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金融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黄冈市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物流经济地理条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地理条件优越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接豫皖赣三省,地处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的“大十字”经济格局中心,是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纽带和桥梁。黄冈长江经济带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前沿,是武汉城市圈关键地带;背靠大别山腹地,北承大中原,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是鄂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带。
(二)长江岸线顺直,水深条件较好
黄冈市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拥有216千米长江岸线,占湖北长江流域的20.34%;其中深水岸线长达83.25千米,占本区长江岸线的39%,水域条件良好,水势稳定,陆域空间开阔,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现有港口6个,码头224个,泊位334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61.7千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年港口吞吐量近3175.1万吨。
(三)区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到2015年底,全市GDP实现1589.24亿元,经估算,全市物流总额达到3845.15亿元,全市2015年社会物流费用总额为291.64亿元,约占GDP比重为18%,约占全省社会物流费用总额的5.2%。
(四)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2015年,物流产业从事物流活动的各类企业已达600多家。其中,省级重点物流企业有13家。2015年全市有以物流名称登记注册企业154家,有物流快递企业104家,有水路运输(服务)企业58家。快递从业人员579人,业务量年进口件729万件,出口件244.5万件,营业收入4000万元。邮政普遍服务局所数量达到147个,平均服务半径6.15km,平均服务人口为5.09万人;已建村邮站539个、三农服务站826个、便民服务站790个,实现“村村通邮”和快递服务覆盖全部乡镇,奠定了农村物流服务的良好基础。
(五)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不断完善
市域内已形成以黄州为中心的公、铁、水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以麻城为中心的公、铁交通运输枢纽,在湖北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京九铁路、武麻联络线、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合段,构成“南上北下、东出西进”大通道。随着黄团浠交通一体化示范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网、大别山连片开发旅游交通圈交通网络完善,物流通道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小、散、弱”特征明显
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运输多以散户经营为主,零担快递以户经营的较多,企业仍沿用传统管理手段,效率不高,市场竞争不强。黄冈缺少本土物流行业的领军骨干企业,缺乏市场引领示范效应,没有形成自主的物流品牌。
(二)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束缚,多数企业自行负责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社会物流需求未充分释放,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三)交通运输先进组织方式程度不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低
多数物流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功能单一,辐射半径小,缺乏品牌效应。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没有有效地展开;信息不畅,空载运输和非规模化运营现象严重;通行费用和超限超载罚款导致运输成本高。
(四)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存在管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不完善的问题,导致物流资源分散浪费,难以统筹协调,服务水平不高。
(五)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实质上也是物流人才素质的竞争。目前,黄冈市对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企业物流水平整体落后的重要原因。
(六)物流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目前由于物流业立法工作的滞后以及行业协会职能不强,难以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物流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以及诚信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物流市场暂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
三、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以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为中心,重点发展临港产业物流、农产品与冷链物流、综合商贸和电子商务物流,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黄冈市服务业主导型产业,为远期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黄冈市服务业支柱性产业奠定基础。
到2020年,黄冈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5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7%左右;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2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和若干市级物流示范区,培育3家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5家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物流园区(物流市场);培育1家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3家业务收入超过5千万元的物流企业和7家业务收入超过3千万元的物流企业;新增10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其中5A级物流企业2家;引进5家左右世界100强或国内50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黄冈市建立区域分拨中心。
全面提升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基础能力,奠定黄冈市成为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的坚实基础。整合各行业资源,促进融合发展,建设若干省市级公共性综合型物流园区、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带动县级专业物流市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形成“以市级综合物流园区为龙头,以县市级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为中心,以乡镇综合物流(邮政、快递)服务站为节点,以村级综合服务点为终端”的四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以黄团浠交通一体化示范区为核心,以麻城、黄梅县为两翼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布局若干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中心。
全面提升黄冈市现代物流市场主体能力,建立与黄冈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以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为切入点,抓大带小,壮大物流产业集群;建立黄冈市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分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物流产业资金扶持引导作用,提升黄冈市物流市场主体服务能力。
(二)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黄冈市城市主导发展方向和空间形态,形成围绕“两带一核两区”的物流业空间布局结构。
“两带”即围绕沿江黄团浠一体化发展区域和临江四城(黄梅小池、武穴田镇、蕲春蕲州、浠水散花)临港产业带,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大别山经济带,兼顾主干公路和铁路通道,配套综合服务型物流园、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商贸服务型物流园、货运枢纽型物流园,由此形成的沿江临港物流产业带和大别山物流产业带。
“一核”即以黄团浠为核心对接武汉、鄂州、黄石,重点发展沿江港口物流、综合商贸物流、农产品与冷链物流、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
“两翼”即重点打造以麻城和黄梅县为核心的两个物流产业聚集区。
(三)空间布局内容
依托综合型物流园、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县域公共性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物流(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站,形成对外物流辐射和对内高效配送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搭建黄冈市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物流业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物流业发展中重大事项研究和决策机制;建立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和政府各部门协作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措施和资源协调,融合各部门各行业物流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物流园区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统筹推进物流园区发展。
落实各县市区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主体责任,按照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限,动态监控和跟踪评估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
建立规划实施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县市区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以制度形式确立组织领导、目标落实、跟踪评估、动态调整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权威性。
(二)加大物流业发展政策扶持
开展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出台黄冈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服务业支柱性产业的意见。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编制黄冈国际物流产业园发展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用地政策。确保进入国家和湖北省相关规划的物流园区、快递物流产业园的用地需求。对于符合黄冈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物流园区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优先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和明确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根据物流业特点适当放宽入驻物流企业投资强度要求。
治理和规范涉物流业行政事业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对设有上下限的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费,严格执行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政策。
推荐本土龙头物流企业进入“湖北省大企业直通车服务”计划。按照鄂政发〔2008〕71号文件精神,成立专班,积极遴选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育,争取1~2家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进入湖北省重点培育企业之列。
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黄冈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积极完善配套措施,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物流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城乡配送、专业化仓储和冷链服务、多式联运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等进入黄冈市物流市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和协调财政税务进行政策性扶持,促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与黄冈市物流企业开展合作,采取“一企一策”进行针对性扶持。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面向制造企业、小微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建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三)加强物流业发展资金支持
优先申报规划内物流园区、重点项目为国家和省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
由领导小组在每年年初召集相关部门协调国家和各级专项资金(基金)的申报;充分应用国家和有关部委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按照对口原则,每年积极争取财政部国家储备库、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等专项建设资金,交通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专项基金,农业部的农村物流业和冷链物流业扶持专项基金,工信部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商务部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冷链物流专项资金的支持。
整合和设立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大力扶持物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建设,增强财政性资金对物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参加资质认证。鼓励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参加国家和湖北省的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评选。
拓宽物流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创新融资方式,将物流企业纳入中小服务企业信贷审批、贷款风险定价和补偿机制,通过贴息、补助或奖励等方式,对贷款企业给予风险补偿。
支持物流(邮政、快递)企业推广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纯电动邮件、快件收投专用车,并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对物流(邮政、快递)企业为工业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的专用业务平台、跨行业对接信息系统,以及推广应用快件自动分拣、物联网等新设备、新技术等给予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
(四)加强物流业基础工作
加强物流业统计和物流行业形势分析预测,建立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开展社会物流统计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黄冈市物流业的规模、结构、运行情况和发展水平,为加强行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高端人才引进,实施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的举措,建立物流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落实国家职业培训优惠政策,依托职校、技校、培训中心,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物流技能培训;通过政府采购模式,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公共性专业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培养物流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撰稿人:王喜元、夏宇敏 黄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