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襄阳市物流发展报告

年襄阳市物流发展报告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襄阳市现代物流业科学快速发展,为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物流业正在向襄阳社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迈进。据测算,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11730亿元,年均增幅22.3%,物流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幅38.56%。社会物流总费用53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每年回落近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全市2A级以上物流企业44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8家。

2015年,襄阳市现代物流业科学快速发展,为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物流业正在向襄阳社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迈进。其发展情况如下:

一、襄阳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的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目前,我市已拥有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光彩国际物流园)、东风合运物流园、义城物流园、四季农贸城等各类物流园11个、港口货物堆场10个、货运站场(公路和铁路货场)11个以及各类城乡商贸流通网点400多个,服务范围遍布全国各地。据测算,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11730亿元,年均增幅22.3%,物流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幅38.56%。社会物流总费用53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每年回落近0.5个百分点。

(二)物流“洼地效应”基本形成

根据对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合运物流、风神物流公司和襄管物流的市场调查分析,我市公路货物平均运距为138千米,货物运输价格与周边南阳、十堰、随州、宜昌等城市同线路、同里程运价相比,每吨便宜近80~120元,配货时间短1~2天,已经初步形成吸纳周边城市物流资源的“洼地效应”。

(三)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截至2015年底,全市2A级以上物流企业44家(其中:5A级1家、4A级25家、3A级13家、2A级5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8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专业分工、层次分明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和物流服务群体。

(四)物流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

建立了“物流信息联盟”,鼓励物流企业在湖北交通物流网注册,引导物流企业使用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软件和仓储管理软件。认真落实物流信息收集、审核、发布制度,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襄阳物流信息中心已经完工,2013年6月投入试运行,2015年可实现与襄阳交通物流网、湖北交通物流网和省内部分物流园区的对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搭建物流信息网上交易和服务平台,形成集政务办公、行业管理、物流运作、交易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信息网上交易、物流事务网上办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加物流税收。

(五)试点示范工作取得突破

经过审核、推荐,先后有2个物流园区(国邦物流、东风合运)和2家物流企业(东风工贸、东风风神)被省物流发展局表彰为物流示范园区(企业)。汽车产业物流园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交通枢纽项目;信息中心、襄阳乾通、宜城天兴、老河口大通、枣阳百盟、南漳吉美家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东风合运甩挂运输项目被确定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试点项目”和“全省交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襄阳物流信息中心、襄阳乾通物流中心、广友物流配送中心已经被商务部门确定为配送试点项目。

(六)农村物流发展初见成效

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多方协作、统一规范的方式推进农村物流服务站建设。目前,按照“五个一”(一间固定办公场所、一间物资仓储场所、一套物流办公设备、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管理模式,南漳东巩、保康黄堡、谷城五山、枣阳吴店、宜城流水、樊城太平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南漳东巩综合物流服务站被省局确定为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示范站;宜城市物流局与邮政局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农村综合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发展、服务、惠民几相宜,交通运输部杨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高度肯定。

二、襄阳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市场环境尚待规范和优化

物流市场环境需要规范。全市物流企业仍以大量运输业主、货代企业为主,物流服务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服务差异化程度低,低价策略仍是此类中小企业竞争的手段,竞争手段不规范使物流市场的运行受到一定损害。物流市场主体运营需要引导和优化整合。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仅占全部物流相关企业的6.1%,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主体规模小,分布散,主要提供货运信息或运输服务等低附加值服务,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高附加值等业务领域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差;缺少信息化系统支撑。

(二)物流通道建设尚需完善

1.襄阳西部地区通道公路密度较弱。市域内高等级公路比重偏小,高速公路主架构特别是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通道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间、城际间连接线工程仍需加快推进。

2.汉江航运建设尚需时日,水运优势难以在近期内体现。汉江航运虽具三级航道标准,但由于局部存在通航瓶颈,目前航道通航效率和能力不高,汉江航道改造工程有待时日,导致水运发展滞后,优势难以体现。

3.铁路货运能力不足和交通条件限制铁路功能发挥。市区主要货场分布在中心城区,限制了铁路货运扩张;辖内三条铁路运力不能满足对煤炭等大宗物资的运输需求。

4.物流节点多式联运条件不足。全市现有的物流节点多为公路运输,除部分粮食储备库和余家湖煤炭储备基地外,具备多式联运的物流节点较少。部分具备多式联运条件的物流节点未实现通道无缝链接,公铁短途中转增加物流成本。

(三)物流基础设施需要规范和整合

1.市区中心城区商贸市场影响城市交通需要外迁。目前大部分商贸物流市场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尤其是襄阳火车站附近分布了大量的以批零业务为主的服装、轻纺和小商品市场,物流运输车辆乱停,影响市内交通。部分市场建设较早,建设档次不高,未配备仓储、停车以及专门的物流服务场地,市场内部运营环境较乱,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

2.襄阳站和襄阳南站铁路货场受交通影响业务持续萎缩。两大铁路货场地处市区,作为鄂西北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货场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受交通、环保的影响以及城区的交通管制,货场业务量逐渐萎缩,部分铁路专用线严重堵塞城市交通。

3.铁路货运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市区工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一南一北”格局:即北有航空航天工业园、伙牌工业园、高新开发区、汽车工业园、深圳工业园、双沟工业园等6大工业园,南有余家湖工业园、南漳武安循环经济产业园。而襄阳北部货运场站(襄阳北站和郜营站)只有70万吨的铁路运输能力,南部王树岗、余家湖货运站的货运量都在60万吨左右。根据《产业襄阳》规划至2020年,“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500亿元,现有铁路运力将难以支撑工业园区运输规模的增长。

4.港口需要整合并实现规模化运作。全市临港岸线长,但是码头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单个港口运力有限,亟须整合资源,发挥汉江资源优势,发展综合大港。

(四)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全市缺乏一个有效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沟通和传递效率低下引起物流作业“迅速响应”效率落后。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如口岸、工商、税务、运管、商务等部门仍未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缺乏统一行业管理平台而引起的统计信息不全、传递效率低、沟通不顺畅已经成为物流行业管理效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全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物流人才十分紧缺。商贸流通领域缺乏管理大中型商场、批发市场、连锁企业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物流教育水平不高,这与快速发展的流通产业要求不相适应,专业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襄阳市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加快襄阳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立足“大物流”、“大交通”,切实做好与国家、省物流战略布局的对接,高起点落实物流产业、物流园区布局,理顺、完善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建立重大物流推进事项会商协调机制,构建以“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环境保障”职能为主的物流行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襄阳现代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对全市物流发展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二)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聚集功能

一是切实落实现代物流中长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落实,既要保障规划落地,又要避免借物流名义圈地;既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避免园区功能重叠。对重要物流聚集区,严格按照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设定的条件招商和落实企业入驻,不能随意改变物流业态,防止形成恶性竞争

(三)落实现有物流政策,优化物流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物流发展政策,加快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襄政发〔2013〕21号)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襄阳政发〔2011〕34号),创新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物流项目建设用地,落实财税金融支持内容,落实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扶持政策以及重点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奖励政策,争取实现年度物流专项资金预算常态化、制度化,让物流政策措施真正惠及物流行业发展,有利于物流企业成长。

(四)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一是加强物流市场主体培育。加大物流示范园区、物流示范企业、重点物流企业的培树力度,着力做强物流市场主体,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引进一批外来企业。认真落实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和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发挥现有物流示范企业、重点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的引领作用,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按照市场规律、经济规律,通过重组、兼并、整合等方式融合发展,增强企业实力,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二是加大A级和重点物流企业的培训力度。A级和重点物流企业正在成为物流行业优质企业的标志,成为市场选择物流供应商的重要取向。我们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A级和重点物流企业覆盖面,对A级物流企业提档升级。

三是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建立联盟。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建立联盟,通过企业联盟,达到优势互补、共创市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等目标,解决自身能力的不足,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推进先进运输方式应用。开展多式联运的探索,推进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陆联运,加大多式联运试点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深入落实国家、部省支持甩挂运输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已纳入交通运输部甩挂运输试点的襄阳东风合运物流有限公司,按要求做好检查督办,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工作开展情况,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五)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创新发展

一是谋划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与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机制。发挥物流信息中心的整合能力,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

二是完善襄阳物流信息中心功能。抓住省物流发展局“将加快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机遇,以襄阳物流信息中心为基础,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平台进园区。根据襄阳物流信息中心的运行情况,发现和查找薄弱环节,及时更新完善,促进襄阳物流信息中心功能更加齐全、更加配套,实现辖区物流企业之间、物流园区之间、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物流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逐步辐射到全省物流园区、周边城市的物流行业,不断提高襄阳物流信息化水平,更好地为襄阳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

三是完善物流信息网推广应用体系。继续推广免费版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软件和仓储管理软件,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在交通物流信息网注册、发布信息。加强物流信息的收集、审核、发布管理,把宣传、推广交通物流信息网作为推进物流工作的重要抓手,实行定期通报、定期考核。

(六)推进行业融合发展,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引导制造企业集中主业,逐步将非核心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鼓励、引导制造企业整合现有车辆、仓库、场站等物流资源,委托专业物流企业运作和管理;或者两者融合发展,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物流企业的集约化、网络化和规模化经营优势,减少物流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七)加强物流行业人才培养,为襄阳物流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联合各级教育机构,重点培养和引进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内部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国际物流等专业型物流管理人才;由物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着力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由湖北物流技术研究所、市物流行业协会参与组织,开展全市物流领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广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师资格认证,积极筹划引进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及培训;加强开展与日、德、欧美等国家的培训交流和出国研修的组织工作;与全国知名物流高等院校合作,筹划建设物流人才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定向培养人才培训机制。制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尽快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建立物流高端专家智库,定期组织开展物流行业发展研讨会,为襄阳市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及参谋。

(八)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研究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在市场规范、行业自律、A级企业培树、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政策建议等方面的作用,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搭建企业与政府沟通桥梁,促进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四、发展展望

力争用5~10年时间,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襄阳市支柱产业之一,中部地区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产业核心服务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国际大通道中部地区的重点枢纽基本显现。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新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中部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技术研发及人才实训基地和物流金融中心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体系,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

(撰稿人:习富理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