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

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日所论“天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亦于自动方面着想。儿童得天然环境社会环境陶冶之力居多。虽然,中国教育所以不能达实验之目的者,厥有二故:一重视文字;二行教育统一制度。人或疑为批评,其实恐中国文字,长此不改,永不能达普及教育之目的耳。教育统一制度,可行于日本,不可行于中国。中国当以各个地方的环境,为教育之资料,庶能使学生本其所学以致用。

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78

 

 

日来讲演,标题虽异,而其归宿之点,不外“自动”二字。本日所论“天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亦于自动方面着想。儿童得天然环境社会环境陶冶之力居多。盖儿童时代,所与接触者,均为切近之人与物;而此切近之人与物,即其将来成长发育之营养料。故学校教育,宜于其所需要之营养料,力为输入,使能自然受用;不宜以淹博虚远之学问临之,临之则一方减少儿童之兴味,一方阻遏儿童之自动,其害较不学为尤甚。盖与儿童环境不适应故也。

今日讲演,所以必烦一人译述者,以鄙人不谙华语故。鄙人所以不谙华语者,以鄙人与中国环境相离太远故。相离太远之环境,不能与人生相适应,如此则教育者当可恍然悟矣。若不从推广学生经验上用工,从以书籍之所记载,教师之所闻见,强为注入,不啻以符号授人。以符号授人,虽使学生尽能记忆,已属下乘,况有并符号而不能记忆者乎?美国有大河密西西比,河畔有塾师,一日为余述一趣事,谓塾徒二人,因平日所读地理,见解不同,一谓我所读之密西西比河与所见者同,一谓我所读之密西西比河与所见者不同,相争不下,持以质塾师,塾师无以应。余闻而益有感焉。盖二人中必有一人刻意舆图而轻实验,致使读中所述之密西西比河,与平日钓游之密西西比河成为两样。普通任地理讲授者,以为悬列儿童所不经见之舆图,指东画西,即可以完吾责;不知其及门桃李,作密西西比河畔塾徒之误解者,盖恒河沙也。不独课地理者为然,即课历史、动植物、理化亦然。苟徒以年代久远之事实,与佶屈难辨之名词,强纳儿童脑中,结果教者自教,学者自学,毫无所益。鄙人参观中国内地,虽为时未久,知学生之没头于背诵经学,而不知其作何解者,实所在多有。诸君必以为经学陈腐艰深,若易以新学,必不至是。实不知科学虽新,若教法不新,无论授以何料,均难免上述之弊病。

虽然,中国教育所以不能达实验之目的者,厥有二故:一重视文字;二行教育统一制度。学校使学生注意文字,此不独中国为然,即欧西各国,亦曾经此阶级。唯以重视文字之故,往往使学生无余时以研究实验的科目。诸君研究教育史,则知教育者每经若干年,必有一大教育家出而改革。其所改革之理由,大抵主旧教育不切实用。中国今日之教育,其应改革耶?其不应改革耶?鄙人初至中国,实验甚浅,窃以为中国文字,实有改革之必要。盖他国文字尚音,中国文字尚义;尚音可以骤学而能,尚义则非专修不得。故中国国民学校,费四年工夫,尚不能使学生阅报,甚可惜也!鄙人对中国文字问题,今日尚无实在把握,但无论如何,总以浅显为宜。中国人日言普及教育,普及与否,并非以学校数之多少为断,实以教材能否适合儿童头脑为断。

中国人对于文字,非常尊重,以为中国文字居世界第一,人尽知之。但欲实行共和国教育,非极力改革之不可。中国学校所以有预备科者,半为文字不通之学生而设,实则此种学生,智力未必全逊于文字优长之学生,强使预备,不啻阻人前进,大背教育原理。鄙人,外国人也。对于此点,曾再四言之。人或疑为批评,其实恐中国文字,长此不改,永不能达普及教育之目的耳。中国某教育家,曾以中国国文与中外教育者(外国教育者指在中国设立学校者而言)共谋改良,商之鄙人。鄙人以为此举甚当。然迄今竟未实行,惜哉!

再者,中国行教育统一制度,亦有未合。此种制度,似仿日本。日本与中国,土地气候物产绝不相类。教育统一制度,可行于日本,不可行于中国。中国当以各个地方的环境,为教育之资料,庶能使学生本其所学以致用。诸君对于地方自治,则极力倡之,对于地方的教育,则绝口不谈,殆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欤!今举例说明以地方的环境为教育之资料之益处。

(1)课地理。课地理宜就本地方着手,日本教师多引导学生游览名山大川,以及要隘名胜,此举不独振起儿童爱国心,且足以增其实验。以中国之大,试问何处为险要,何处为富源,中国人能尽悉之乎?窃恐有人越俎代庖,详志以去,尚不之觉也!

(2)课历史。课历史宜以切近之人物事实,输入儿童脑中,使之身体力行。中国各地,有各地特长之历史,尽可纳为教材,以引起儿童兴味,较之开口汉祖、闭口唐宗,不亦更进一筹乎?诸君不必以此种教法范围较小为虑,儿童智识能以小及大,以近及远,本地史能领悟,则全国史、世界史,亦自能领悟矣。

(3)课博物理化。课博物理化,宜以本地生活上所必需为主,不必以多数标本紊乱儿童之头脑。鄙人至中国,见各地儿童好养蚕,教师每呵责之,恐其妨正课也。此诚不解儿童好养蚕,正其自动力发现之处,教师宜乘其所好,课以实验的教育,且于此时期内,合多数教员,为共同研究,其效较寻常倍蓰。如研究蚕体构造,则可以知生理学;研究饲蚕之桑叶,则可知植物学;研究蚕丝作用,则可以知纺织学;研究蚕丝销售何地,及世界何国产丝最多,则可以知世界地理;研究蚕丝织造之物,应如何能博人欢迎,则可以知美术;研究制丝机械之沿革,则可以知世界文化之进步。苟能就天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分注意,则无地无时而非教材,何必倚赖外国,没有自家本色耶?故称为完全无憾之教育者,须具备下之四条件:一须有自信力;二须有大胆量;三于各地方之天然环境、社会环境确有把握;四须能本其所知教人。诸君闻此,必谓言之非艰,行之维艰。然天下事非维艰不能见真本色,愿诸君勉之。

 

 

78 1921年4月21日杜威在福州青年会上的讲演,王淦和口译,原载《杜威罗素演讲录合刊》,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