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在主要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为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这些风景名胜区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此类风景名胜区最多,构景因素也最复杂,主要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多种构景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风景区。此类景区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景因素共同构成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_中国旅游地理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风景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审美综合体。风景名胜区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综合体,它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又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因此具有较高的美学、生态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旅游观赏和经济等价值。

自然保护区是指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区域,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分布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有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以及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水源涵养区等。自然保护区都划有一定的面积,并依法对其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其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在主要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为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

一、我国的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其中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更是我国景观的精华。它们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融入了丰富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最佳场所。这些风景名胜区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凡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而且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并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都可划为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在水平上还存在不少差距。国务院审定公布的17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总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远低于国际上国家公园占地球陆地面积2.6%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兴起,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到风景名胜区游览、观光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目前风景名胜区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尤其是旅游旺季一些风景名胜区人满为患的现象日益突出。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构景要素的组合结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然山川风景型

我国此类风景名胜区最多,构景因素也最复杂,主要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多种构景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风景区。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雁荡山、陕西华山风景区均属于此类。

2.特殊地质地貌型

此类风景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特殊地质地貌而形成,黑龙江五大连池、云南腾冲地热火山群等火山型风景名胜区,路南石林、四川黄龙、广西桂林等岩溶型风景名胜区,长江三峡、贵州马岭河峡谷等峡谷型风景名胜区均属于此类。

3.陆地水体型

我国此类风景名胜区类型丰富,主要有浙江西湖、千岛湖,江苏太湖,云南滇池、洱海,贵州红枫湖,青海青海湖,湖北武汉东湖,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天山天池等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桂林漓江,浙江富春江、新安江、楠溪江,云南瑞丽江、大盈江,辽宁鸭绿江,吉林、黑龙江的松花江都是河流型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属于瀑布型风景名胜区。

4.陆地生态型

此类风景名胜区是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气候和生物的自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展现了自然界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川南川金佛山、蜀南竹海、云南西双版纳均属于此种类型。

5.海滨风景型

此类风景名胜区主要依托海滨海岛的优美风景形成,主要有辽宁大连旅顺口海滨,秦皇岛北戴河海滨,胶东半岛烟台、威海、青岛海滨,浙江嵊泗列岛海滨,福建海坛岛海滨,厦门鼓浪屿海滨,海南三亚海滨等风景名胜区。

6.人文景观型

此类景区多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多种构景因素组合而成,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苏州园林等古建筑园林型;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宁夏西夏王陵等帝王陵墓型;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古代工程型;甘肃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等历代宗教名胜型;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南京中山陵等革命历史纪念型风景名胜区。

7.复合主导型

此类景区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景因素共同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我国这类风景名胜区以山水与人文古迹共同构成的居多,如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湖南岳阳楼风景区、衡山风景区等。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出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加以保护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但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可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是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一定产业化经营。因此,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发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围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外围区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就着手开展自然保护工作。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04年,我国已建立了包括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森林类型、湿地类型、荒漠类型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9处,总面积达到了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这个比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面积的天然林,它们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最急需重点保护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对改善我国生态状况、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保护对象及保护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热带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银杉、珙桐等珍稀植物。

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例如,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