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初探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初探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有助于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思想中来,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初探

张丽芬

一、互联网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代主流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加速了意识形态的全球流动性。网络媒体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易于复制、便于检索、超文本链接、自由交互、易逝性、易改性等特点,造就了实现“一人一媒体”的基础。在传播模式上,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是将信息“推送”(push)给受众,受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互联网使受众从网上“选择”(pull)信息,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在选择信息的同时又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实现了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传播。[1]互联网上信息不会受到国别、区域的束缚和影响,网上传播的高保密性,对人们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深刻和视野的拓展无疑产生积极的影响。迄今为止,互联网超越国家、政府和政党的控制,为政治传播以及公众舆论表达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不少青年认为,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网络是最能容纳不同声音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对外部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接受争论。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意见表达者具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对社会问题和事态有如此及时和形象的了解,又有如此开阔的思维,他们所发表的意见会更正确、更深刻,对人和事态的发展更具影响力。用哈贝马斯的观点来说,互联网是一个自愿讨论的场所,可以自由发言、自由传达和接受信息并且不被利益扭曲。新媒体挑战传统的媒体从而传播知识产品,并且通过相互交流使舆论的形成民主化。[2]

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一起,在网上争夺着同样的受众,两者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国际范围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及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复杂的斗争。其次,从国内来看,任何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多层面、多样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文化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制度性原因的变化,使得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日渐加强,而且正在形成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趋势。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教育宣传理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通过相关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控制,从而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道德意识,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网上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3]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集中授课、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灌输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知识。但是因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有限,教学观念落后,不能很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与“敏感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好奇心强,感觉敏锐的特点外,往往思想丰富、自由、开放、活跃,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贯彻师生教学“双主体”的教学原则,改变过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教育模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应该顺应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互动交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则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有助于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交流的交互性的同时,仍然需要遵循主动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主动灌输是德育工作的优势,互动交流需要遵循主动灌输的方向性,主动灌输要考虑互动交流的可行性。在互联网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教育者是网络传播中的管理者,也就是“把关人”,教育者不是面对面直接说教,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每一位进入者都是自由的、平等的,教育者可以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进入大学生喜欢的网站,以网民熟悉的语言加入到他们的谈话行列,在谈话中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互动交流可以重塑德育工作者的形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内容的亲切感,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及内容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一届政府,无论代表哪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垄断信息和控制、干预大众传媒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塑造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与价值观。由于缺少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互联网缺乏对内容的编辑控制,这可能意味着提供的信息不够权威,甚至会相互矛盾的,发生这种情形时,人的自信力会下降,判断力会发生错位和紊乱,人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会被这些信息所异化。因此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狭小,声音微弱,人们在网上就很难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很难听到它的声音,这样就谈不上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引导、整合网上多样化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互联网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阵地是引导网上多样化意识形态的一项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进书本、进课堂外,还必须进网络,在网络上开辟理论学习和交流的新天地、丰富理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变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生动活泼的网上讨论。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进行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尝试与探索,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组织地武装了一批主流网站。各高校网络承担了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思想中来,它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它直接影响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阶级性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社会各个阶层或阶级都有自己的德育功能期待,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尚有许多人类共同性的、非阶级性的东西,同样影响德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它为一切社会和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服务,它的作用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4]这意味着,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传授人类社会对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从而推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思想教育内容的政治性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艺术娱乐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能够加大教育的渗透力。在已经建成的著名高校网站中,既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的网络,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能体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于一体。

大学生是走在社会潮流前列的一个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热情和激情;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敏感。但大学生又容易冲动,处理问题不能冷静沉着,往往爱走极端。所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进行,针对社会和广大师生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澄清是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校园网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融校园新闻、时事报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及校园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校园网站上可设立国内外新闻、时代聚焦、时事纵横、科技动态、文学园地、学生交友、心理健康咨询等在线教师主流板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当今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智,他们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突出个人利益,注重自身的发展,渴望个人的价值被认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关心大学生自身利益出发,突出“人本意识”的教育。在网上提供有利于学生求知、就业、提高素质和锻炼能力的信息,创建“学生就业信息网”等专门网站,开辟“考研资讯”、“英语教学区”、“管理技能培训区”等服务区站,利用网络手段帮助学生成才。此外,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站,让青年学生打开心扉,培养健康的人格。[5]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和网络知识普及

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是关键。作为网络管理者和“把关人”的教师需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需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熟练操作并能进行网络的日常维护。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全面能力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理论修养的同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要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始终保持网络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一些不良信息,要主动介入,正确引导,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封堵和过滤各种有害信息对校园网络的侵袭,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需要普及网络知识,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普及使用网络知识,是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伦理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一些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企图以此摆脱学习生活的重负,减轻精神的压力。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时间的上网,不但损害了身体健康,而且造成降低自我评价,能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肮脏的语言、淫秽的画面、下流的声响,对处于性萌动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在大学生看来,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6]因此,学校应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开设上网引导课和组织网络知识讲座,或将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有关课程中,教育引导学生识别垃圾信息,提高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开展一些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的活动和比赛,锻炼学生实践应用网络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网络伦理学的相关教育(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的课程),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伦理责任感。让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与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伦理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地利用网络对学生和社会舆论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引导,努力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教育的全新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引入互联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努力使网络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注释】

[1]刘正荣:《对互联网概念和传播特性的新理解》,《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英]希瑟·萨维尼:《公共舆论、政治传播与互联网》,张文镝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3]奇锦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思想工作》,2008年第3期。

[4]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探索》,2003年第3期。

[5]万美容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6]刘文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教育信息化》,200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