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宁波社会发展总报告

年宁波社会发展总报告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的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被抛弃论”引热议,宁波发展期待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公共安全”成热点,监督管理亟须走出命令控制型模式等。在10月底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举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评选中,宁波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二名,同时荣获“2015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年宁波社会发展总报告_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

史 斌

摘 要: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布局之年。2015年以来,全市上下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要依托,各项事业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的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被抛弃论”引热议,宁波发展期待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公共安全”成热点,监督管理亟须走出命令控制型模式等。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将会是宁波社会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宁波必须以适应“新常态”特点为主要思路来构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新战略,以深化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契机,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时机。

关键词:社会发展 总体态势 形势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既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布局之年。2015年以来,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个加快”战略,大力实施“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7月中旬,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将“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作为宁波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的“宁波坐标”,作为实现“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总要求的“宁波行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要组成和坚实保障,全市上下以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依托,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民生建设实现全面稳步提升。

一、2015年宁波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2015年以来,宁波市始终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大社会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2月底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再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6个城市之一。在10月底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举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评选中,宁波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二名,同时荣获“2015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一)社会事业

1.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智慧教育蓬勃兴起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以来,宁波市基础教育始终坚持以均衡促发展,以创新求提高,全市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全年新(改、扩)建幼儿园60所,70%以上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保持在98.5%以上。9月份新学期开学以后,全市共有27所新建学校(校区)投入使用,海曙区后孙学校(暂名)等一批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工建设,义务教育段学校标准化率超过90%。

(2)高等教育不断提升。截至9月底,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保持在15.1万人左右,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2∶38左右,在甬研究生达到8000人,科研经费总量超过5亿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宁波工程学院东校区全面竣工。宁波大学被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今后宁波大学将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力争到2020年综合实力跻身地方综合性高校前10名、全国高校前75名。

(3)智慧教育蓬勃兴起。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初,宁波智慧教育正式启动运营,首批推出宁波智慧教育门户网站、学习平台、云平台、“甬上云校”、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等多项应用,标志着宁波教育开始跨入“云时代”。智慧教育学习平台将海量教育资源汇聚到统一的资源库中,内容覆盖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终身教育等,市民只需实名登录,即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智慧教育的蓬勃兴起,也使得宁波市民享受到了更加多元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

2.公共文化繁荣昌盛,交流传播日益拓展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加快推进。截至4月底,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27家,举办各类活动6000多场次,参与活动80多万人次。文化精品创作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创作完成舞台剧《霸王别姬》、越剧《貂蝉》、甬剧《赶海的女人》和话剧《大江东去》,完成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情》剧本创作。

(2)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它山堰申遗成功,成为宁波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启动实施大运河遗产和国保单位预警监测平台建设,编制大运河遗产景区利用规划;实施小白礁1号沉船整体修复和科技保护项目,合作开展慈溪潮塘江沉船修复项目,启动参与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古项目。持续探索建设宁波市现代非遗传承与保护体系,开设《阿拉非遗知多少》电台专栏,成功举办第三届“阿拉非遗汇”,吸引了上千市民和高校师生参加。

(3)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日益拓展。积极组织对外文化交流,组织歌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演出,与友好城市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展览”,提升了宁波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程度。积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第二届中国文化艺术博览会”“阿拉音乐节”“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创作展演”等重大活动,提升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3.医疗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

(1)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自2012年和2013年相继启动县市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2015年继续深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突破。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与台北医学大学合作办医,引入台湾先进医疗理念和器械设备,由台北医大及附属医院全面负责运营管理。从5月起,市区三级医院试行按病种付费办法,首批40个试点病种在6家三甲医院实施。深入推动医保支付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建立财政拨款与医院绩效相挂钩机制。

(2)全面推行新型家庭医生服务。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是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的重要举措。从5月1日起,以慢性病人、60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的152家社区医院,全面实施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的契约式服务。市民只需自掏50元即可签约家庭医生,享受一整年“私人订制”服务。同时,还能享受更加优惠的医保报销和慢性病用药配药服务。

4.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1)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借助浙江省创建体育强市、强县(市)区之势,一批县(市)区和镇(乡)级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公园)相继建成使用。截至6月底,县(市)区新建成并投入使用大中型体育场馆数量2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5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公园)18个;更新完善了一批全民健身路径,基本实现健身路径社区(行政村)100%全覆盖。此外,宁波市奥体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等4个在建项目均按计划有序实施。

(2)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本级传统群体活动,如迎新年元旦万人长跑、龙腾狮跃闹元宵、群众登山大会等,已成为年度品牌项目。全市各级各类体育社团根据自身项目特点,积极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快乐体育进社区”主题活动,共在21个街道的30个社区进行,受到社区群众高度肯定;民间草根篮球活动,参与队数达到100多支,人数达到数千人。据统计,截至6月底,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40多项,参加人数达到2万余人。健身活动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生态治理深入开展,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1)生态治理深入开展。伴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宁波市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在河道治理方面,提前一年完成“清三河”全治理目标,省市县乡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33条市级河道实施“一河一策”;在废气治理方面,大气联防联控框架基本形成,全年淘汰黄标车近4万辆,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在环保执法方面,重点开展网格化、精细化及错时执法,重点打击大气污染和重污染行业企业,以及饮用水源地污染等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2)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多方面防控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15个辖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78.4%,PM2.5浓度同比下降4.1%,中心城区空气质量Ⅰ级(优)28天,Ⅱ级(良)121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2.3%,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指数为4.97。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和综合指数均名列全省第五。

(二)社会保障

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创业创新氛围浓郁

(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5年以来,受复杂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等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各项主要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就业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84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48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0.86万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903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

(2)创业创新氛围浓郁。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创新成为新一轮热潮。8月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试行)》,从培育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扶持大众创业创新,各类众创空间遍地开花。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各类创业实体5.69万家,完成创业培训人数3132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48.66万人。

2.新型救助体系建成,医疗保障城乡一体

(1)新型救助体系建成。宁波市是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地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5560户51282人,城乡低保平均补差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95.4元和358.25元,低保救助标准、补差力度和城乡统筹水平均居全省前列。社会救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救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网上审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并有效运作,截至3月底,共检出不符合救助条件对象2.94万人次,有力地保障了各类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灾害救助不断完善。不断健全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自然灾害灾民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足额资金用于救灾物资储备,各类应急生活物资储备充足。积极开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全市设有避灾安置场所1683个,总面积达到228万平方米,可容纳灾民60余万人。启动巨灾保险理赔工作,市财政出资3800万元购买灾民救助保险,在台风“灿鸿”和“杜鹃”袭击过后共受理17.4万户受灾家庭的赔付申请,赔付金额超8000万元。

(3)医疗保障城乡一体。从9月份起,市区先行启动实施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标志着已经分别运行了12年和8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保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今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在医保缴费、待遇、补助、就医结算等方面都将不受户籍限制,实现城乡一体。同时,积极推进阳光医保监督平台建设,截至6月底,医保医师协议签订率达100%,智能提醒系统已覆盖全市240家定点医疗机构。

3.慈善事业全民参与,爱心宁波尚德甬城

(1)慈善事业全民参与。截至7月31日,市慈善总会共收到“慈善一日捐”善款815.7万元,其中单位捐款222.1万元,个人捐款593.6万元,捐款数额同比增长5.94%。与往年相比,2015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参与面广、参与率高,捐款数额增长明显。此外,企业通过建立“慈善冠名基金”的形式反哺社会,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截至10月9日,市慈善总会新建(扩大)企业冠名慈善基金10个,基金规模达860万元,到位善款366.5万元;累计企业冠名基金57个,基金规模达1.5亿元,到位善款9235万元。

(2)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弘扬“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社会风尚是宁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目标。2015年,宁波先后涌现出以“爱心妈妈”刘国娟、“让群众真心点赞民警”胡朝霞、“最美援疆教师”沈益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心道德模范人物。在8月初举行的宁波市第四届道德模范表彰会议上,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等10位道德模范受到表彰。俞复玲还被授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成为宁波首位获此殊荣者。在模范们身上展现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风貌,是每一位甬城市民学习和践行的榜样。

(3)义乡鄞州全面打造。鄞州素有“义乡”之称,“义”文化在鄞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认同基础。年初以来,鄞州区全面启动打造“义乡鄞州”公益文化品牌,围绕信义、忠义、孝义、道义、善义、节义等“义”文化内涵展开各类活动,自5月底以来,先后开工建设国内首个公益慈善综合体项目“善园”,设立全省首家民间发起的公益基金“宁波善园公益基金”,出版国内首部慈善专业志《鄞州慈善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社会治理

1.公共安全监管有力,平安建设成效卓著

(1)公共安全监管有力。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上,始终注重源头管理,强化隐患排治。通过开展“八打八治”“三打一整治”等活动,2014年共检查生产经营企业5万余家(次),查处非法违法行为8.24万起,关闭取缔676家,责令停产整顿333家,吊销许可证128个,对113项重大隐患实施省、市、县三级挂牌督办。在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监管上,2014年共梳理食品风险隐患29类944个点位,药品风险隐患10类26个点,医疗器械风险隐患13个,查处案件2090件;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检查企业单位4310家,立案查处96起。

(2)平安建设成效卓著。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平安是民生的保障。自2004年市委作出建设平安宁波决策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创建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市刑事发案总量下降1.2%,其中命案、五类案件、抢劫案件、盗窃案件分别下降29.9%、7.2%、4.27%和1.62%;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和参与率,分别达到95.53%、82.5%和43.1%,比2013年度分别提升0.86个、4.2个和1.5个百分点。在4月初举行的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实现平安创建“九连冠”,成功捧回“平安银鼎”。

2.基层治理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繁荣发展

(1)治理理论深入研究。年初以来,市委决定将“基层社会治理”这一主题列入2015年市委、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作为课题主持人,市委副书记余红艺作为总牵头人,市委办公厅等9个单位为课题牵头单位,17个市级部门为课题参与单位,同时邀请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联合研究,明确了“1+9+1+N”的课题研究计划[1],对基层社会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实践的推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治理实践扎实推进。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7月中旬,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指明了方向。全市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和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成效卓著。截至8月底,全市共划分网格18031个,其中一般网格16533个、专属网格1498个,共配备网格员近5万名,其中专职网格员4469名,组建服务团队3.2万支,服务成员17万人。同时以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为骨干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共享模式,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资源短缺”等乱象。

(3)社会组织繁荣发展。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力量。年初以来,全市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层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形成“孵化器”。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登记注册法人社会组织5759个,同比增长7.4%,每万人拥有法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7.6个,远远高于全国每万人3.7个的平均水平。此外,在全市城乡基层,还活跃着1.1万个经过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向下扎根、向上成林”的成长态势。

(四)社会服务

1.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法治政府成效显著

(1)政府职能加速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年初以来,全市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启动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新组建成立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商务委员会,对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农机服务总站等市级部门(单位)职能予以调整,通过“瘦身”与“强身”相结合,盘活现有编制资源,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

(2)法治政府成效显著。自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全市着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优化审批流程,扩大网上审批;通过多种渠道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行业)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联调机制。3月初,宁波市政府荣获“2014年度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公交服务优化提升,垃圾分类全面实施

(1)公交服务优化提升。9月26日,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行,2号线一期全长28.35公里,与1号线一期形成“十”字运营架构。同时,由于轨道交通与栎社机场、火车站和客运中心三大交通枢纽相连,进一步优化了城市交通出行格局。为了凸显轨道交通骨干作用,优化和实现轨道交通与公交、公共自行车之间的无缝接驳,市公交总公司配套建成使用公交首末站5个、停靠站19个,新增(更新)公交车300辆,公交路网延长38公里;新建公共自行车网点45个,配套公共自行车1185辆。全面优化提升了多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2)垃圾分类全面实施。实施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宁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广泛发动、群策群力,重点推进居民小区、学校及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大阵地”垃圾分类工作,着力推动和培育全体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同时积极完善设施体系、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走上良性轨道。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23.8万户居民家庭、432个居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1186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130所中小学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65%。

二、2015年宁波社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总体而言,2015年宁波社会发展仍然保持着和谐稳定、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领域内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受到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影响,2015年宁波社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存在着一些亟须重视和解决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抛弃论”引热议,宁波发展期待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

5月底,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回浙江调研考察后不久,一篇发表在人民网宁波视窗旗下微信公众号“人民直通车”上的文章《宁波被“抛弃”了吗》,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和广泛热议。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先后去了舟山、杭州,却未能来宁波为援引,直言不讳地指出近年来宁波城市发展速度放缓,竞争力下降。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发展落后了”。虽然这篇文章只是一家之言,但它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却深刻地反映出近些年来坊间百姓对于宁波发展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未来宁波发展何去何从的迷惘与忧虑。

确实,近几年来,宁波享受的一些政策红利和体制机制优势在渐渐丧失,相比较前些年宁波发展领跑国内诸多城市,现在不少城市都逐渐后来居上,“标兵越走越远,追兵越来越近”。同时,宁波人谋求发展、开拓创新的“精气神”似乎也没有像以前那么强烈了。但是就连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于近期相继提出要“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提出要“换基因”“大换血”的口号。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宁波市民在发展面前再也“坐不住”,再也“等不起”了。这样一种复杂情绪经过积累酝酿,恰逢习总书记考察浙江,对浙江提出新任务和新使命之际,于是喷薄而出。可以说,这篇网文及其引发的热议,既是一次忧虑和反思的总爆发,也是一次追求新一轮发展希望和激情的总动员。

可喜的是,无论是市委、市政府领导,还是普通市民,都强烈意识到了宁波发展面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思想高度统一。7月13—14日,市委召开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宁波发展的历史方位,积极探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实践路径,走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彰显宁波特点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会议结束后,《宁波日报》以“论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为主题,连续4天在头版刊发评论文章,对“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进行阐述。从7月20日起,《宁波日报》又连续9天在头版推出“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全力跻身第一方队”特别报道,从港口经济圈建设、改革创新、新型城市化、干部担当、激发社会活力等多个方面探寻“跻身第一方队”的实践路径。

“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既是中央和省委对宁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三五”时期宁波奋起直追、争先进位的新坐标。对于宁波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既不能好高骛远、自满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只有正视差距、凝聚共识、上下同心、积聚力量,不断破除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不断攻克各领域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不断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让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才能让宁波这座城市再创新辉煌和新荣耀。

(二)“公共安全”成热点,监督管理亟须走出命令控制型模式

2015年以来,以“电梯吃人”事故和危化物品爆炸为代表的公共安全问题一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年初以来,全国多地各类“电梯吃人”事故频频发生。仅2015年7月26—28日连续三天内,湖北荆州、广西梧州、江苏无锡和河南潢川四地就相继发生四起自动扶梯“吃人”事故,造成3人死亡,1名儿童终身残疾。据统计,2015年1—7月间,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30起,导致27人死亡,11人不同程度受伤。一时间,全国人民谈“梯”色变。同样,年初以来,全国各地也先后多次发生危化物品爆炸事故。在震惊中外的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之前,在昆山、南京、唐山等地已先后发生了5起化学工业品爆炸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期间,8月22日山东淄博恒台润星化工厂再次发生爆炸事故。即便是在天津,10月22日晚又发生了一起化工仓库起火爆炸事故。在我们宁波,9月23日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大地化工环保有限公司也发生了废液投料槽爆炸事故,造成1死3伤。

反复发生的电梯故障和危化物品保障事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为什么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进行隐患排查仍然无法阻止事故的发生?现有的“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在守护公共安全方面还有效吗?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发证式的审批监管,监管聚焦于一些指定性的行为,实现监管目标的基础是监管部门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规程,生产企业依法依规执行。但是这种监管模式有效的前提是被监管主体相对同质,环境相对稳定,监管者对于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手段充分理解[2],是一种静态的监管要求。

而在现实中,作为被监管者,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岗前安全教育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新入职职工也存在文化层次低、学习能力差,对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不深不细等问题,有的企业排查整治隐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敷衍塞责,安全意识淡漠。作为监管者,政府在安全监管方面缺乏有效整合与衔接,隐患排查程序不规范,多头审批、交叉审批以及多头、分段监管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职能方面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频繁发生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在监督管理方面,必须走出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模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如将职业安全健康与企业的信用体系挂钩,运用市场机制,将安全管理单纯靠政府强制性管理,变为企业自愿参与、自主管控、自担风险的市场行为;如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管(如安全托管)作用,由行业协会自行制定质量及监管标准体系实施内部监督;如对高危或风险行业建立强制提存保障基金制度等。总而言之,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理分工、协作治理,共同实现安全生产。

三、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形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将会是宁波社会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从发展时机和发展阶段来看,2016年将会是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后各种特征深化显现的一年,原先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被暂时吸纳和遮蔽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化和财政压力增大的新形势下,将会在各个领域进一步凸显。同时,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态势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如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新态势、收入分配变化的新态势、职业结构变动的新态势、老龄化的新态势等。[3]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宁波必须以适应“新常态”特点为主要思路来构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新战略,以深化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契机,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时机。

(一)要重视社会事业与结构调整的有效联动,以体制改革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

在2016年里,宁波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多,宏观经济走势将进一步复杂化,在新常态下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优势,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宁波的社会事业工作要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全局高度和改善民生的紧迫要求出发,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利时机,把为社会提供更完善、更健全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事业作为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要加快社会事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重点,建立健全基于PPP模式的多元投融资新机制,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各种方式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教育事业要围绕“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终身化”目标,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为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尤其要将老年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事业要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拓展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模式,努力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医疗卫生事业要围绕“构筑惠及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标,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进一步深化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资源共享配置效率,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全覆盖。要不断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生态事业是新常态下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以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为重点,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深入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要重视社会保障与转型升级的有效联动,以促进消费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新常态预示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长期处于增长方式趋缓的发展阶段,原先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就业和社保是拉动消费背后的重要保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拉动消费政策,继续深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方面多渠道拓展就业增长空间。通过完善各类就业政策,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推动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是创业创新的重点人群,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尤为重要的是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氛围。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到5%,高校毕业生创业失败,关系到背后整个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要对创业失败者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如设立代偿基金、设立保险等,创造宽容宽松的环境氛围,力争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拉动消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完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因素而下降。要着力完善社保制度拉动消费,努力解决社保、就医、就学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转变,形成积极、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协调提升。要着力完善慈善制度拉动消费。慈善被称为“第三次分配”,在转移社会财富的同时,能够增进社会福利。2016年里,除了要广泛宣扬传播慈善理念,积极培育各类社会慈善组织之外,尤其要重视网络慈善、微慈善的发展,促进传统慈善事业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慈善模式转变,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

(三)要重视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的有效联动,以精细治理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突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理念和方向,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新时期新阶段应对复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其实,宁波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在基层治理网格化、标准化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很多实践都走在全国前列。在2016年里,宁波的社会治理应以精细治理为重点,在社会治理标准化上求突破,努力把各地的成功做法,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具体而言,精细治理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流程的标准化。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通用与分类标准体系,全面梳理现有社会治理各领域流程,绘制简洁直观、规范可行的流程图,并尽可能升级为时间矩阵流程、空间矩阵流程和责任矩阵流程。二是治理资源的统筹化。要以“资源集成、统筹调度、协同联动、信息共享”为核心,突出抓好“资源集成”和“统筹联动”这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资源集成的科学性和统筹联动的执行力。三是信息支撑的现代化。要依托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消除“信息孤岛”,推进各级各类平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的增效升级。四是绩效管理的动态化。要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绩效评估多维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评、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阶段性评估结果体现到社会治理的预算配置、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和人员考核等方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改进问题,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估的“纠偏”功能。

(四)要重视社会服务与政府转型的有效联动,以普惠均衡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保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2016年在社会服务领域,宁波要以普惠、均衡、便捷为目标,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公共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解决权利、机会和规则不公问题,使得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重点是三方面。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推进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匹配的政府自身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模式。要更加注重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加快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能承接社会服务的基层社会组织及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群团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形成政府与社会分工清晰、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工作机制。二是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格局。能否公平地分享公共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能否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向社会事业、向各类民生项目、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的力度。要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建设,完善规范公共资源进场交易办法。切实改变重硬件项目投资、轻软件服务投资的观念,健全财权事权相匹配体制。创新和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取PPP等多元融资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资源配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三是要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推动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大力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和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的优秀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提升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詹鑫华.宁波发展蓝皮书2015(社会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刘国红.对政府安全监管的反思.南风窗,2015(22).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注释】

[1]即形成1个课题研究总报告、9个子课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1个市委文件及N个配套文件。

[2]董春晓:《天津港爆炸事故三题》,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

[3]李培林:《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社会治理》201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