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01.6%。新注册企业数明显增加,前三季度,全市新设内资企业2.9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5.7万户;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174家,认定众创空间13家、创客服务中心1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企业研发创新投资意愿增强,根据1009家重点工业企业监测显示,有56.7%的企业后续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打算。
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_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

章源升 戴 娜

摘 要:2015年,我市深入贯彻市委“双驱动、四治理”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港口经济圈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调整转型步伐加快,质量效益得到提升。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将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创新转型试点示范,推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力争在生产能力上提质增效,在发展模式上推陈出新。

关键词:经济运行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15年以来,我市经济仍处于调整周期,主要受基数因素影响,全年经济高开后逐季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新常态的合理区间内。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8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全年GDP有望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238元和21864元,同比增长8.8%和9.4%;实现财政总收入1633.4亿元,增长11.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3.1亿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01.6%。

(一)产业发展总体稳定,服务业成第一大产业

1.农业经济保持平稳

前三季度,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1.7%。受益于粮食扶持政策的实施,春粮播种面积增长1.7%,总产量增长7.8%,但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早稻、秋粮播种面积出现下降;畜牧业生产仍呈下滑趋势;远洋渔业呈现较快增长,增幅为148.7%。

2.工业生产稳中趋缓,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

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2425.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5.8亿元,增长3.4%;前8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绝对量基本稳定在200亿以上,9月当月有所回升,实现224.1亿元。分行业看,汽车、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主要动力,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6.7%、12.7%和10.4%,其中汽车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2.5%,已接近石油加工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总和。工业产品产量总体平稳,266种规上工业产品中,有113种产量同比增长,其中乙烯丙烯、初级形态塑料、模具、光电子器件等增速均超过10%。产销保持稳定,产销率为96.8%。受原材料购进价格降幅持续大于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3.1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1.8%,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

3.服务业增长相对较快,房地产、金融仍是主要支撑力量

前三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27.3亿元,同比增长10.6%,占GDP的比重达到47.1%,已超过工业比重。(1)房地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受大学生购房补贴、购房税收减免等政策因素影响,商品房销售增势良好,库存去化速度较快,全市商品房累计成交面积74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8%,其中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面积59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3%;商品住宅库存有所回落,截至9月末,商品住宅存量面积124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较年初减少107.4平方米;房价环比保持回升,9月均价为11978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6%,环比上升5%。(2)金融业存贷指标有所回升。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775.6亿元,增长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为14648.7亿元,增长10.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3)商贸业稳中见缓。全市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9504.1亿元,增长6.7%,低于上半年4.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增长7%和3.9%。(4)交通运输稳中有升。完成全社会货运量30624.4万吨,增长4.4%。从货物周转量看,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平稳,增长9%,增速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主要受煤炭远洋运输量的大幅减少,以及2014年三季度基数较高两方面因素影响,水上运输总周转量增幅有所回落,增长3.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集装箱运输保持稳定,海铁联运增长较快,宁波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529.8万标箱,增长7.3%,其中完成海铁联运12.5万标箱,增长33.2%。

2008年以来GDP及二、三产累计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8年以来GDP及二、三产累计增长趋势

(二)创新转型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势头良好

1.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创新意愿不断增强

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新注册企业数明显增加,前三季度,全市新设内资企业2.9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5.7万户;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174家,认定众创空间13家、创客服务中心1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企业研发创新投资意愿增强,根据1009家重点工业企业监测显示,有56.7%的企业后续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打算。

2.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有所显现

前三季度,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24.3亿元,同比增长3.7%,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同比增长121.1%;授权专利数30242件,其中发明专利3649件,同比增长90.3%。新产品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增速为15.9%,新产品产值率28.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万元/人,增长6.9%。一批创新载体加快谋划建设,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宁波海洋研究院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引进共建工作积极推进。

3.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前三季度,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84.5%;跨境电商发展较好,保税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货物总值13.9亿元;甬商所铜、PTA、PVC、银等七类大宗商品共完成交易额4376亿元,增长28.9%,交收量增长75.5%;航交所完成交易额37.7亿元,增长38.2%;信息和软件业(3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3%)成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

(三)投资增速趋于平缓,居民消费保持稳定

1.重点领域支撑作用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3.5亿元,增长12.2%。分领域看,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完成投资额1032.2亿元,增长12.1%;基础设施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完成投资额923.1亿元,增长32.1%。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完成市级重点工程投资额1040.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86.7%,余姚陶家路江整治(二期)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大卿桥站(1号线一期配套项目)、铁路枢纽北环线、中金石化芳烃项目、湾头休闲商务区配套项目等40多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工程、老外滩延伸段建设项目、市第一医院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顺利,共计完成投资127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8%。(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趋势如图2所示。)

2.居民消费保持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0.7亿元,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餐饮、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58.5%、9.5%和7%,住宿业持续低迷,降幅为5.9%。分商品类别来看,主要商品增速出现分化,生活必需品类、家居装潢类、通信器材类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8.6%、41%和46.6%,汽车类销售增速放缓,仅增长1.7%。

图2 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趋势

2012年以来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2012年以来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趋势

(四)外贸进口降幅逐步收窄,开放合作稳步推进

1.外贸形势缓中趋稳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41.4亿美元,下降5.8%。其中进口总额215.6亿美元,下降9.7%,降幅较年初明显收窄。主要进口商品中,纸浆、纺织制品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20.5%和18.7%,由于大量进口美国页岩气,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进口量增长178.5%。完成出口总额525.8亿美元,下降4%。主要出口商品中,船舶、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玩具保持增长,增速分别为11.7%、9.6%和8.1%。

2008年以来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趋势如图4所示。

图4 2008年以来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趋势

2.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

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169家,增长0.6%;核准中方投资额18.8亿美元,增长28.5%;实际中方投资额8.2亿美元,增长31.2%;对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5.2亿美元,增长12%。

3.利用外资进展良好

前三季度,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00个,投资总额86.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增长4.6%;实际利用外资30.6亿美元,增长10.6%,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合计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1.8倍;金融业实际利用外资7586万美元,同比增长50.8%。

(五)重点改革进展顺利,改革成效得到显现

1.加强政府自身改革

启动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制定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市政府工作机构由44个精简至40个。制定出台《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实施方案》,初步明确行政执法事项。印发《宁波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财政专项资金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预决算公开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税收征管改革加快推进。

2.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启动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建设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东海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城镇居民住房综合保险、小微企业巨灾保险等一批保险创新产品试点启动;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移动金融试点城市,移动金融“生态圈”建设逐步铺开。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增至65家(境内51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九位,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奉化运营中心正式营业。

3.城乡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

编制发布《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奉化滨海养生小镇列入全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4.围绕港口经济圈建设,拓展重点领域改革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海丝指数之宁波航运经济指数正式列入国家项目库;跟踪参与制定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生态科技城筹建工作,起草完成《宁波海洋研究院建议方案》;制定出台《宁波市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方案》,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出口直通放行制度和通关单无纸化覆盖长三角,通关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

(六)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1.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

预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能够顺利完成年度减排省定目标任务。生态环境专项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效,十大重污染行业完成整治提升1793家,130家化工企业开展有机废气治理工作;实施生态资源交易机制,截至8月,排污权累计交易190笔,交易额1.5亿元。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24兆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7.7兆瓦;中心城区累计建成投运汽车加气站27座,投放天然气公交车1744辆。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基础性工作,碳排放5000吨以上重点企业碳盘查全面展开。空气环境质量总体好于2014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5.2%,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2.民生保障情况良好,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财政支出向民生重点领域倾斜,前三季度,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138%、17.8%和1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5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4%、4.4%、3.5%、1.6%和0.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2.6%。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智慧健康体系建设等工作稳步开展,全国首家云医院启动运营;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智慧教育工作积极推进。社会领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市妇女儿童医院改扩建工程、宁波奥体中心项目(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内外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大环境影响,我市供求结构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传统动力面临严峻挑战,新增长点培育仍需时日,行业分化还在显现,多方面问题和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工业增长较为乏力

一是工业生产主要指标呈现负增长。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1.3%,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销售产值下降1.9%,自二季度以来持续回落;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2.9%,总产值占57.1%,而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6.9%,呈现持续下降,对全市工业的产销影响较大。这三项工业主要指标增速均为近两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是传统行业增速放缓。从增加值分行业来看,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业分别仅增长1.5%和1.4%,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分别下降3%和6.1%;电力行业受生产需求不足、发电小时减少等影响明显,增加值下降了3.8%。三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订单不足问题较为普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降幅继续加大,已连续45个月负增长,其中石油加工、化学制品、化纤、黑色金属等行业同比收缩幅度均在10%以上,对我市工业造成的冲击尤为严重。据重点企业监测显示,工业企业反映三季度产品订单增长的仅占19.2%。四是企业主动减产、停产数量仍然较多。1—8月,全市1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无产值数据,其中8月当月无产值的企业达到340家。

2008年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月度增长趋势如图5所示

图5 2008年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月度增长趋势

(二)投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一是房地产投资快速下滑,成为导致投资下行的主要因素。房地产投资增速自年初以来均处于低位,前三季度下降4.5%,较上年同期回落26.7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41.6%,新项目少、开发商放弃项目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工业投资行业分化明显。受需求弱化、出口疲软、成本提高及区域用地用海限制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投资放缓,3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3个行业投资降幅超过10%,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纤等石化类临港产业投资降幅尤为明显。三是项目接续乏力。新开工情况不容乐观,全市新开工项目数零增长,投资额下降17.9%,其中工业新开工项目投资额下降34.3%。在建、待建项目进度放慢,2015年多个项目进展滞后,部分项目放缓后续投资速度。随着“十二五”时期的重大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剩余储备项目数量较少,短期内难以开工形成有效接续。四是企业投资意愿明显不足。企业监测显示,受预期不乐观、缺乏好项目等因素影响,三季度75.4%的工业企业、85%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在未来三个月无投资打算。

(三)要素需求持续收缩

一是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减少。截至9月底,非金融企业短期贷款余额6256.9亿元,同比下降2%。二是用地需求仍然低迷,土地出让成交总额171亿元,下降30.4%,商服和工矿仓储用地出让成交额分别下降45.5%和35.3%。三是原材料价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均有下降。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92.99%,比上半年回落0.34个百分点;主要受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货运量下降影响,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1.8%。四是用电需求处于低位。工业用电仅增长0.4%;制造业用电增长1.4%,增幅持续回落,低于上半年1.4个百分点,共有9个行业负增长,其中9月当月有14个行业用电出现负增长。

2008年以来工业用电量月度增长趋势如图6所示。

图6 2008年以来工业用电量月度增长趋势

(四)金融风险还在进一步积累

金融风险呈加剧趋势。不良资产规模持续上升。截至9月底,不良贷款额380亿元,比年初增加87.7亿元,不良贷款率2.45%,分别比上半年和年初提高0.06个和0.4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4.34%,比年初提高0.47个百分点。“两链”风险仍未见底,从企业监测看,重点企业中,分别有22.7%的企业和22.9%的企业反映所在行业、所在区域“两链”风险高于2014年同期。

三、2016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世界经济:各国复苏进程不一,整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世界经济延续弱复苏态势,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一是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稳中趋缓,将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进度。主要由于企业库存较二季度减少约50%,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GDP年化环比仅增长1.5%,增速较二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低于预期水平;国内需求增速小幅回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3.2%,低于二季度0.4个百分点。二是欧元区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低于此前两个季度0.4%的增长,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经济增长均不及预期,法国经济增长一年以来首次出现停滞;工业产出指数虽然仍远高于荣枯分界线,但连续数月下行。三是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受疲软的出口、低迷的民间消费和企业削减支出影响,二季度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衰退,GDP环比下降0.4%,结束了此前持续两个季度的微弱复苏,日本央行也将2015年全年GDP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1.2%。四是金砖国家经济普遍存在下行压力。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形势严峻,工业生产和外贸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此前印度经济表现较佳,但近期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数据明显回落。五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步伐不一。新加坡第三季度GDP初值增长1.4%,超出预期,但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在政府基建投资及国家改革等推动下,泰国经济增长复苏加快;菲律宾经济增长面临多重风险。近期,国际主要经济机构纷纷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IMF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3%,较4月份预测值下调了0.1个百分点(见表1)。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如图7所示。总体而言,未来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将日趋复杂。

表1 世界经济增长预测表

(二)国内经济:稳中趋缓,增长面临新压力

国内经济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经济运行走势出现分化,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企业担保链和债务链、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地方债务规模过大等矛盾尚未完全化解,股市波动较大、国际需求低迷等问题的存在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从短期趋势看,随着前期国家稳增长项目的逐步落地,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小幅攀升,但基建投资较快增长很难扭转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的趋势,投资驱动的旧模式将面临考验;2015年8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贬值,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目前产品出口的压力;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居民消费有望平稳增长。总体上看,国内经济将保持稳中趋缓的运行态势,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还将继续显现,中国社科院、亚洲开发银行均下调了对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从长期看,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新兴技术的推广、生产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见表2)。

图7 198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表2 我国经济增长预测

(三)宏观政策趋势: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灵活施策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两难越来越明显,政策调控难度也越来越大,政策灵活度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未来我国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是主基调。需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货币政策进一步补充完善调控方式和政策工具,保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基础上,见微知著,灵活施策,以更精准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将做好政策储备,随时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预调微调。比如,把握总量和机构的关系,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等。三是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进一步加大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央行利率调控框架,推动宏观调控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逐步转变。总体来说,2016年我国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为市场提供较为稳定的预期。

(四)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宁波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5年,全市经济总体上还处于结构调整时期,下行压力依然不减,但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将逐步显现,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动力在不断增强,经济企稳的基础仍然存在。

1.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

(1)面临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目前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正在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国家各部委积极行动、全国各地主动参与,一批相关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加速形成,资源整合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从市级层面看,我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在新一轮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港口经济圈”战略的谋划和推进,有利于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产业发展、民营经济等优势,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面参与竞争提供了新契机。

(2)面临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新方向,总体来看,是以市场化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试点先行为基本办法。目前,多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产业空间拓展方面,包括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等;主体活力营造方面,主要是简政放权,推进负面清单管理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涵盖金融改革、上市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市场环境优化方面,包括价格改革、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另外,围绕战略实施的一些专项改革也在推进实施,如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自贸试验区等。改革领域覆盖了创新转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体制突破的力度,还是政策的含金量都在不断提高。我市外向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具备先行先试的天然优势,更有利于把握改革机遇,为产业的创新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3)面临政策引导力度加大的新机遇。一是“11+6+3+1”重大工程包的全面铺开,将有助于拓展生产和消费的新需求。在资源环境约束、国家碳峰值目标等倒逼机制不断强化,消费模式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的背景下,国家推出了“11+6+3+1”重大工程包,涵盖交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11个产业领域,囊括互联网、绿色节能、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养老健康家政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随着这些领域政策的细化出台和项目的谋划实施,需求总量有望得到明显提升,将为产业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催生新的空间。二是PPP模式的积极推广,将有助于优化政府资产配置。2014年至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出台10余个有关PPP的政策性文件,财政部于9月公布了206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金额6589亿元,其中宁波世行贷款厨余垃圾处理厂和鄞州区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列入,总投资额19.5亿元。随着国家PPP项目的进一步推出,以及地方PPP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我市在政府负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财政支出模式等方面将得到优化。

(4)面临先进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的新机遇。一是“互联网+”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为新型生产模式的发展提供思路。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我国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3年以及1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为积极对接国家的政策方针,我市启动编制“互联网+”行动计划,并积极申报“互联网+”特色发展示范区,力争结合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在“互联网+”推广应用上形成新的突破,打造全新增长极。二是《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将为产业创新转型提供新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推动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向信息驱动转变。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我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重点围绕新材料、智能家电、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装备等领域,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工业强基、绿色发展和国际化等示范工程建设,有望在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民营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形成示范。

2.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一是新兴市场形势低迷,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复苏动力不足,对我市出口影响较大。2015年前三季度,我市对东盟、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分别下降7.8%、9.2%、5.2%和28.9%,对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0%以上,显著影响了全市的对外贸易水平。二是TPP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推进实施将对我市出口形成冲击。TPP协议中,最重要的条款就是关税减免,即原则上,成员国之间进行贸易应取消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该协议未包含中国,这将加剧国际贸易的不均衡性,显著削弱我市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利于出口增长。三是受美联储加息预期临近、美国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我市吸引外资难度加大,外资流入将有所放缓。

(2)新旧动力接续不畅。一是工业方面,受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石油加工、化学制品、化纤等传统行业进入调整周期,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往年有所回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海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但是两者占比之和仅为4%左右,难以弥补传统工业调整形成的缺口。二是服务业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金融、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的贡献能力减弱,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均有所回落;房地产业仍处于库存消化期,受政策、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包含中介、咨询服务等在内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势相对较好,但其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不高,带动作用有限。总体上看,传统行业比重趋于下滑,部分新兴行业虽然出现加速迹象,但体量较小,难以形成有效承接。

(3)生态环境倒逼压力凸显。一是能耗总量控制的难度在加大。《宁波市“十二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提出了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406.8万吨标准煤以内,“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5%的目标,然而2013年全社会综合能耗已经达到4139.7万吨,“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速达到5.4%,与预期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二是碳排放总量的天花板在逼近。我市作为低碳城市试点,率先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预计碳排放峰值在1.5亿吨左右,达峰时间在2018年,人均碳排放接近20吨。然而由于经济高碳特征明显,2013年全市排放总量已经达到1.22亿吨,2015年电力、石化、钢铁等领域重大规划项目布局预计新增能耗至少在1500万吨标准煤以上,将新增碳排放3900万吨以上,如果今后三年其他方面都实施碳平衡,缺口仅剩0.1亿吨的碳排放量;全市人均碳排放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根据测算,2013年达到16.8吨,大大超过全省(10.4吨)、全国(7.2吨)、欧盟(6.8吨)和世界平均水平(5吨),也已超过美国水平(16.5吨)。

(4)资源要素产出率低。一是土地利用比较粗放。2014年,我市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9%,远高于浙江省11.5%的平均水平。二是工业用水量大。2014年,我市水资源开发强度高达31%,单位GDP用水量为30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立方米/万元,水资源利用率(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已达27%,高出全国、全省5.1个和7.5个百分点,水质性缺水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单位能耗仍在上升。2014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高于全国(4.8%),但低于全省(6.1%)。四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市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户籍人口比重超过20%),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市外来甬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仅占16%左右,各类领军型、创业型、技能型人才比重相对偏低,制约转型升级步伐。

(五)2016年宁波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从近几年的走势看,全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稳中趋缓态势,2013年、2014年GDP增速分别为8.1%和7.6%,2015年经济仍然较为疲弱。根据基钦短周期理论,经济存在2~4年的短期调整,也就是“存货周期”,由于国内外需求在短期内难有明显提升,产能过剩的总体形势还在持续,宏观经济仍将处于去库存阶段,而新的增长点尚在孕育,对经济难有明显拉动,稳中趋缓的态势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延续。预计2016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为7%左右。

1.工业经济仍然低迷

2015年工业经济的增长有2014年镇海炼化检修、上海大众基数较小等因素支撑,2016年这些因素将消失;同时,作为增长主要动力的汽车行业已显现产能过剩的迹象,预计将在未来进行减产。虽然中金石化芳烃等部分项目竣工投产将带来一定的新增量,但总体上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延续稳中趋缓态势,预计增长4%左右。

2.有效投资缓中趋稳

在国家和地方多措并举、合力推动的背景下,有效投资有望保持稳定。一是受PPP模式推广影响,潜在的市场投资活力将被激发,新一批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将为有效投资增长增添新的动力。二是受益于地方债务置换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短期内将被盘活,有望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继续加大投入水平。三是国家发改委首批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已投放到位,总规模为100亿元的市级产业发展基金也将逐步落实和稳步推开,有利于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扩大重点领域投资。但受宏观大环境影响,工业、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形势仍将延续,有效投资的平稳增长仍然面临较多困难。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3.消费需求保持稳定

当前,消费结构逐步调整,新旧业态动力转换,总体需求有望保持稳定。从趋势看,多方面因素对消费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受黄金价格下跌、2014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将逐渐回升;以网络购物、跨境购和通信器材消费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将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国家、地方积极出台促进消费的多项政策措施,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但受收入增长预期下降、股市资产缩水等因素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所降低;汽车消费热情持续回落,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类商品,需求更替时间较长,购车需求增长经过2014年的高峰后,短期内难有明显提升;传统商贸业态持续收缩,多家百货商场、大卖场等销售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16年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家居装潢类商品销售的快速增长面临挑战。总体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将保持平稳,预计2016年增长10%左右。

4.出口有望企稳回升

从国际环境看,日本及新兴经济体需求疲软,人民币兑卢布、卢比、雷亚尔等新兴国家货币的汇率仍处于升值趋势,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仍然比较困难。但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幅度下调,有助于提升对美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占全市出口总额50%以上的欧美地区经济逐步回暖,有利于拉动出口需求。从政策面看,国务院于7月份印发《关于支持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从改善外贸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推进改革、突出创新驱动四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有助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随着我市国际贸易便利化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出口通关的效率将会显著提升;市级有关部门正积极谋划出台稳定出口增长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总体来看,随着2014年高基数效应的逐步消化,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出口有望企稳,预计2016年外贸出口总额增速保持在3%左右。

5.物价水平保持稳定

受“猪周期”效应、畜禽养殖关闭等影响,我市畜牧养殖存栏数出现下滑,禽畜类商品价格明显回升;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经济类作物出现减产,导致价格上涨;另外,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铁路货运价格提高等因素的传导,也将推高产品价格。但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较轻;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收缩,有利于消费品价格维持稳定。总体来看,在翘尾效应和产业链传导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略有回升,预计2016年在102.5%左右。

四、2016年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供求结构处于深度调整期,传统经济竞争力正面临新的多方面挑战,但新需求、新产业的机遇也在不断显现。2016年,我市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创新工作架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方向,努力培育新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主动顺应甬舟港口一体化,加快港口经济圈战略谋划落实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举措,主动顺应甬舟港口一体化,建设港口经济圈。一是加快谋划生成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和重点功能性平台。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是建设宁波海工装备与高端船舶基地、宁波(镇海北仑)现代港航物流产业基地、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基地、宁波南部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和宁波象山现代海洋渔业基地等;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好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形成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双子星座”新格局;建设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境外产业园和生产基地,如中国(宁波)意大利产业园、象保合作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等。二是推进国家、省重大战略性项目和试点建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率先复制上海自贸区等有关成果,实质性参与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利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有利时机,加快覆盖享受舟山群岛新区相关政策,争取有关改革先行先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贸易便利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一体化、空港经济等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建设自由贸易区。三是积极推进主导功能建设。立足现实基础和功能定位,加快发展国际贸易物流、海洋金融服务、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命健康、海洋科教文化、滨海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二)以港航服务、先进制造为重点,大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工业强市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促进生产方式由低端同质粗放向柔性化、智能化、个性化、绿色化转变,推动生产环节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着重培育石墨烯、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产业基地和专业园。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宁波—舟山一体化框架下,依托宁波的区位、港口、交通、产业等优势,抓紧谋划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国际航运服务等港口高端服务业发展。积极对接国家、省关于服务业的最新政策动向,以“四新”“互联网+”等为重点,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围绕大宗商品贸易、电子商务、第四方物流、能效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甬商所等重点企业和服务业平台,培育壮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和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发展规模。积极培育总部经济,依托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区域性总部基地;在商贸、金融、航运物流、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继续吸引一批企业主体来宁波落地。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拓宽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性服务试点;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拥抱“互联网+”,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全力拓展有效需求,力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保持有效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围绕国家“11+6+3+1”投资重点领域和省里的7大新支柱产业,结合“十三五”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谋划,聚焦“港口经济圈”、新型城市化、绿色循环低碳、智能制造等符合方向的重点领域,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深入推进PPP模式,有效带动民间投资,重点抓好配套实施细则、配套项目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政府项目的“1+X”制度体系覆盖范围。设立PPP引导基金,扩大PPP模式应用范围。二是优化商贸环境,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完善城乡流通网络,提高消费便利性;推动专业市场通过引导商户开设网店、发展网货体验店、市场自建电商平台、开展网上现货交易和发展电商园区等方式,积极探索O2O市场;不断培育消费亮点和热点,大力发展电商经济、休闲经济、健康经济,扩大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在B2C进口、B2B出口、B2C出口等领域的创新,吸引境外消费回流。三是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提高扩大国际合作领域,充分发挥宁波的企业家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加速宁波产品、产业和资本“走出去”步伐,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探索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推介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整合特殊监管区提升,打造区域进口商品基地。四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管控。防范金融领域风险。鼓励银行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全面合作,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体系,防范两链风险。加快存量房消化。在控制增量的同时,积极消化存量商品房,把符合条件的商品房由政府进行回购转为保障房、回迁安置房。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降低存量债务成本,加强预算管理;引导负债率高的行业企业进行债务重组,鼓励并购重组,支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性政府;深化国企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发挥市场机制,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放松市场准入门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注销程序;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培育引进天使、创投、种子等各阶段的创新投资基金,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以互联网金融破解大众创业创新的资金阻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借鉴北京的创客空间、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企业培育、融资担保、品牌打造等方面搭建新型创业生态圈。继续实施“智团创业”计划、“科技孵化器提升计划”,着力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着力加强对培训辅导、天使投资、法律财会、检验检测等创业创新服务资源的整合配置,打造“孵化器2.0”。三是推动实施“互联网+”战略。抓紧编制出台符合宁波发展实际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从生产、销售、生活、服务等方面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推进大数据应用,鼓励各类部门开放政府性数据,引导培育大数据产业,激发市场新活力。四是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发挥宁波人才基金、创业投引导基金等作用,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加大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创新型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推进试点示范建设。五是创建公平的发展环境。给予本地创业企业与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准入门槛上给予对等的政策优惠,积极营造公平的创业、创新环境。

(五)进一步深化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健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办法和资产处置机制,探索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全面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或统一纳入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二是着力推进城市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交通、市政管网、物流设施等建设,推动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三是着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奉化滨海养生小镇,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区位特点、资源特征等,以产业、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为目标,做好新一轮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围绕特色小镇建设,优化产业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布局,强化社会职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宜居宜业可持续体系

一是加强能耗总量控制。对煤炭等能源消费量实行总量控制,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加快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完善污染减排市场调节机制,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二是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工作要求,切实打好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各级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深入实施“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城市轴线提升、棚户区改造、交通治堵等工程。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低碳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完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积极谋划总量控制、排放标准、排放权交易等。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环境培育和产业链打造,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研究建立创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循环贷款等,构建市场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积极谋划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吸引咨询、研发、设计、改造服务等产业主体落户,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示范试点,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兰.人民币汇率走势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预测分析.国家信息中心,2015(41).

[2]祝宝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经济预测分析.国家信息中心,2015(39).

[3]金培,等.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1(2).

(作者单位:宁波市信息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