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社会环境

区域社会环境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区域社会环境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营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有利于拓宽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途径,实现区域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尽管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业基金问题,但是还有许多关键性政策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二、区域社会环境

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营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区域的创业环境、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和流动环境都在客观上对人力资本子运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营效率,还要注重区域人力资本的环境建设,为人力资本运营打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空间。

(一)区域创业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这表明创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有利于拓宽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途径,实现区域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创业环境是创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为人们的创业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影响创业活动的进程,决定着创业活动的成败。创业环境是一个负责的社会系统,不是仅靠几项政策或优惠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系统的支撑。影响区域创业环境优劣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商务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创业教育以及区域创业文化等。

东北三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革开放后虽然非公有制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对国有经济依赖过大,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很多限制,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区域劳动力就业渠道少,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非常狭窄,过度依赖国有企业。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急需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消化,因此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在企业转型期,对于运营区域人力资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优化区域创业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区域条件的保障。

1.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是影响区域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区域创业初期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政府的财政支持,另一个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近年来,东北三省在创业的资金扶持上进行多项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辽宁省从1999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财政列支2亿元,建立全省创业投资资金,2000年2月,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辽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创业投资公司的运作。吉林省政府在2004年开始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加大了贷款担保金的投入,还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尽管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业基金问题,但是还有许多关键性政策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突出的问题就是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少,贷款难以申请,且存在着金融部门贷款却难以落实的问题;另外就是政府的金融支持缺乏对社会资金的有效引导,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为创业服务。

2.政府创业政策

政府的政策对区域创业环境的构建和对创业活动的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政府的创业政策主要是指激励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诸如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近年来,东北三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和优化创业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42条,在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全省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10条,支持创业型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另外,吉林省地税局与国税局联合下发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税收扶持政策的通知》,对创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重点加大了对非公经济创业者提供支持、营造非公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鼓励东北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政府的创业政策上仍然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就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创业者要享受到优惠政策手续还过于繁杂;其次是创业政策缺乏细分和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没有考虑到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以及高科技创业的区别,由于东北地区下岗失业问题突出,所以创业政策对二次创业的优惠鼓励规定比较详细,但是对于一次创业以及高科技创业的规定还有待于细分,对于资金、税收、市场准入以及风险承担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这必将影响到东北地区创业活动的开展,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做大做强,对高科技创业支持的缺乏,直接会影响到高层次人力资本的运营。

3.商务环境和市场开放度

商业环境可以视为创业活动的温床,包括创业企业获得资源的多寡;创业企业能获得的服务内容,包括金融服务(银行服务)和非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直接影响到创业过程的效率。市场的开放程度,一方面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的准入壁垒和竞争环境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市场的变化情况。东北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缺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务环境,同时市场开放度也较低,特别是缺少不同的所有制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存在着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市场歧视和排挤,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

4.创业教育

教育培训是创业者发现、抓住商业机会和有效经营的基础,是创业活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创业教育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它具终身教育的特征。东北地区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但是从目前创业的情况看,多属生存型创业,创业者多为中低文化水平的人群,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比例还较少,这说明学校教育中,关于创业的教育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的需求。大学毕业生缺乏创业的激情,创业意识差、大都继续走“受薪者”角色的老路,这些既有悖于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群体人力资本的运营。

5.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是社会文化对个人创业的态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创业文化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与经济发达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速度慢,相对滞后,其中东北地区缺少创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普遍缺乏创新文化意识,市场经济主体不活跃,小农意识、计划经济观念和官本位意识等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市场经济的手脚;人们的创业观、财富观、价值观等方面没有适时转变,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的机关文化严重地侵蚀社会的肌体,恶化经济发展环境,也抑制了创业文化的发育和建设;受计划经济影响深重,习惯于服从,而缺少独立意识等。

(二)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环境

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有益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速度和规模。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是人力资本投资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分析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要从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环境和供给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需求环境方面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长期内在需求: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全面提升劳动力科技素质的要求。目前东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方式都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第一、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都对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加大对城乡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扩大区域需求市场对提高劳动者增收能力的要求。区域需求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区域生产规模和能力,而区域需求市场的扩大是以区域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劳动力收入增加缓慢,加之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使区域的消费能力难以支撑工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收入进而提升消费能力扩大区域需求市场。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最终要靠提高劳动者的增收能力完成,这就需要对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的竞争力。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是否拥有特殊的人力资本将成为一个人能否得到某一岗位的通行证。

3.加强对区域劳动力文化道德修养教育的要求。在对劳动力进行以提高技能为目的的投资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道德修养对人力资本质量以及人力资本运营能力的影响。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一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需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东北地区的劳动者进行教育,使之摈弃不良习气,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文明风范。

其次,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需求环境方面看,无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即将进入劳动市场的大学生,都存在对教育的客观需求。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领域看,比重较高的是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技术要求较低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工作环境差,工作量繁重,竞争激烈,收入水平低。即使在同一行业就业,知识和技能的经济价值也能直观的通过工人的工资体现出来。民工之间收入差异使许多人产生了对知识和技术的潜在需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由于自身拥有的技术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加之自身自然条件差,所以要想实现再就业,就必须对自身的技术进行改造,所以有着迫切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大学生群体虽然整体人力资本含量高,但是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层次结构的需要,也需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三,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环境上看,东北地区不断加大对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相应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些有区域特色专业培训。另外从投资的资金供给上看,加大了公共财政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倾斜支持力度,同时基础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使公共财政更多地惠及社会弱势群体,这一发展思路的变化,解决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供给机制。

(三)区域人力资本流动环境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增值,运动性是资本的共性特征。人力资本也不例外,在运动中实现增值也是其基本属性。人力资本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载体的流动,这种流动表现为区域内的流动和区域间的流动,但是无论哪种流动,都会受到其流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力资本流动环境主要是指制约和影响人力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流动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

人力资本流动的市场环境主要由各种人力资本流动的中介组织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人才(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人力资本供求双方相互选择、自动配置人力资本的体系,表现为一系列人力资本供求双方交易契约的总和。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主要体现在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程度、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细分程度。

根据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性的人才(劳动力)市场通常可以理解为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运行,不受其他非经济因素影响,即在可变工资这个价格杠杆的引导下,通过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竞争实现人力资本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本供求双方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均衡工资水平处,整个市场的总效率是最大的。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受到非经济因素的介入和干扰,使劳动力市场不能完全按照经济规律运行,从而很难做到总效率最大。这些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诸如政府的行政干预、垄断以及工资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弹性小等。目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市场的竞争性还较弱,还以非完全竞争性市场为主。首先是政府干预制约了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市场的发育。目前东北地区已有的人才(劳动力)中介市场,均以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市场为主,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虽然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人才(劳动力)市场较为正规,且信誉度较高,但是这种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不利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自我形成和完善,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在于亲自兴办多少人才(劳动力)市场,而在于为人才(劳动力)市场自身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管;其次,东北地区人才劳动力市场从整个区域角度看还是一种分割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整个东北地区区域内人才、劳动力流动的统一市场,从而造成区域内人才、劳动力不能够自由流动,区域间人力资本运营时又互相竞争,各自为政,从而削弱了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竞争优势;再次,工资还不能成为调控劳动力供求双方的有力杠杆,即工资对人力资本供求的弹性比较小,从而很难做到以可变工资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人力资本的流动配置,因而也就难以形成完全竞争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工资对人力资本流动的弹性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间的差别特别明显,工资在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本流动中引导作用要大于国有企业,在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单位的各部门之间工资对人力资本的流动引导作用较差。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资不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反映,而且由于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又存在着许多工资外的福利收入以及一些非货币收入,所以即使在工资收入相当的条件下,甚至于国有企业事业工资收入低于非国有单位的情况下,国有企事业单位依然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流向,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就失去了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众多,民营企业发展相对较弱,工资调控人力资本供求的杠杆作用还较弱,同时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不同,缺乏有效竞争的公平环境,因而东北地区形成完全竞争的人力资本市场,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市场动力。

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程度,主要是指区域内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数量、覆盖面和人力资本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流动的数量及规模。可以借助区域内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数量、职业介绍的成功率来衡量其发展的规模程度。东北三省中,辽宁省人才(劳动力)市场相对对于吉林、黑龙江两省发展相对较好,所以在这里选择东北地区发展较好的辽宁省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进行比较,对东北区域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程度进行简要分析。

从表5-4中所列举的近三年辽宁和江苏的数据可以看到,从职业中介机构的数量、登记的求职人数以及介绍成功率几项数据看,江苏省都远高于辽宁省,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显然要低于江苏省,且辽宁省中介机构的数量近三年没有增加,说明东北地区区域市场狭小且发展缓慢,这种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程度与辽宁省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位不相适应,难以满足人才劳动力的流动的需要。

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流动制度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内存在着抑制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这种制度和体制性的障碍一方面表现为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为制度的滥用。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流动的抑制作用。目前东北经济区域内三个重要的构成主体辽、吉、黑三省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人力资本的运营上还存在着各种合作的制度性障碍。首先是没有形成区域内统一促进的人力资本流动的市场机制,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人才市场依然以行政上的地域单元为界处于分割状态,在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上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制度保障,其突出的问题:一是缺少完善的区域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从而无法为人力资本区域内市场化运营所需要的公平市场环境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没有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才的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为人才流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制度的滥用主要发生在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了留住一些高层次人才,不愿意寻找寻找激励之道,用激励制度增加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的办法留住人才,而是简单粗暴地选择用制度约束,给人力资本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人为提高人力资本流动的风险,使人力资本的流动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以降低人力资本的流动性

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区域内流动不畅,使人力资本载体的目光转向区域外,一旦向区域外流动的成本低于区域内流动的成本,甚至持平的条件下,收益高于区域内现有岗位的收益,人力资本就会大规模向区域外流动。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向区域外流动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层次人才的个体性市场化行为。首先,由于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本含量高,使用过程中会创造更啊的利润,因而市场需求大,但是由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力资本投资大,所以供给相对较少,这必然使高层次人才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在人才市场中价格杠杆必然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向收益更高的区域,这也是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主要表现之一。当然这种收益不仅是货币收益,还有事业发展空间等。东北地区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由于缺乏科学的还没有把人力资本的含量引入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加之现有的人才评价方式、手段落后,“学历+职称”的人才标准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存在着重资历、重学历,轻能力、轻业绩等问题,人才评价方式行政化倾向较明显,主观随意性强,使人才难以得到认可,自然难以获得与本身人力资本相称的报酬,至于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在企业中,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上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所以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运营人力资本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较弱,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高收益的吸引下,人才必然流向这些地区,人才作为经济的参与者,也是经济人,自身的人力资本也具有资本逐利的共性。其次,东北地区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另外政府与中介机构间存在着政事、政企不分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人才大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同时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各层次人才配置的需要。人才在本区域中找不到合适的用武空间,人才无事业可做,也是促使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没有相应的高收益,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难以实现;缺乏有效的人才配置手段,致使高层次人才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难以与物质资本相结合,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必然形成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对人才的约束力减弱后人才的大规模外流现象。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高层次人才,除了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外,致使其外流外,人力资本引导作用二是低层次人力资本的集团性政府化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