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建筑文化

佛教建筑文化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的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教建筑在中国延续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有佛寺、塔幢和石窟。从此,原本为中国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白马寺开中国佛教寺庙之先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佛教建筑文化_中国旅游文化

三、佛教建筑文化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公元前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便沿着这条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并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高峰,当时的梁武帝把佛教作为国教,并大兴寺庙。唐代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段史实的写照。唐朝是佛教发展的另一个盛期,不仅中国佛教自身得到发展,而且还传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元代统治者提倡喇嘛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喇嘛教寺院。

今天,人们把盛行于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佛教称为汉传佛教;把由印度与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的密宗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此外,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还有少量的南传小乘佛教,其建筑形式与我们一般见到的传统佛寺大相径庭。

俗谚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是由于佛教的诵经修行需要远离尘嚣、打坐静思,幽静的山林正是理想的环境,所以大多数佛教寺院都处于山岳丛林之中。这些寺庙或择址于山脚,或镶嵌在山腰,或雄踞于山顶,或依山而造,或跨水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还出现了“佛光”、“听法石”等富有宗教意义的景点。山因佛寺而扬名,寺因居山而兴盛。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声誉日隆,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资料链接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见图6.5)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千米,是中国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当地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成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的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千米。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以山、水二美著称。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了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它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至清末,全山已形成三大寺、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茅棚,僧众数千。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见图6.6)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改名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方圆120千米,总面积334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img117

图6.5山西五台山

img118

图6.6安徽九华山

在古代,君权向来高于神权,随着佛教的盛行和佛寺的不断增多,僧尼特权不断扩大,危及朝廷的利益,在北魏太武帝(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和唐武宗(841—846年在位)时期曾先后发生过“灭佛”事件。不过这种较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在历史上只占很短时间,过后佛教仍然得到发展。佛教建筑在中国延续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有佛寺、塔幢和石窟。

1.佛寺

佛寺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是供奉佛像、举行佛教礼仪、僧侣居住的地方。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等人前往西方天竺(今天印度)求法,他们邀请到了两位高僧伽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开始让两位高僧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里,第二年为他们修建了住所,仍称“寺”,由于驮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原本为中国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白马寺开中国佛教寺庙之先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当时佛教迅速传播而缺少专门的佛寺,许多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奉献出来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通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由于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轻物质重精神,所谓“四大皆空”,因此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很快就和佛教寺院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寺最初仍按照印度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或采取“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随着佛寺的中国化建设,佛塔逐渐退居后面或一侧,殿堂成为全寺的中心。现存中国最早的两座木构建筑都是佛殿,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它们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面平缓,装饰简洁,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定型后的中国佛寺继承了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采用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布置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两边布置供香客、僧人居住的生活用房。以河北正定隆兴寺为例,它是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一组宋代佛寺建筑群。正定寺的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在东西碑亭之后就是高大的佛香阁(又称大悲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都在佛香阁东面。由于建筑体量大小、形态以及院落空间都富于变化,轴线虽长却丝毫不觉呆板。

2.塔幢

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物。古印度的塔最早是供养释迦牟尼“舍利”(佛身焚化后形成的颗粒)的“窣堵波”(梵文Stupa),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膜拜。

塔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印度的“窣堵波”很快就与中国的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楼阁式佛塔:楼阁在下,代表佛的“堵坡”高高在上,被供奉在塔的顶部,称做“塔刹”;而舍利及后来的佛经、佛像等宝物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塔下的地宫中。在楼阁式塔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密檐式塔、花塔、过街塔、塔门等形式。即便是直接来源于印度,受汉族楼阁影响较少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以及云南傣族地区的缅式塔,其造型和细部装饰上也加上了不少中国式样。

最早的塔以木结构为主,由于木结构不易长久保存,到南北朝时期发展出砖石塔,唐宋以后又有了铜铁塔,宋代以后更出现了琉璃塔,还有瓷器做的塔等。中国现存的数以千计的古塔大都是砖石塔。现在留存下来最古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近千年来遭受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资料链接

中国最古老的木塔

中国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见图6.7),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塔高67.31米,平面为八边形,底层每边长5.58米,外观为5层,内部还有4个暗层,共9层。木塔中间为大厅,四周为回廊。柱子按内外两环布置,由于暗层柱间采用近似桁架的做法,外立面有4个面的柱间,当年也曾设有斜撑,形成双套筒式结构。4个暗层形成4个刚性较大的环,犹如现代建筑中的圈梁。这样大大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屹立不倒。木塔造型匀称而稳重,各层平面逐层向内收缩,层高逐级减少,随之将各层斗拱做法和屋檐的长度进行调整,不但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产生高耸向上的艺术效果,而且通过那一层层的屋檐和平座,有节奏而又有变化的出现,产生了优美的韵律感,是结构与艺术造型有机结合的典范。

img119

图6.7 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

佛塔由独立孤塔逐渐发展出双塔对峙、三塔鼎立,还有五塔、八塔,甚至上百座塔的塔群。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有唐朝至清朝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形式多样,雕刻丰富,是研究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佛塔在中国不再单纯作为佛的象征,而逐渐具有了其他用途,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首先,中国古代的高层楼阁本来就有登楼眺览的用途,与塔结合之后,这一作用延续了下来。唐宋以后,登塔游览更为盛行。如西安的大雁塔(慈恩寺塔),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塔赋诗,凡进士及第的人也要到大雁塔上去游赏、题诗,一时形成风气。

3.石窟

中国的石窟源自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到魏晋至唐这一阶段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的石窟大体上是沿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分布的,这也是汉代通西域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再流传到中原及南方地区,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走向非常类似。

这些石窟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石窟中的大量壁画和彩塑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四川大足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也最完好。

甘肃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两路的汇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樽见到这里的山上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于是就在山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龛。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着,如今崖面几乎布满石窟,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

资料链接

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千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万余尊,代表了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千米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顶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见图6.8),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img120

图6.8 甘肃麦积山石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