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卫生日(月日)

世界卫生日(月日)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次年,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每年7月份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已放暑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便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确定世界卫生日的宗旨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日(月日)_现代节日解读

世界卫生日

1946年7月2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60多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该宪章于1948年4月7日生效。为了纪念宪章通过日,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作为“世界卫生日”,提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次年,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每年7月份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已放暑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便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

确定世界卫生日的宗旨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世界卫生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鉴于目前世界的卫生状况,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的环境卫生与人民健康状况比较恶劣,有待改进,确定和开展卫生日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卫生一词英语为hygiene,系从古希腊健康女神的名字hygeia而来,有维护生命健康的意思。现在常用health(健康)一词来代替hygiene,所以说,卫生便是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劳动等活动条件,采取预防疾病的各种措施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宁。”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关键。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是指环境卫生的完好状态。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与改造者。环境卫生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更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环境是指人体外周围的境况,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是指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劳动、工作、学习和人际环境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密集的城市,房屋毗连的人居,工业的噪声,工业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造成了环境卫生的污染,影响了人类健康的生存条件。

1.噪声污染

树林中的虫鸣鸟语,小河里的潺潺流水声使人清静,可调节我们的心情。优雅的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旋律优美、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飘荡幽婉的神曲、悦耳动听的民歌会使人驱散沉闷,心旷神怡,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把这些声音统称为乐音。

我们现在提出的噪声就是各种无规律的声音及其杂乱组合,也就是吵闹之声,主要是指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的噪声。它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噪声使人烦躁、讨厌、不安,甚至造成神经衰弱。但常常也有这种情况,对某些人认为是乐音,但另一种人认为是噪声,反之有人认为是噪声,而有的人认为是乐音。所谓噪声污染,是指超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能承受的程度,即人们不能容忍的程度。噪声的强度现在以噪声的基本物理单位声级,即分贝(aB)来表示。现今人们将工作与休息、环境噪声的卫生标准定在30~40分贝。超过此限度就会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影响。一般说来,噪声强度愈大,持续时间愈长,对人的不良心理影响就会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经常注意家居和工作环境中排除噪声对心理卫生的措施,积极改造环境,减少噪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2.大气污染

成年人每天大约呼吸1万升空气,重量相当于13.6公斤左右。人类没有空气只要五分钟就不能生存。人类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排出的污染物质扩散到室外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受到恶劣影响。

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煤、石油)的燃烧中排放出含有机碳素的物质,如二氧化碳(CO2)和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化物(SO2)等气相污染物和煤烟、炭黑、燃烧不完全的灰分、粒状浮游物质的混合体。

如果人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污染物以叠加效应产生强烈影响,并首先刺激喉头黏膜,其次反复作用于支气管黏膜,结果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另外,因黏膜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黏液分泌增加、黏膜肿胀或者破损,且与支气管收缩相联系,引起呼吸道收缩。这样,造成呼吸空气对气流阻力增加。呼吸道收缩造成肺内气体分布不均匀,这时,对支气管呈异物刺激,也就是出现对呼吸器官起防御机能的纤毛运动削弱的不正常现象,引起肺组织的水肿,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

3.水及水体污染

水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山清水秀”是对环境卫生的赞美,也是对水的评价。有人估计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3.6亿立方公里。但能供人类生活、生产的淡水约只占总水量的2%。在现代社会里,每人每年至少消耗工业用水228立方米,农业用水505立方米,生活用水117立方米,合计850立方米。现在供人类所用的淡水已不足,加上工业废水、生活排污水等,使许多淡水资源失去利用价值,水荒问题愈来愈严重。因此,防止水体污染、废水处理回用已成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水体污染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所谓自然染污是指自然界地壳结构运动发生的变化造成某一地区的化学元素大量存在,或动植物在腐烂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降雨时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水体等,都会影响当地的水质。但这些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水体污染来说,还不是主要的方面。

水污染主要方面是人为方面。人为的主要污染源有三种:工业废水、农田灌溉废水和人的生活废水。

主要污染物有物理污染物,如热电站、核电站、冶金化工等工厂排水;放射性物质,如核燃料生产、使用核素的医疗单位和科学研究单位的排水;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砷、汞、铅、镉);其他无机物(氰化物、氮和磷、酸碱盐等)、有机物(如酚类及苯类化合物、油类等)。

由于水对人类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它受到各种毒性物质的污染威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水质评价标准——水质指数。人们为控制水质指数的提高,在控制企业排污、污水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旨在提高我们的环境卫生。

全国爱国卫生月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

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丹东、抚顺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当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月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反细菌战的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杀灭其他病媒昆虫的工作。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从除“四害”做起,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消灭各种疾病和它们的根源,增进人民的健康。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

十年动乱期间,爱国卫生运动遭遇了挫折。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78年4月决定,重新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发出了《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通知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场深刻革命。同年8月,中央爱卫会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交流会。会议提出,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是:城市是重点整治环境卫生,农村管好水、粪,标本兼治。

1979年6月11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迅速将各级爱卫会办公室建立健全起来,配备专职干部。一系列的措施,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蓬勃发展。

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而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经常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具体内容是整顿环境,消灭卫生死角,发动群众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行为,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