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

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暨2010年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2008年,浙江省率先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并且每年发布年度实施计划。2010年,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及杭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发布了《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度实施计划》。截至2010年12月底,主城区已建立失业人员创业园7个。截至年底,主城区已累计发放登记证2113本,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679个,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上岗569人。
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_2010年杭州市社会发展白皮书

2010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

暨2010年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

2008年,浙江省率先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并且每年发布年度实施计划。2010年,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及杭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发布了《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度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指导下,2010年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10年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成效

2010年,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文体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共6大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一)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2010年,我市以实施深化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创业型城市、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线,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1.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使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11.86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01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9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7.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9%;共消除零就业家庭182户,促进280名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做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2.创业促就业效果明显

围绕创建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的总体目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积极拓宽创业渠道,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2010〕2号),扩大了扶持对象范围,提高了贷款额度和贴息标准。出台《关于网上创业就业认定和扶持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促进“线上就业”和灵活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开展创业项目库及网站的建设,继续征集创业项目,举办创业项目展示会。截至2010年12月底,主城区已建立失业人员创业园7个。共举办各类创业项目展示会31场,通过项目展示会平台成功创业97人。新增私营企业5203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08966户。“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27.4%,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38,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31.7%。创业活力与创业效率进一步提高。

3.就业援助力度加大

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系列活动为载体,多渠道帮扶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10年全市有818个社区和61个街道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分别占社区总数的94%和街道总数的95%。主城区所有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行政村标准,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61.6%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行政村标准。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补充调查,建立农村家庭就业情况台账和跟踪服务档案,加大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的发放力度,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用工补助和社保补贴政策。截至年底,主城区已累计发放登记证2113本,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679个,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上岗569人。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市2116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室。

4.就业培训扎实推进

全年培训农民13.57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3.94万人,转移就业3.02万人,转移率76.6%。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残疾人技能培训 2475人,新增就业1958人。全年有44263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政府补贴技能培训,28428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依托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工作载体,全年举办78场讲座和沙龙活动,共有19940名大学生参与。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10121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

5.劳动关系更趋和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劳动关系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重视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分区域建立行业性企业代表组织和行业工会组织,因地制宜搭建职工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已建工会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达到了85%,其中国有集体企业达到了100%。

(二)加快社会保险的扩面提升,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010年,杭州市加快社会保障“同城同待遇”步伐,继续加快社会保险的扩面提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1.社会保险事业上新台阶

各类保险继续扩面。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5.24万人、360.60万人、314.95万人和228.53万人,分别较2009年年末净增46.93万人、37.30万人、40.81万人和28.73万人。市本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5.85万人。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124.35万人,参合率99.28%,人均筹资额达到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2.42%。全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障人数为62.34万人。

贯彻落实《杭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在确保60周岁以上无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按时发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45~59周岁符合条件人群的参保缴费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95.94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享受养老待遇52.39万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

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基本调整到位。从2010年1月1日起,市本级职工医保已由原15万元提高到18万元,城居医保由原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大多数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已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加快推进医保“一卡通”工作,扩大市域范围内医疗保险“一卡通”联网应用,杭州市医保市级统筹“一卡通”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

2.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健全

贯彻落实《浙江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5.89%,供养标准均达到或超过所在区、县(市)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0%。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本级从2010年1月1日起,全面建立了医疗困难即时救助机制。截至12月底,市本级共救助医疗困难人员46.80万人次,支付救助金10987.18万元。降限扩面,法律援助实现同城同条件。认真贯彻执行《杭州市法律援助条例》,全年法律援助案件量达到7141件,比上年增长了12%,全市沿街一楼法律援助窗口建成率达到100%。

3.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50家(累计3201家)。新增养老床位数4106张(累计26037张)。新建市、区(县、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家(累计15家),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3家(累计180家)。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92家(累计670家)。

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新(改、扩)建儿童福利院3个。加强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4527人次,各定点医院医疗救治共187人次,安置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39人,市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接收受助儿童671人。

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基本生活保障。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有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21142人,累计发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7011.32万元。建成了25家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举办了全市首届残疾人托养管理护理人员培训班,将6395名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共为3148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积极开展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全年全市完成农民健康体检172.6万人次,体检率达52.96% ,居全省首位。

4.保障性住房建设“六房并举”

2010年,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实现开工73.88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开工415万平方米、竣工310万平方米。主城区开工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与外来务工人员公寓16万平方米。开工人才专项用房76万平方米、田园地块公共(经济)租赁住房33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188户,其中实物配租2037户、货币补贴2151户。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共完成(含开工)危旧房改善面积27.3万平方米。全市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51128户。安置下山移民2271户、7627人。

(三)普及巩固15年基础教育,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

2010年,我市全面普及巩固15年基础教育,加快优质学前教育推广,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贯彻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发展重点推进

市本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积极开展市等级幼儿园评估和省等级幼儿园转评工作,评定特级幼儿园(园区)9个,甲级幼儿园(园区)57个,91个幼儿园(园区)通过省一级幼儿园评定,253个幼儿园(园区)通过省二级幼儿园评定。全市85%、37.5%的镇(乡、街道)分别成为学前教育达标、先进镇(乡、街道),4个区、县(市)成为市学前教育强县。进一步落实《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乡镇幼儿园13所,确保全市所有乡镇均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3%,等级幼儿园在园人数覆盖率达90.8%,其中优质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65.0%。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342名。确保“三残”儿童少年“好上学”,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95%。

2.农村中小学教育“三大工程”圆满完成

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274名,市级骨干教师445名,县级骨干教师、校长665名。组织部分中小学特级教师分别到农村乡镇中小学校支教。二是“书香校园”工程,为全市344所农村中小学配送图书20.81万册。三是第二轮“农远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为5县(市)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并组织开展主播教育技术人员省级培训、项目学校校长(负责人)县级培训、学科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等。

3.职业教育能力进一步加强

继续贯彻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全市新创建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市级实训基地14个,评选市级示范专业72个。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全市已建有各类职业教育集团12个。努力做好教师素质提升工作,全市教育部门直属职业学校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比例为82.85%。

继续做好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的资助工作,2010年年度,我市将低收入家庭标准从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统一提高到4000元,对符合低收入家庭子女条件的中职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并提供营养餐。通过“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注册入学,做到“应助尽助”。同时加大对特殊职教专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免学费范围。全年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达32169人次,占在校生的18.17%,共减免4364.12万元。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妥善解决

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为辅”,初步建立“一站式、多平台”服务体系,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市本级按每学期300元/人的标准落实160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学生。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约19.26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7.76%,其中城区在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约8.4万人,占40.22%。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

5.校舍安全工程高标准实施

完成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和《杭州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档案室建设工作。全市2010年实际完成加固改造(含重建、迁建)建筑面积44.3万平方米,完成投入资金12.4亿元。

(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2010年,我市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4家。完成677家村卫生室和644家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建和改扩建任务。

启动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工程,第一批选择在桐庐、临安作为全省试点开展以2+X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其中,临安市开展县级医院对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托管改革,桐庐县实行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改革。

深化城乡卫生帮扶工作。开展城市医院对县级医院“万名医生下基层”和城市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活动,全年共有9家市级医院对口支援17家县级医院,每个县级医院都与2~3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人员互派工作。

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全面开展乡村卫技人才培训,通过高校招生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200名,全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000人次,培养全科医生250名、社区护士300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培训率和社区护士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编制《杭州市区省市两级医疗资源配置规划》,整合省、市属及高校卫生资源。稳步推进名院集团化模式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市校合作、股份运作”的新机制。加快8家市属医院建设,其中已有滨江医院、下沙医院、市十医院完成主体工程。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深入开展

深入实施国家9类、全省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工作有序推进,纸质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80%和60%。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对15岁以下人群的乙肝疫苗补种,共完成全程补种27198人,全程补种完成率99.06%。落实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达到60%以上,部分地区还落实外来人员补助。在各类健康体检(企退人员体检、农民健康体检等)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实施妇女“两癌”筛查,2010年免费“两癌”筛查35498人次。确保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工作实施,做到应补尽补。

创新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八免”项目。实行青少年免费窝沟封闭,在2009年工作基础上扩大受惠率,全年主城区中小学生窝沟封闭率已达到80%。实行困难精神病人免费治疗,帮助符合条件的343名困难精神病人切实享受到免费治疗服务。实行优生优育保健“六免”服务。

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五县(市)和萧山、余杭区已落实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元,主城区不低于30元,同步还落实了城乡流动人员各按户籍人口一半标准享有人均公共卫生费用。

3.基本药物制度提前全面实施

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临安市和桐庐县列为浙江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实施地区,五个地区政府举办的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2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余五区、一县、两市和两个功能区作为第二批实施地区,在2010年7月1日至12月25日之间相继启动,全市所有区、县(市)已经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以选用国家307种和省增补的150种药品为主,过渡阶段(实施之日起六个月)还可使用现有库存药品,可配备一定比例的纳入医保目录的其他临床常用药品,品规数量控制在50种,实施“零差价”销售

4.中医药服务普及性又有提高

开展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等4个中药制剂室硬件的改造建设和设备更新,新研制了5种中药制剂品种。强化65个中医药专科建设。全年共培养中医骨干人才110名,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800余名,组织200余名中医药人员下乡。继续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项目,着力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和利用率,提高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能力。

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基础

加快县级计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扶持江干区、建德市两家县级计划生育指导站和淳安县界首乡、梓桐镇和富阳市场口镇的计生服务站建设。落实奖扶特扶制度,全市共有21124人符合奖励扶助政策,发放资金1521万元;共有4222人符合特扶政策,发放资金1013万元。按照“属地化”管理的要求,把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服务范围,免费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年共为86.17万人次外来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了免费服务。

6.农村药品安全强化监管

加强基本药物生产、配送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检查,继续加强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工作。2010年全市共完成药品监督抽验和药品快速检验3703批次,监督抽样覆盖率为93.96%。全市7个区、县(市)、150个乡镇、2310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农村药品监管网络,药品规范配送的行政村达到100%。建立和完善监测组织机构网络,13个区、县(市)全部设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

7.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深化

深化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累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5个和省级卫生镇乡20个。推进改水改厕,全市累计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接近100%,累计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3%。加强除“四害”工作。大力宣传贯彻《杭州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广泛开展健康宣传和健康促进行动,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在市区新建15个健康市场,开展各行各业健康单位建设,全市共命名300家健康单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26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五)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0年,我市加强城乡区域文体事业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切实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城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

一是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抓好71个未达标文化站的建设,全市乡镇(街道)基本建成符合省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新增“东海明珠”市级工程14个,覆盖率达91%。新建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580个,覆盖率达90%。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市)支中心3个,累计11个,覆盖率达84.6%,全省率先实现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全覆盖。二是开展“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活动,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3万场,基本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目标。三是实施农村文化队伍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基层文化干部和文化骨干496名。四是推进图书信息“一证通”工程建设,新建基层服务点118个,累计建成2200个。五是实施“文化扶贫”工程,继续送100场戏到100个贫困村,为各地农村送书10万册。

2.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优化

以“青少年民生关爱行动”为载体,加强对创业青年、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的心理援助关爱工作,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关怀呵护;加强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和预防犯罪工作的机制探索,加大对社会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援助帮扶力度。积极推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已建成3个市级青少年宫并对社会开放,2个区级青少年宫一个正在装修,另一个处于项目建设前期。深入推进“流动少年宫”活动,开展了20场“流动少年宫”进农村(社区)活动。

3.全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

加快基层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健身网络。全市新建1214个村镇健身点,安装器材5837件,扩大体育用地268950平方米。累计已建设4504个村镇健身点,全市健身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新建小康体育村120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23个,省级村级体育俱乐部30个,新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非奥项目发展培训基地1个,创建体育强镇(乡)13个;新建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13个。

(六)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0年,我市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提高城镇和中心村公用设施网络化程度,推动交通、供水、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对接,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

1.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2010年新增与更新公交车508辆,新辟公交线路15条,已开通快速公交3号线(一期),4号线进行测试运行,5号线和7号线已经开工建设。

2.农村交通、供水设施网络建设

完工农村联网公路180公里,病危桥改造70座。农村公路临水临崖路段整治工程完工105个项目332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完工85个项目329.3公里。新建成县市客运站3个,港湾式停靠站已建成360个。新增城镇供水延伸覆盖农村受益人口61万人(其中杭州市区新增城镇供水延伸覆盖农村受益人口10万人)。

3.邮政普遍服务

完成约20000个信报箱的改造;对部分村邮站计划建设点进行调研,制订了2010—2013年村邮站、信报箱的建设计划。

4.气象公共服务

在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完成市、县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协助完成45个乡镇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二是各区、县(市)全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创建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11个;三是新增80户农业服务大户的气象服务联系卡;四是做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和科普工作,对540名部门和乡镇气象协理员进行轮训,组织开展1100多场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在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设施建设上,一是新建乡镇自动气象站10个,实现全市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二是萧山区和淳安县建成了气象有线广播信息快报系统;三是新建290块气象综合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

5.广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有线广播通响率达80%以上。新建多厅电影院7家,全市放映农村数字电影2.7万场以上,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实施广电低保工程,按照“需保尽保”原则,共减免视听费3.33余万户。开展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创建省级示范县(市、区)2个、省级示范乡镇(街道)7个、省级示范村22个。

6.农村环境整治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成383个村环境整治。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个、市级重点整治村296个,启动创建“整乡(镇)推进”村庄整治11个。全市农村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启动创建“风情小镇”13个和特色示范村13个,启动培育中心村49个。继续加快“811”镇级污水处理项目建设,2010年共完成6个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7.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建设

在2009年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连锁便利店的全面“双覆盖”的基础上,2010年新增农村连锁便利店30家以上。

8.农村社区服务

新建乡镇社区服务中心39个和村级社区服务中心426个,社区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

二、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着力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快提升。但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依然存在制度保障的失衡,城乡公共资源分布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我市公共服务资源的总量性短缺与配置不均衡问题同时存在,尤其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各项资源市区拥有量占全市的比重大多在60%以上,有个别公共文化类指标甚至高达95%以上。

表1 2009年我市部分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配置情况表

img3

(二)财政投入尚需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市财政支出大幅度向民生倾斜,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2009年和2010年杭州市本级和五县市都已经实现了“新增财力2/3以上用于民生”。2010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1.58%。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与上年相比,2010年只有市本级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了1.80%;其余五县市该比重都有所减少,其中临安同比减幅最大,由上年的72.93%降为69.18%。另一方面,民生支出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存在,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富阳高达79.33%,比重最低的临安仅69.18%,差距明显。见表2。

表2 2009年和2010年杭州市民生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情况表

img4

(三)相关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相关协调、监督、考核等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发展创新。一是部分工作内容的实施主体责任不明晰造成履行不力现象客观存在。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和工作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三是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下阶段重点工作

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阶段,我市应以此为目标,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教育、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完善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均等化水平。

(一)增强财政保障力度,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领域倾斜

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力度,建立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与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相配套,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投入,将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加大财政保障和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新增财力2/3以上用于民生,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来源。

同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标准需求及财政缺口,按照“直达、封闭、专户”的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逐步均衡城乡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缩小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逐步实现均等化。

(二)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下,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创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体制,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的效能。政府着力于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在公共服务领域适度引入市场竞争,继续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管理和监督。通过政府定标准、买服务、给补贴的形式,把社区服务、养老、基本医疗检查、就业培训、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转移给社会力量去组织、开办,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

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有序、均衡提供,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服务体系和标准之上。下阶段,要进一步理顺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权责,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服务目录、服务标准、服务种类、服务规范、评价指标、评估办法,并通过地方法规、实施细则、专项规划等得以法制化、体系化。

(三)建立健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机制, 根据各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权责,有机整合力量和资源, 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杭州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推进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协调机制、考评机制、联系点制度、监测机制等。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建立激励约束兼顾、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与问责制,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引入外部考评机制,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和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进行考评,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形成多元化考评主体。

建立评估监测制度。探索研究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和指标体系,逐步开展对各市、县(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的量化评价,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评估机制,发布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报告。加大对各地实施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时向市政府提交督查报告、反映情况。加强项目督查,保证年度计划全面完成。

(四)认真编制年度计划,稳步推进均等化的实施

继续贯彻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制定、落实《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部门和县(市、区)逐项抓好落实,并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实施情况。2011年着重加快推进建立促进创业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实现市域公交一体化等重点民生事业领域的建设,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针对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计生等为着力点,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逐步扭转社会保障的逆向转移,使不同群体间一次分配的差距,经过基本社会保障再分配有所缩小,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统筹规划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二是围绕构筑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进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继续进行名校集团和城乡互助共同体考核,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向五县(市)延伸拓展,加强名校对五县(市)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围绕“到2015年,率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民共享,具有杭州特色、处于全国领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路径试点、卫生信息化等体现杭州特色的医改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围绕率先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二次发展”,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保障民生民权。

附表1 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度实施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img5

续表

img6

续表

img7

续表

img8

续表

img9

续表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续表

img13

续表

img14

续表

img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