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

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 《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课题组2012年,嘉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负重拼搏、开拓进取,积极应对严峻挑战,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社会呈现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在全局形势总体良好的同时,需进一步关注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肉类产量39.27万吨,同比下降3.3%。

2012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

□ 《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课题组

2012年,嘉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负重拼搏、开拓进取,积极应对严峻挑战,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社会呈现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在全局形势总体良好的同时,需进一步关注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2012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全市生产总值2884.94亿元,增长8.7%;财政总收入471.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7.73亿元,分别增长13.4%和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6元,分别增长13.2%和11.5%。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进出口总额增速指标外,全年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与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巩固提升。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和环境容量与资源要素的双重约束,经济运行呈“低位开局、逐季回升、稳中有进”的态势。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工业生产逐季回升,服务业发展贡献提高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884.9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升0.8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05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0.82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07亿元,增长10.2%。与前三季度相比,第一产业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速分别提高0.6和1.5个百分点。各县(市、区)经济均保持稳定增长。三季度以来,全市各地加大“保增促调”工作力度,各项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与前三季度相比,四季度各地GDP增速又有不同程度提升。海盐在秦山核电和县内工业的强劲拉动下,GDP增速继续在全市领先;平湖在美福石油、嘉兴石化等新增产能的推动下,增速提升明显。海盐、平湖年度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其他县(市、区)均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步向上态势。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2年,全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10.7万亩,同比增长0.1%,其中粮食面积311.8万亩,增长2.4%;全年粮食总产量138万吨,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同比下降0.8%;果用瓜面积同比下降8.2%。受养殖成本增加和效益下降影响,生猪生产稳中略降。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274.9万头,下降6.7%;全年生猪出栏量461.1万头,下降4.7%。主要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全市肉类产量39.27万吨,同比下降3.3%。其中猪肉产量30.15万吨,同比下降3.7%;禽肉产量7.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禽蛋产量8.4万吨,同比下降2.7%。全市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4.4∶0.3∶40.6∶11.0∶3.7调整为2012年的47.4∶0.4∶37.4∶11.0∶3.8;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9.7∶40.3调整为2012年的61.1∶38.9。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2012年,全年工业经济呈现逐季回升态势,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以来,受新增重点企业的陆续投产运行和产能释放,全市工业生产回升势头有所加快。全市工业增加值1460.76亿元,增长9.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2、2.8和1.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5.09亿元,同比增长10.9%,比前三季度(8.2%)提高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5.4%)提高5.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3.7%)提高7.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持续回升良好态势。主要工业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33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28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比上半年增加6个行业,比一季度增加9个行业。特别是三季度以来,随着美福石油、嘉兴石化相继投产,核电企业、嘉兴电厂不断扩能,对全市工业回升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工电力两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04.62亿元和16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9%和16.1%,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5%和19.4%。内资企业生产快于外资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内资、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45.91亿元和369.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9.5%,外资企业比前三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大企业生产快于小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大、中、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11.2%和8.9%,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3、4.1和1.7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贡献提高。2012年,全市积极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07亿元,增长10.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0.9个百分点,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3、2.5和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3.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行业中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休闲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13.8%和14.9%;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稳步增长,分别增长5.9%、5.3%和6.0%。现代港口物流业势头良好,全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6003.89万吨、集装箱75.1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4.2%和45.9%。以商务服务业、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业等为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增加值150.22亿元,增长10.8%,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

(二)社会需求增降并存:影响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要素中,投资增幅有所回升,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外贸出口增幅有所回落

投资增幅有所回升。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2.3亿元,增长10.4%,增速低于上年2.4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0.1个、1.8个和9.6个百分点。全市投资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11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4.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785.9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投资842.3亿元,增长19.1%。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34.56亿元,下降16.5%,降幅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生产性投资742.1亿元,增长12.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711.06元,增长14.3%,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投资415.88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低于上年33.8个百分点。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投资239.59亿元,增长28.4%,增速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分类型看,国有投资400.8亿元,下降2.3%,增速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1241.5亿元,增长15.2%,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达1083.74亿元,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分季度消费品市场呈“U”形增长态势,1—4季度,全市当季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3%、12.9%、14.6%和15.1%。批发和零售业占主导。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4.2%和14.7%。全市城镇、乡村市场分别增长14.6%和12.2%。吃穿住行类商品销售差异明显。受经济增长放缓、楼市调控、扩大内需政策调整等影响,车类、家电类、金银珠宝类消费降温明显。全市汽车类、石油及其制品、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11.4%、14.2%和-17.3%,增幅同比分别回落6.5、13.4和34.3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增幅有所回落。2012年,受国际市场持续疲软和外贸企业成本高企、效益下降等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全市外贸稳增长压力加大。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87.44亿美元,同比增长0.9%,增幅比上年回落2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增幅比上年回落18.4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质量逐季回稳:工业效益降幅有所收窄,财政收入逐步趋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工业效益降幅有所收窄。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606.55亿元,同比增长3.7%,利税总额432.14亿元,下降4.7%,降幅分别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收窄5.4、11.3和14.4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255.91亿元,下降10.8%,降幅分别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收窄8.5、13.4和2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9.1%,较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收窄6.5、11.1和1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逐步趋稳。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71.92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7.73亿元,同比增长13.8%。(剔除省对市财政体制调整因素,全市财政总收入456.4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35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0.7元,同比增长8.3%,增幅低于上年12.6个百分点。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90.68亿元,增长9%,增幅高出财政支出0.7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2.7%提高到73.1%。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96元,同比名义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家庭人均总收入比重为62.9%、12.4%、3.1%和21.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20元,同比名义增长11.2%,实际增长8.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6元,同比名义增长11.5%,实际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家庭人均总收入比重61.6%、31.5%、3.1%和3.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2326元,名义增长15.1%,实际增长12.6%。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1.89∶1扩大到1.92∶1。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之首。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涨幅较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从季度看,1—4季度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为4.5%、2.5%、0.9%和0.9%。从月度看,各月CPI基本呈现逐月回落态势,1月份涨幅最高,为5.5%,9、10月份涨幅0.7%,为全年最低。从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4.9%,涨幅较上年回落6.0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粮食和猪肉价格涨幅收窄的影响,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3%,较上年回落11.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涨幅下降2.1%,较上年回落32.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和工业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7%和0.4%,涨幅较上年分别回落3.4和1.5个百分点。

(四)经济转型发展稳中有进: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增量、产业升级、资源集约等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发展。全市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一是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长。全市财政用于科技方面支出持续较快增长。全市财政用于科技方面支出10.46亿元,增长10.3%。二是企业科技投入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费支出增长14.2%;全市列入统计的有科技活动企业R&D经费支出66.35亿元,增长12.5%。三是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853.07亿元,增长12.4%,高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4.7个百分点。

以优化增量推进转型发展,投入结构继续调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8∶51.8∶47.4调整到0.9∶47.9∶51.2,服务业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制造业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28.4%,高出制造业投资增速14.1个百分点,比重由上年的12.6%提高到14.6%。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2%提高到43.3%,主要行业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94.3亿元,增长36.6%,设备制造业投资80.5亿元,增长26.6%;而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投资73亿元和60.4亿元,分别下降23.7%和24.8%。民间投资比较活跃。全市限额以上民间投资1005.89亿元,增长17.7%,增幅高出投资增幅7.3个百分点,比重由上年的57%提高到61.2%。全面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政策,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良好。全市引进浙商实际到位资金161亿元,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53%。

以产业升级推进转型发展,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7.6∶36.9调整为5.2∶56.2∶38.6,服务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48.7∶51.3调整为48.8∶51.2。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72.23亿元,增长18.3%,高出工业增速9.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0.89亿元,增长16.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46.05亿元,增长8.3%。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9.8%和22.1%。

以资源集约推进转型发展。2012年,全市各地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两退两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嘉兴市本级助推“两退两进”财税政策操作细则》等政策措施。全市“两退两进”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腾笼换鸟”工作有新突破。全市各地化工、印染、电镀园区企业腾退取得新突破。截至12月底,全市共腾退低效用地超万亩。二是“两新工程”有新进展。截至12月底,全市面上累计已有383个集聚点开工建设;全年改造集聚农户2.3万户;全年复垦土地面积1.36万亩。三是节能降耗有新成效。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1193.6万吨标准煤(等价),增长2.6%,增速低于上年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5%,降幅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927.0万吨标准煤,增长3%。全市各地工业单耗均呈现下降,嘉善县下降12.7%、秀洲区下降9.3%、桐乡市下降7.9%、南湖区下降7.2%、海宁市下降7.1%、海盐县下降7.0%、平湖市下降5.8%。

(五)社会发展和谐有序:继续强化投入、完善服务、加强监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统筹城乡就业,新增农村劳务合作社82家,帮助1.8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100元。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全年发放物价补贴775万元,城乡低保月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34元和235元。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万套,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229户。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新建改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1家,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全面落实残疾人帮扶政策,在省内率先实现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满堂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制定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办法,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落成启用。开展新居民积分制管理试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治安防范获得积极推进。

以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完善市域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城市交通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54.5公里。启动“智能电网”建设试点,500千伏汾湖输变电工程扩建、220千伏安兴输变电工程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投产。部署中心城市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详细规划,子城广场、南湖湖滨等区块改造全面提速。加强市区公交线网和场站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路35条,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00个。推进“两新”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化“1+X”镇村布局,建成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24个。深化王江泾、姚庄、崇福3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新市镇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加强区域协作,与沪杭在公交、教育、医疗、通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健全“五城联创”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被评为省年度“十佳民生工程”。成功举办“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积极推进大运河联合申遗,启动长虹桥、长安闸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话剧院长三角区域中心基地落户嘉兴。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公益性幼儿园38所。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和校车制度等试点,实现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满堂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建设,组建嘉兴技师学院。开展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基层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体育事业、人口计生、妇女儿童事业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管理,实行重点用能企业月度红黄绿“三色”预警制度。抓好行业环境准入和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重点技改项目243个,否决能评不达标项目10个,全面完成水泥粉磨机和印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部署水环境治理攻坚,成立市治水办,推行落实市、县、镇三级“河长制”。组织开展河道清洁、拆除违章猪舍、封堵排污口等专项行动,关停和拆除猪舍面积18万平方米,新增截污管网321公里,清淤疏浚河道1255公里。强化水质监管,在全市范围设置88个监测点,严肃查处了一批涉水违法案件。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开展PM2.5监测。实施“四边绿化”行动,加强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带保护建设,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5万亩,市区新建生态绿道253公里。深入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新增国家级生态镇2个。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2%、3%、2.8%和3.1%。

二、2012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值得关注的现象

2012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筑底趋稳、逐步回升的良好态势,但受多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全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明显,资源要素环境瓶颈约束强化,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微观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等问题亟待关注;全市社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但由改革发展所累积的外部影响仍然存在,社会结构调整、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任务较为艰巨。

(一)外需不振、投资增长乏力、消费率偏低,需求结构协调性仍待增强

外需不振影响经济增长。2012年,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部需求不足、贸易壁垒增加和人民币升值波动等多重不利因素对全市外贸出口影响较大,特别是受欧美国家货币政策因素影响,尤其是美国实行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贬值的预期已经形成,欧美市场货币增加供给,加快了本币升值节奏,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增幅回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313亿元,增长4.1%,增速比上年回落13.1个百分点,低于销售产值增速(7.4%)3.4个百分点。出口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2.4%,比前三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出口对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12.8%,比前三季度回落9.1个百分点。全市出口份额较大的服装、化工、建材三大行业分别下降4.9%、19.6%和0.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显乏力。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省各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增速低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1位。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这“两大支撑力”明显减弱。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4.6亿元,下降16.5%。其中核电投资40.8亿元,下降34.3%;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5%,增幅比上年回落33.8个百分点。二是国有投资和外资投资这“两资”投入动力不足。全年全市国有投资下降2.3%;合同利用外资下降9.6%,实际外资仅增长3.5%。三是大项目和新项目这“两类”项目投资进度缓慢。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的影响,全市38个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172.8亿元,下降19%;16个2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97.4亿元,下降37.5%;594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614.6亿元,仅增长14.9%。全市200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额224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13个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4.8%。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亟待改善。2003—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60%,远远高于25%的世界投资率平均水平。而投资的效果系数则呈下降态势,“十五”时期平均为0.25,“十一五”期间仅为0.21,也就是说,每增加1亿元的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期间平均4.0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间平均4.75亿元。

消费率仍亟待提高。长期消费率偏低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根据国际经验,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才能维持长期经济稳定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左右,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相比之下,多年来,全市平均不到40%的消费率水平不仅与国外有明显差距,就是在国内也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可见,消费率偏低已成为制约嘉兴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劳动力、资金、土地、电力、环境等资源要素瓶颈约束依然较强

结构性用工紧张和劳动报酬快速提高并存。2012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报酬由同期的3.54万元提高到3.98万元,增长12.6%。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力仍存在结构性缺口,大多数企业反映普遍缺乏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

资金有效需求不足与融资成本高并存。全年全市本币新增贷款380.84亿元,同比少增31.92亿元。12月末,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3419.53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全市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而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6.2%,低于短期贷款增幅9.3个百分点。贷款需求结构呈现“短多长少”特征,全市金融机构信贷增速回落明显,显示出工业企业对盈利前景判断仍较为谨慎。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较突出,市场融资成本压力继续加大。以工业为例,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增长30.3%,增速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增长23.2%;应收账款增长11.2%,高出主营业务收入7.5个百分点。

土地空间制约加剧,土地供地难与落地难并存。一方面土地供应量大幅下降,2012年全市土地出让总面积2.01万亩,减少27%。以市区为例,市区投资强度已经处于全省第4位;另一方面,一些新增项目及优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用地仍有缺口,土地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企业资源保障不足,特别是一些区位好、面积较大的土地成为稀缺资源,项目落地难仍不同程度存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短期电力需求减弱与长期电力供给紧张并存。调查表明,全市微观企业生产经营主要压力从要素制约转向市场制约。微观经济生产经营环境由电力供给紧张转变为需求减弱。全市工业用电量289.23亿千瓦时,增长6.6%,增幅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但从长期看,近年来全市工业重型化趋势加快,2011年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因重化工业电力需求弹性较大,从长期看,电力供给紧张状况仍将继续存在。

节能减排与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按照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目前全市万元GDP消耗标准煤0.75吨、消耗水73.5吨,比全省平均分别高出0.05吨和4吨。全市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全市67个市控断面五类水和劣五类水比重仍高达80.6%。

科技投入的产出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科技经费投入,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超过了4%和2%,均列全省第2位,但科技投入与产出并不同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19.8%和22.1%,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和10.6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制造业总体处于产业链低端,传统产业“小、低、散”的格局依然突出,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

2012年,嘉兴市服务业发展仍居全省中下游水平。其中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达到5000美元之前,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2012年,嘉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63580元,按年平均汇率(人民币对美元6.3125∶1)折算,为10072美元,但嘉兴市服务业占GDP比重38.6%,嘉兴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未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也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9%),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从工业结构看,嘉兴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小、低、散”的格局依然突出,目前规模以上工业户均总产值与常州、绍兴、南通存在明显差距,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会阻碍其他产业以致整个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四)工业效益下滑明显,商贸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微观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

2012年,受市场需求约束特别是外需减弱等影响,工商等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升压力大。工业效益下滑明显。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重工业亏损面分别为18.6%和19.8%,比上年分别提高4.9和8.3个百分点。33个行业大类中,32个行业盈利,1个行业亏损。其中化纤、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等主要工业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幅度均在30%以上,分别下降71.4%、39.4%和39.7%。全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前三季度价格跌幅持续扩大,四季度跌幅逐渐缩小,并呈触底回升态势,但工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是影响全市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86%,购进价格同比下跌3.4%。商贸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内销疲软等因素影响,对外贸易企业和以钢材、家电销售为主的内销企业经营形势严峻,经济效益下降。1—11月,全市限上商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82.76亿元,增长1.3%;利税总额23.31亿元,下降22.6%,其中利润总额7.03亿元,下降43.3%;亏损面41.4%。

(五)社会管理创新有待加强,民生保障、社会安全等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

一是受经济发展滞缓的影响,财政平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公共支出、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可用资源受到制约。二是文化生态软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相适应,水环境治理、人口总量控制和素质提升等任务艰巨,资源要素和空间环境制约问题仍然突出。三是民生诉求日趋多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需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维护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把握不足,缺少引导、协调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三、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和建议

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异常突出,未来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不会明显变化,年内经济或仍将延续调整态势,全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

(一)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1.从国际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经济复苏依然面临较多困难,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美国、欧元区及新兴市场国家仍处于调整期。美国虽然暂时度过了财政悬崖,但是财政紧缩不利于经济复苏,低就业率也会影响消费增长和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欧元区仍未摆脱欧债危机的阴影,高失业率、高通胀和人口老龄化使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日本因灾后重建和刺激消费带来的增长动力趋于消退,加之地缘政治紧张,可能严重影响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经济走势有可能将差于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美日等国量化宽松政策所引发的新一轮流动性过剩影响,面临着通胀抬头的制约。这既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又将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2.从国内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特征将更趋明显,以内生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关键

2012年,我国经济呈现持续下行态势,进入四季度后初步显现触底企稳的迹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增长7.8%。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特征将更趋明显,经济运行处于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可能更为突出。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依然是“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家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突出强调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从嘉兴看,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和环境容量和资源要素的双重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加快改革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

2012年嘉兴经济增速放缓,既有短期因素影响,也有长期原因。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和环境容量和资源要素的双重制约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当前嘉兴发展面临的困难,既有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但更是经济发展转型期矛盾和压力的集中反映。长期看,由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的加剧,以低成本、高消耗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遇到了很大的制约,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难度较大。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凸显了实现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技术进步的迫切性,并为当前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和加快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同时,社会潜在需求的存在以及社会总体稳定,也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2013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需要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提速、民生福祉增进、发展环境优化“三大行动”,着力在“稳增长、促转型、强平台、重统筹、惠民生、优服务”上抓落实、见成效,为加快打造“三城一市”、全面建设“两富”现代化嘉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以城市化潜力带动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2012年嘉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GDP达到10072美元,2012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53.3%,低于全省平均9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落后于全省水平。因此,要加快建设“164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强化五县(市)城和滨海新城六个副中心对接和融合。要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步伐,充分发挥市区中心城市的集聚优势。要稳步推进“两新”工程,推进现代新市镇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三资”齐抓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增量提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招商观,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民资和国资有机结合,引进龙头企业与完善产业配套和推进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浙商回归创业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工作力度,每年在大项目引进和投资总量上,要力争实现“3个2”,即争取20个世界500强或国际领先企业及1亿美元以上项目落户嘉兴,争取浙商回归和央企投资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冲刺2000亿元。

3.推动民营经济二次腾飞,以开发区二次创业来壮大实体经济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推进金融创新建设,以开发区二次创业为契机,构建民企发展平台。抓住集聚区建设的机遇,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思路,重点培育十大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以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有规模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4.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以海陆联运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

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滨海开发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努力构筑嘉兴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港口为依托,抓住机遇外引内联,建设以石化、电力、建材、造纸和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长三角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内河航道网络建设和等级提升,努力使海河联运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加快“两退两进”步伐,以向内挖潜来缓解资源要素制约

扎实推进“退低进高”、“退二进三”工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建设用地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加快关停淘汰和转移转产进程,盘活低效存量资产。切实做到“好中选优、大中选重”,不断提高投资质量。

6.加快“三社互动”建设,以构筑中间层来协调社会发展

深化“三社”建设与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社区减负、社团孵化等,着力在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励培养社工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尤其是要以社会中间层的发展壮大为核心,强化“三社互动”在协调、沟通、引导社会中的作用,将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社会安全等逐步引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框架中。

7.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形成合力来推进生态建设

以水治理为核心,下最大决心、用最实的举措、以最强的保障,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攻坚战。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实施“三清两绿”、“139”行动计划以及区域联动。将环境整治的责任落实到人和项目。联动推进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分类推进集中和就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技术攻关,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运用。坚持铁腕治污不放松,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