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佛教消失原因

印度佛教消失原因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在古代印度流传了1800多年, 形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发源地带。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史有四大阶段, 其后传播于世界各地。佛教史上称这段时期为部派佛教时期。其经典属于藏语, 又称藏语系佛教。可以说佛教的创立是在古印度, 发扬光大却是在中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旺盛的势头。这一阶段佛教空前广泛、 深入地与中国文化全面结合, 呈现儒释道 “三教合一” 的趋势。佛教对当地的民俗风情影响较大。
佛教起源与发展_旅游文化

(一)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为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其涅槃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 牟尼是智者、 修行者的意思, 意思是 “释迦族的圣人”。

(二) 佛教的发展

1.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在古代印度流传了1800多年, 形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发源地带。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史有四大阶段, 其后传播于世界各地。

(1) 原始佛教时期 (前6世纪—前4世纪中叶)。 原始佛教也称 “早期佛教”。 教义很简单,由释迦牟尼口授给弟子, 弟子们再辗转相传, 后整理成 «阿含经», 这是最原始的佛教经典。

(2) 部派佛教时期 (前4世纪中叶—1世纪中叶)。 释迦牟尼去世后的100年到400年间, 佛教教团出现分裂。 最初分为尊崇传统、 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 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大众部, 这次分裂史称为佛教的根本分裂。 此后, 这两大派又连续发生多次分裂, 形成的派别有18部之多。 佛教史上称这段时期为部派佛教时期。

(3) 大乘佛教时期 (约1世纪中叶—7世纪)。在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发生了大的分化,分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从此佛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小乘和大乘两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 以释迦牟尼为教主, 以 «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ꎻ 大乘则对原有的教义有所修正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以«般若经» «维摩经» «法华经» «华严经» «无量寿经» 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宗、 正统, 而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所创新,按照他们的学说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到达菩提涅槃彼岸,以成佛果。

(4) 密乘佛教时期 (约7世纪—12世纪)。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教和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密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特征。

2 佛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从世界范围来说, 佛教的传播有三条线路。

(1) 北传佛教。 从古代印度向北传入中国, 再由中国传入朝鲜、 日本、 越南等国。 以大乘佛教为主, 也包括密乘佛教。 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 也称汉语系佛教。

(2) 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老挝、 柬埔寨等南亚、 东南亚国家, 以及中国云南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 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以小乘佛教为主, 其经典主要属于巴利语系, 也称巴利语系佛教。

(3) 藏传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教与藏区苯教融合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 也称喇嘛教。 流传于中国的藏、 蒙古、 裕固、 纳西等民族地区, 以及不丹、 尼泊尔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其经典属于藏语, 又称藏语系佛教。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尚无定论。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前2年) 时, 有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到了长安, 他口授 «浮屠经» 给一个名叫秦景 (景卢) 的博士弟子, 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的最早记录。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求法, 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 带回了佛经和佛像,并开始翻译部分佛经, 相传就是现存的 «四十二章», 这是 «阿含经» 的节要译本。 随之在洛阳城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 至此,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 得到了政府的承认, 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

中国的佛教包容了北传、 南传和藏传三大体系,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和佛教经典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的创立是在古印度, 发扬光大却是在中国。

(1) 汉地佛教。 佛教在中国汉民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 创立和融合三个阶段。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 这时期主要以译经为主, 又称 “译经阶段”。 此时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支持, 发展迅速, 名僧辈出, 佛经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 各种经论学派纷然而起, 佛教寺院和石窟寺大量修建和开凿,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即为真实写照。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旺盛的势头。

隋唐时期为创立阶段。 由于皇室采取儒、 释、 道三家兼用方针, 加上高僧玄奘、 义净大师的译传, 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经典为依据,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开宗立派, 创建了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华严宗净土宗、 禅宗、 密宗等八个几乎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宗派。

宋元明清时期为融合阶段。 这一阶段佛教空前广泛、 深入地与中国文化全面结合, 呈现儒释道 “三教合一” 的趋势。 同时佛教借助文学、 绘画、 雕塑、 建筑、 音乐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 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这一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2) 云南上座部佛教。 云南傣族、 布朗族、 阿昌族、 德昂族和佤族等民族信仰的佛教是上座部佛教, 即南传佛教, 又称 “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有两条路线。 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隋唐时期, 受泰国佛教影响较大ꎻ 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大约于16世纪中叶后由缅甸传入, 受缅甸佛教影响较大。 上座部佛教保持如法如律、 精进修学的早期佛教传统, 崇拜佛牙、 佛塔、 菩提树等释迦牟尼的纪念物, 又特别重视禅定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 佛教对当地的民俗风情影响较大。 傣族每个男子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 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 接近成年时再还俗, 没当过和尚的男子被人瞧不起。

(3) 藏传佛教。 佛教没传入西藏以前, 藏民信仰原始的苯教。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大高潮, 即前弘期 (7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和后弘期 (10世纪末—15世纪初)。 在前弘期, 佛教从印度、 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地区, 为藏传佛教的形成期。841年藏王朗达玛废佛, 佛教传播中断136年。 在后弘期, 佛教再次从印度传入, 为藏传佛教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教派, 主要有宁玛派 (俗称红教)、 萨迦派 (俗称花教)、 噶举派 (俗称白教) 和格鲁派 (俗称黄教), 而原始苯教后来逐渐与佛教融合, 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 (俗称黑教), 合称西藏五大教派, 其中格鲁派势力最大。15世纪, 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 创立格鲁派, 该派在蒙古贵族势力和清政府扶持下, 从17世纪中叶开始, 政教合一, 掌握西藏大权。 活佛转世制度为藏传佛教所特有, “活佛” 藏语为 “朱古”, 意为神佛化现的肉身。 藏传佛教认为, 一个活佛圆寂后, 其灵魂转移, 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 即转世灵童。 清顺治、 康熙年间, 清政府先后册封宗喀巴的再传弟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正式形成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历代转世, 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咒术性、 对喇嘛的异常尊崇、 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