现实碰撞与融合的生动过程蜕变成“光说不练”的硬生生的理论教条,造成了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堂与生活相分离、学校与社会相分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

2011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强调青年学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2012年1月,教育部、宣传部等部门共同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践育人”的提出正是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以教为本”“以书为本”现象的回应与纠正。这种回应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理念变革与发展的体现。笔者在“知网”上对以“实践育人”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与分析,发现从90年代初开始,开始出现“实践育人”的教育论文,仅数篇。从2005年到2008年,论文数为30余篇。2008到2012年,达百余篇之多。发文期刊也从普通的教育类杂志,发展到重要的核心类杂志。教育、理论界对实践育人的探讨,从个别的教育思考逐步发展到普遍的教育思考,从现象的反思深入到对本质的哲学的反思。“实践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一直来秉承的“以书为本”“以教为本”的不足,引入了“以行动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实践育人”真正体现了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初源泉——劳动,可以这样说“实践育人”回归了教育的本源。

二、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从人的本质属性来讲,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也就是说,人是在实践中在“做”的过程中生存、发展、修炼成人的,而不是在理论条框、思维世界、抽象推理当中在“想”的过程中成为人的。实践,理当是教育,尤其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人的社会本质来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个体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过程,也是人的不断实践过程。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中介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要解决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使个体社会化”。而“社会化”不可能是理论的“社会化”、思想的“社会化”,而应该是行动的“社会化”、实践的“社会化”。因而,教育活动的方式与途径离不开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第三,从学习者的知识形成规律来讲。根据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者皮亚杰曾指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知识的生长不仅仅是学习者间接学得知识的结果,也不仅是学习者直接经验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不断交互、融合并生长的结果。实践是促进知识成长的关键因素。离开了知识的具体环境,离开了知识的实践过程,是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目的的,因而不论中外古今,教育从来没有脱离过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教育即生活”,“知行合一”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四,从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讲。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就是在外界影响下,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辩证发展过程。“知”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情”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激励因素,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能动作用。“意”是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监督与控制。“行”是人们履行道德的能力与行动,是思想品德的最终表现。“行”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情感”与“意志”,促进知情意行达成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劳动最大益处在于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法国的思想家迪尔凯姆认为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社会教育。实践与行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与环节。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环节大致由团委学工部门组织的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军训、心理健康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宣传部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校园安全等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各个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组成。但各个教育环节都各自为据,缺乏统筹的考量,缺少相应的关联,使得每个环节都存在各自的局限,缺少系统的教育内容与计划、与学生成长成才相联系的教育过程,没有真正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要求。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局限。根据“05方案”的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有限的教学课时与任课教师的力量,难以保障学生人人参与,缺乏普遍性;由于未纳入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形成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系统,缺乏应有的规范性。虽然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革与探索,注重与开展实践教学,但毕竟由于课程教学范围所限,而未能达到在全校范围内实践育人的目的。

其次,团、学工部门的实践育人的局限。通过团、学工部门组织的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军训、心理健康活动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存在着由于活动场地限制,学生参与面不够广;这些组织与活动更多地以政策性导向为主,缺乏与高职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系统教育体系。

再次,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的局限。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本身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教育途径,相比于其他本科院校,高职进行实践育人更具重要性。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为主,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学工部门的使命,实际上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专业职业教育之中。

四、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内在统一的,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要突破单纯的职业与技能本位的思路,着落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信仰,良好人格,多元知识结构、负责任的社会成员的角度,实现“德育为先”“能力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宗旨,将“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律观、职业观、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应当成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在整合原有“实践育人”资源的基础之上,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构建全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一)“实践育人”体系运行的原则

原则之一:“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为目的。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还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代言人和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人、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和“学生资源获取的提供者和帮助者”。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共同参与“学”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来参与“教”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原则之二:“全面育人”。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及只是宣传学工团委的事情的错误观念,确立全校育人、全员育人的原则。“实践育人”是一个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多种因素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简单的系统。实现“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效性,依赖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效作用的发挥及它们的合力。因此在“实践育人”体系中,为了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有效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教育者应使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得到合理整合与优化,使各相关要素达到最佳状态,发挥最大的效能。

原则之三:“统筹规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需要在学校领导的主导下,对原来分散局限的“实践育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打破旧框架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组织与制度等建设,统一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过程与相应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建构新的育人模式与体系。

(二)“实践育人”体系的要素与层次

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与“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行要求,体系的内在要素为主体、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即主体(学生)、目标(“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的统一)、内容(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过程(具体的方法与实施)、评价(德育学分制),构成模式的内运行系统,也是核心运行系统。内运行系统主要以学生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知识为主导的过程,这个体系的着落点在于如何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从学生的现实、发展、成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施教。外在要素为组织、物质、制度、控制等。即组织(学校党委、宣传、团委、学工、教务、人事、科研、后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等部门)、物质(经费、场所、环境)、制度(组织制度、运行制度、评价制度等等)、控制(导向激励、危机处理、运行平衡等),构成模式的外运行系统,也是保障与关键系统。外运行系统主要通过人、财、物等支配因素,运用全校全员的力量,为内运行系统提供动力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育人也是全员育人、全校育人。

(三)“三模块”教育内容

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德育隐性课程模块、职业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分别从政治、道德、职业三个维度,组成实践育人的具体教学内容。但是这三个模块并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互相渗透有机联系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学生成长与知识结构发展规律,分年级确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和方式,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各个模块各有侧重(具体可如下表)。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维度来确定,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旨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img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卢浚.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教育人民出版社,1990.

[4]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447—448.

[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0—21.

[6]叶昌元,等.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和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8.

[7]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