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教义及藏传佛教的形成

佛教教义及藏传佛教的形成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教义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是灵魂不灭论。藏传佛教是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冲撞、磨合、整齐的结果。藏传佛教从开始就入世入俗参政,这也是藏传佛教的显明特色之一。
佛教教义及藏传佛教的形成_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概论

第二节 佛教教义及藏传佛教的形成

佛教能在青藏高原扎根要归功于后弘期的佛教传播者们务实求实的认识论,采取的现实主义态度,从最初的贵族化、神秘化、玄奥化走向了平民化、吐蕃化、密宗化。

佛教给信徒捧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香巴拉。给人类提供理想的极乐世界,佛教在这一点上高屋建瓴,比本教要技高一筹,这也是它先发制人,能赢得人心,占领青藏高原思想意识阵地的主要原因。因为它除了给人压抑,恐惧还给人温馨、慰藉、期望,指出了理想的追求途径。

佛教宣扬人人平等,都有尊严,这也是佛教能扎根藏区的原因之一。它道出了社会最底层的呼声;它呼唤人性、人道,是对奴隶制的否定,这点也比本教宣扬的天命论要进步得多。

佛教教义认为:众生平等,包括人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无大小厚薄。凡是世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他们在世的形态、种类、位置有差异,但那不过是前世的因果而已,他们本身没有贵贱,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他们的平等地位应该受到保护,损害他们正当利益则是不人道的,是佛法所不容许的,应该受到惩罚。佛经明确规定身业三条中的第一条是不杀生。尊重生命是十善法的第一条。佛教教义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是灵魂不灭论。灵魂不灭论的核心是万物死后灵魂不灭,不断轮回。佛教把人生定在了善恶有因果,生死有轮回的轨迹上。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每个人有机会有权力谋取幸运。

佛教十善法是这样规定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贫欲、不瞋恙,不邪见。它基本囊括了人类最早的美德。松赞干布根据佛教十善,制定了第一个法典,即二十法规。这二十法规具体如下:(1)杀人物偿命;(2)窃物者归还,并付八倍罚金;(3)强奸者阉后驱逐出境;(4)被告撒谎,要起誓没有撒谎;(5)皈依佛,法,僧;(6)报答父母以孝顺;(7)敬长;(8)学温和与聪明的人;(9)不准对于出家人和长者无礼,而要遵从他们的教导;(10)向正义的人学习;(11)学佛经,学经书,了解它的意义;(12)相信因果,羞于作恶;(13)帮助亲属和朋友,而不打扰他们;(14)力求正心;(15)勿饮酒过量;(16)按时偿还债务;(17)不要用自制的度量衡;(18)不要干涉旁人的事务,除非经人请求;(19)处理重要事务,要负责任,不要听妇人的话;(20)假定拿不准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则在神前发誓。这二十条法规涉及面广,内涵深,把社会生活及精神信仰、道德准则的方方面面全包容进去。佛教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它奉行普度众生的信条。它通过利众利他、苛求自己而为信徒们树起楷模建立了威望。

释迦牟尼经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戒律的阐述。他规定僧人只能过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有关戒律,做到不杀、不盗、不淫、不狂言乱语、不拨弄是非、不恶言骂人、不花言巧语,、不饮酒,过午不吃食,不涂香装饰,不自己歌舞也不观赏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需用品外不能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不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

文化的迁移、异化,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离不开王权的支持,佛教之前的苯教,也是与王朝紧密结合,成为护持国政的国教后才得以兴盛。佛教在王权的支持下占了上风,也积极参与政权。可以说,从藏区有宗教起,就有了政教合一的地域、民族特色。藏传佛教是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冲撞、磨合、整齐的结果。它吸收了大量的本教解释、处理现实世界的方法方式,形成了藏族本土色彩特别浓郁的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从开始就入世入俗参政,这也是藏传佛教的显明特色之一。藏传佛教经历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的历程,格鲁派领袖宗喀巴大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来矫枉过正,藏传佛教跨入了格鲁派时代,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