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环境状况

社区环境状况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有4个乡镇,直接与自然保护区接壤的有18个村民委员会,即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乌木龙彝族乡、永康镇、亚练乡,在这18个村民委员会的173个自然村中,有87个自然村与保护区接壤。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世居的民族,因其社会经济、聚居环境、流源、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构成了这一社区民族文化习俗的多样性。现选择几个对保护区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加以介绍。今男子与汉族无异,女子沿袭传统。

一、社区环境状况

(一)行政区划

永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地区西部,原属镇康县,1964年从镇康县分出新建永德县,县域地理坐标东经99°05'~99°50',北纬23°45'~24°27',面积320800hm2。全县辖12个乡镇,117个村民委员会,1277个自然村。

县城驻地德党镇位于县境西部,海拔1580m,距临沧市226km,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757km。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有4个乡镇,直接与自然保护区接壤的有18个村民委员会,即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大岩房村民委员会、大炉场村民委员会、曼来村民委员会、团山村民委员会、蚂蟥箐村民委员会、户婆村民委员会、勐旨村民委员会)、乌木龙彝族乡(乌木龙村民委员会、石灰地村民委员会、扎摸村民委员会、蕨坝村民委员会)、永康镇(钟山村民委员会、忙笼村民委员会)、亚练乡(平掌村民委员会、塔驮村民委员会、云岭村民委员会、丫口村民委员会、兔乃村民委员会),在这18个村民委员会的173个自然村中,有87个自然村与保护区接壤。

保护区管理局设在乌木龙乡,位于永德县城东部,海拔1920m,距永德县城103km,距临沧市123km,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654km。

(二)民族、人口

1.民族构成

永德县古为布朗、德昂、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相对稀少。汉代以后,汉、彝、回、傣、拉祜、傈僳等民族陆续迁入,人口增加,但仍以少数民族占多数。至民国时期,汉族人口逐渐占多数,随之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历史格局。永德民族构成中,人口上千人的有汉、彝、佤、布朗、白、拉祜、傈僳等8个,千人以下的有德昂、苗、傣、回、满、哈尼、壮、纳西、藏、黎、羌、侗、水、土家、布依等14个。其中,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较完整的有彝、佤、布朗、傣、傈僳、德昂等6个。

2.民族文化习俗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世居的民族,因其社会经济、聚居环境、流源、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构成了这一社区民族文化习俗的多样性。现选择几个对保护区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加以介绍。

(1)彝族:彝族在保护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为俐侎支系(腊侎支系),遍及乌木龙、亚练等乡,是当地少数民族中传统习俗保留最完整者,多居高寒山区,与保护区边界最近。

饮食:传统主食以玉米、荞麦及部分大米为主,善于采集野菜,好吃羊肉,男女老少均喝小罐烤茶,有吸旱烟、喝酒的嗜好。

服饰:男子上衣为黑色有领大襟短衣,下着摆裆裤,腰束黑色布腰带,头带黑色布包头,脚穿草鞋或赤足。妇女上身穿无领对襟长衣,并把衣摆往上收扎于腰间,袖筒长而宽,襟边、袖口、摆边绣有红、蓝、绿色的花纹图案,胸前配以布纽扣和银泡纽子,穿筒裤至膝,小腿套布筒,绣有花边或饰以绿色布条,系围腰,头顶扎方格花布头巾,戴银质大耳环,手戴银镯,脚穿绣花船形鞋。历史上所用布料多用自种的麻或野麻自纺、自织、自染。现在多用机织布,妇女衣服仍手工裁缝,式样沿袭传统,男装则已与汉族相同。

婚姻:历史上俐侎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头人一夫多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当夫妻感情破裂时,常拿一段木棍,一劈为二,男女各持一半,就算离婚。1970年后,全面贯彻《婚姻法》,结婚、离婚均依法办理。

丧葬:清代之前为火葬,民国后改棺木葬,墓地一姓一处,用石头垒坟,刻汉字碑文。新中国成立后,多有从简,但仍有沿袭。

节日:俐侎人的传统节日为火把节,在每年农历6月24日。过节时先用节日食品喂狗,俐侎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保留着渔猎民族对猎犬的崇敬。在火把节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要聚集撒火把,载歌载舞,直到深夜方散。亚练、乌木龙一带俐侎人的火把节,往往延续数日。农历2月8日过澡堂会,俐侎人扶老携幼,数千人汇集于班卖、蚂蟥箐等地的天然温泉,轮流洗浴,以治疾除病,格外热闹。

禁忌:禁杀狗、吃狗肉;家有丧事,必须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饭,用蒿子茎秆做筷子;火日不建房,兔日不撒荞。

语言文字:彝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云南西部彝语方言,俐侎支系仍操本支系语言,但均通汉语。部分地区有彝文流传。

文化:俐侎支系的民歌,有严肃、庄严的大调,多在家里或公开场合唱;另有抒发男女恋情的小调,只在山林间或特定环境中唱。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形式多达30余种,在各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宗教信仰:彝族传统信仰自然崇拜,乌木龙的俐侎人崇拜“色林”,在村寨附近往往有一片密林,俐侎语称作“能媒嘎”,汉语译为“解着坛”,色林内女人、汉人和其他族人不得入内,严禁在色林内放牧,不得在林中谈笑、喧哗,更不得砍伐林中的树木,否则会惊扰、亵渎神灵。密林中有几棵大树为神树,树前用石块砌平台作祭坛,它是神灵住所的象征,凡举行祭仪和相关活动,就在这里进行。按照传统,每年都要举行祭林仪式,时间固定在农历4月属猴或属虎日,并保留着一套世代相传的繁琐的祭林仪式。

(2)傣族:傣族历来聚居河谷热坝,与保护区相距较远,其习俗与热坝、近水、竹林、糯食、酸辣密不可分。

饮食:传统主食糯米,喜食牛肉,有“牛撒撇”、拌牛生、腌鱼等肉食品和豆豉豆腐、豆粉等豆制品。好酸辣味,吸烟、喝米酒较普遍,妇女喜嚼槟榔

服饰:男子上装为白色短领小袖对襟短衫,下着黑色摆裆裤,多用白布或黑蓝布作包头,脚穿草鞋、布鞋或赤足,冷天习惯身披毯子。妇女上装为大襟无领窄袖短衫,年长者多着深蓝色或青色,中青年多为白色或蓝色;青黑裙子长及脚面,头上裹白色或青色包头;平时多赤足,节日或赶集上道则穿船形绣花鞋;戴银手镯,坠银耳环。今男子与汉族无异,女子沿袭传统。漆齿是傣族的一种古老习俗,男子文身,男女均喜欢镶金牙。

婚姻: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不婚,历史上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招姑爷上门较普遍,讨嫁、离婚、复婚均有一套固定的仪式。

丧葬:保护区周边傣族丧葬以土葬为主,葬礼上请佛爷为死者念经超度,出殡由佛爷引路,第七天请和尚到墓地“滴水”,当日砌坟,祭奠亡灵,在佛寺进行,不扫墓。佛爷、和尚死后,进行火化,骨灰葬于和尚坟。

节日:傣族主要节日有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堆沙节即泼水节,时值傣历6月、农历清明节后10天、公历4月中旬,节期3~5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皆穿盛装,堆沙插花泼水,聆听长老佛爷诵经;夜晚家家户户点“千年灯”,家里有多少人就用多少灯芯。通常要举行群众性跳摆。关门节和开门节分别在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15日)和12月15日(农历9月15日)。从关门到开门3个月内,和尚不远游、民间不办婚事、不建新房。开门节这天,傣族村寨要做“花斋”,采集各种花卉扎成五彩花塔供于佛寺,节后将其放于河中漂走。这些节日中以永康泼水节最为隆重。

禁忌:不许砍伐佛树等。

语言文字:保护区周边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楞方言。傣族有文字,属傣那文,有19个字母,通常分为经文和书文两种,多限于抄写经书。识傣文者多为长老、佛爷、和尚,民间通常使用汉文。

文化:傣族有唱古本的传统。有对唱,也有一人边讲边唱。同时喜欢在墙壁门窗绘画或贴剪纸,图案多为大象、鹿、孔雀、鱼等。

宗教信仰:与其他地方的傣族不同,保护区周边的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立有佛寺,有长老、佛爷、和尚。比县内其他信仰佛教的民族规模更大,信徒更多,礼仪更隆重,保留也相对较完整。

(3)拉祜族:保护区周边的拉祜族多聚居,是该地区最古老的世居民族。拉祜族的“拉”在拉祜语中意为虎,“祜”意为在火塘边烤肉散发出的香味,“拉祜”即“猎虎的民族”。其传统习俗与高寒山区、渔猎、织麻等紧密联系。

饮食:主食以玉米、马铃薯、荞麦、陆稻为主,移居坝区的则以大米为主,视野兽肉为上品。每餐必有辣椒,好饮酒、抽烟,大多数居民可用土法酿造玉米酒。凡节庆、送礼、待客,都以酒为主。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服饰:过去拉祜族男子蓄长发、编辫子、裹包头,身着无领右扣大襟短衣,下穿摆裆裤,多赤足。妇女头裹丈余长的青布包头,上着开岔较深、前短后长、无领大面襟绣红色花边的长衣,衣襟边嵌有多排银扣,腰系单面围腰,缀有美观的图案,多赤足,赶集上道则穿布鞋或草鞋。现在多已被汉族同化。

婚姻: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不通婚,多自由恋爱。婚礼有一定的仪式。夜晚要打歌,请老人唱拉祜古本调。寡妇改嫁不受歧视。过去离婚由老人主持,将一木跎劈成两半即判离婚。今已遵守我国《婚姻法》。

丧葬:传统丧事要请“朵巫”念经,超度亡灵,次日用竹笆将死者包裹,抬到固定墓地火化,垒土坟,坟上放三个石头,当天招待来客,统统在铺着绿叶的地上就餐。现行棺木土葬,葬礼与当地汉族同。

节日:拉祜族的节日多与汉族、彝族相同。最隆重的为火把节,仪式与彝族相近。8月有新米节,一般在蛇日举行,要先祭谷神、祖先,接着按狗、牛、老人、中青年、小孩的顺序分享,晚上打歌至通宵。

禁忌:不吃狗肉;火塘上的三脚不准移动;禁止进色林砍柴、割草。

语言文字: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如今除大雪山乡的拉祜族老人仍能操本民族语言外,其余拉祜族普遍使用汉语。

文化:歌舞等文化娱乐活动已与彝族、汉族等民族相类似。

宗教信仰:拉祜族信仰自然崇拜,至今仍然保留。

(4)傈僳族:保护区周边的傈僳族分布在大雪山、亚练等地,聚居于老别山脊高寒地带,过去长期过着“岩洞当住房,火塘当被盖,野菜当粮食”的生活,以打猎、刀耕火种为主,近代才逐步进入固定农耕,是保护区周边唯一信奉基督教的民族。

饮食:因居高寒深箐,主食多为荞麦、玉米、马铃薯,肉食有野兽肉、羊肉、猪肉,过去曾食用芭子油,今改为猪油、菜籽油、核桃油。喜食山苍子,男女都喜欢饮酒,常用当地特产苦荞、马铃薯、萝卜、兽皮、白花木瓜、野生药材等与外界换取大米及其他日用品。

服饰:妇女传统穿条花上衣,头裹黑布包头,上身着右扣大襟无领短衫,袖筒用红、白、绿色镶嵌,系红、黄、白色布料拼成的大围腰,上面再系一幅用各类彩色布和彩线绣制的小围腰,穿摆裆裤,小腿套有多色花布套筒,出门常背彩线纺织的筒巴,今天小围腰改成三角形,覆盖于胸前。男子传统头裹黑布包头,上穿对襟矮领短衣,穿摆裆裤,腰束布带,成年男子外出常身挂长刀箭筒,肩扛弩弓。男女多赤足。目前除部分老人外,多数人的衣着趋于汉族。

婚姻:傈僳族传统实行一夫一妻制,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且盛行姑表婚,保留血缘宗族婚的残余。信奉基督教的傈僳族婚事从简,在教堂举行婚礼,其他傈僳族有一套固定的仪式。今天男女结婚已遵《婚姻法》从简办理。

丧葬:傈僳族人死后行棺木土葬。出殡时,在场人都要往脸上抹一点锅底黑烟。

节日:傈僳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和火把节。除夕之夜,老人唱古本调和可拾木刮必调,青年男女则开始打歌,通常一户打一夜,从村头打到村尾,持续数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必须用猎物祭祖,吃野味,若缺乏野味会被人耻笑。火把节则与彝族类似。

禁忌:禁食狗肉;禁止砍伐古树;不许抛下狩猎伙伴独自逃跑。

语言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彝语、拉祜语相近。今天本民族内仍用傈僳语,有傈僳文字。民国时期有少数基督徒识老傈僳文,今有少数基督徒识新傈僳文。

文化:傈僳族能歌善舞,曲调按不同场合有不同场合的唱本,舞蹈有14种之多,民间故事有“开天辟地”等。傈僳族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总结出一套自然历法,常以樱桃花开为一周年,又分为过年月、建房月、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荒月、采集月、收获月、醉酒月、狩猎月。

宗教信仰:傈僳族本信仰自然崇拜,民国时期开始逐步信仰基督教,沿袭至今。

3.民族分布特点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寨分布于海拔800~2260m,主要集中在海拔1700~2000m,一般傣族和部分汉族聚居在海拔较低的坝区,如永康、勐旨等,汉族、白族、布朗族等聚居在海拔1500m左右的山区,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等则聚居在高海拔地区,离保护区最近。聚居方式以几种民族集群杂居为主,少部分以同一民族集体建村寨居住。

4.人口

永德县2001年末人口出生率为12.72‰,死亡率为5.76‰,自然增长率为6.69‰,全县年末总人口为323948人,占临沧市人口的14.3%,处于全区第3位,处于云南省第56位,人口密度106人/km2,比临沧市96人/km2高出11人。人口集中在县城和乡政府附近,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中,农业人口298999人,占总人口的92.3%;少数民族人口67454人,占20.8%。

从历次人口普查结果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33022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6371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增长23.0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264268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增长61.4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303029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增长14.6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339918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增长12.17%。保护区周边民族人口及分布见表14-1。

表14-1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民族人口分布表

img254

5.年龄结构

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口分年龄段结构见表14-2。

表14-2 保护区周边社区分年龄段人口统计表(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  单位:人

img255

6.人口素质

从1998年农业普查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统计结果看,永德县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全县170286个农业从业人员中,不识字或少识字(文盲或半文盲)的占38.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1.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7%(这部分人大多在县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保护区周边的文化素质更低,并不平衡,大雪山乡、永康镇相对好一些,亚练乡次之,乌木龙乡最差(见表14-3)。

img256

7.劳动力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劳动力丰富,从4个乡镇统计结果(见表14-4和表14-5)看,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3.8%,其中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4.4%,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3%,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3%;从周边村委会看,占总人口的54.8%,其中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7.1%。可见,劳动力集中在农村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农忙季节一般在6~7月,在农闲季节很少外出打工,在家休息或做一些杂活,如修房子、砍柴等。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家庭为主,但农忙时也集中劳动力耕种,常见的形式是换工、雇工等。

表14-4 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劳动力按性别和行业统计表(2001年)  单位:人

img257

表14-5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劳动力构成情况表(2001年)  单位:人

img258

(三)教育

永德县拥有各类中小学校286所,其中普通中学15所,职业技术中学1所,进修学校1所,小学269所,共有专职教师2306人,在校学生45476人;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数3041人,教师43人;实现普九的有5个乡(镇),实现普六的有12个乡(镇)。保护区周边四乡镇教育情况见表14-6。

表14-6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四乡镇教育情况统计表

img259

(四)医疗卫生

1.现代医疗卫生

永德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个,病床41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6人,建立计划生育指导站12个,村医疗点117个,乡村医生164人,卫生员164人,农村接生员164人。保护区周边四乡镇医疗卫生情况见表14-7。

表14-7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医疗卫生条件表(2001年)

img260

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均设有医院,村民委员会设有卫生室,可以对常见病和一般病人进行治疗。主要工作除诊治病人外,还开展疾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灭鼠、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等工作。

2.民间医疗——草医

草医是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民间流行的一种医术。山区农民患病一般先行草医治疗,未奏效时才找中西医治疗。民间传统草医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一般农家都能掌握几味常规病的草药验方,往往就地取材,自病自治。草医的治疗方法有投药、刮痧、放指血、按摩、拔火罐、咂淤血、热敷、熏蒸等。

3.环境卫生

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实行“三包”制度,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坝区、半山区多有简易厕所,普遍实现了人畜分居,村寨卫生状况改善,住宅区逐步整洁,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的风气渐兴;部分僻远山区农家,人无厕畜无圈,不重视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的情况仍然存在。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及其他基础设施

永德县县内公路里程达3044km,其中国家级公路(省道)186km,县乡公路388km,乡村公路836km,蔗区公路1340km,机耕公路161km,烟区专用路38km,邮、水、电、林专用路95km。有大型客车6辆,中型客车37辆,微型客车51辆,大型载货汽车208辆,中型载货汽车90辆,小型载货汽车78辆。通县柏油路正在修筑,有通往昆明、临沧市各县和保山、德宏邻县的班车。从省会昆明市到临沧市有航班通行,连接楚大公路的祥临二级路正在修筑中,临沧地区通县柏油路也在修筑,从昆明到大雪山的通道有望得到改善。

保护区周边村民委员会通公路,部分自然村通公路,保护区被不同等级的公路环绕,各保护站除干河保护站外均通公路,但乡村公路在雨季不能保证畅通。

2001年永德县有程控电话10956部,保护区周边各乡镇均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各村民委员会通程控电话。

保护区周边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见表14-8。

表14-8 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表(2001年)

img261

(六)科技

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建立了农科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等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推行杂交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传统农业思想影响,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和利用率很低,半山区、山区尤其突出。农业生产中常规农用物资使用情况见表14-9。

表14-9 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生产资料使用情况表

img262

(七)文化

永德县拥有广播电视发射台及转播站68座,地面卫星接收站194座,有县级广播站1个,乡镇级广播站11个。通广播村112个,覆盖人口达2761万人;通电视村112个,覆盖人口2793万人。

保护区周边乡镇均有文化站,管理局所在地乌木龙乡有1个电影放映队。

(八)社会福利

永德县为省级贫困县,有5个乡被列入扶贫攻坚乡,其中保护区周边有1个(乌木龙乡),临沧市第一轮74个扶贫重点扶持村中,永德县占11个,其中保护区周边有3个(决坝、塔驮、蚂蟥箐)。2001年,永德县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解决了1.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共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8个,共收养孤老幼残人员47人,全年救济困难人口5.191万人次,发放救灾救济款110.8万元。

(九)集市贸易

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有多个农村贸易集市,是当地公众出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场所。时间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空五赶六,按属相赶,主要有亚练街(在亚练乡政府所在地,逢属狗、属龙日赶)、平掌街(在亚练乡平掌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逢属猴、属虎日赶)、乌木龙街(在乌木龙乡政府所在地,逢属鸡、属兔日赶)、勐旨街(在大雪山乡政府所在地,逢属牛、属羊日赶)。另一种是空四赶五,主要有永康街(在永康镇政府所在地)、塔驮街(在亚练乡塔驮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蚂蟥箐街(在大雪山乡蚂蟥箐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班卡街(在班卡乡政府所在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