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云南省社会发展报告

~年云南省社会发展报告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保基本、兜底线,织密织牢保障民生安全网,保持了全省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平稳提升。实施云南省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民办教育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条例》,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特殊教育加速发展,《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实施。
~年云南省社会发展报告_全省社会发展水平平稳提升_2015~2016云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永松 谷 禾 袁 芳 樊 坚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2015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强化风险防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2016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阶段的第一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全省上下必须认真把握好全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保障,平稳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全省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平稳提升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保基本、兜底线,织密织牢保障民生安全网,保持了全省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平稳提升。

(一)社会事业平稳发展

在全力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保障了教育、科技、医疗、计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1.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1)教育投入增幅明显,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据省教育厅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从2011年的658.5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亿元,仅这4年累计投入的教育经费就达到2 645.9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投入总和的1.46倍。中小学校舍安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点布局结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呈贡大学园区建设基本完成,高校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职教园区建设有力推进。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校安工程累计开工143.07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8.40万平方米。全面“改薄”工程继续推进,截至2015年8月,全省校舍建设类项目开工面积452.74万平方米。全省办学资源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办学效益开始显现。

(2)惠民政策落实有力,教育公平持续推进。“十二五”以来,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从无到有,实现了应贷尽贷。“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补助标准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4年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省教育厅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分别惠及26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生和499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云南已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截至2015年10月,各级各类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除外)资助学生130.4万人次,确保了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施云南省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这些教育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让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学前教育向普及化、优质化方向迈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县县都有示范园”的目标全面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37.43%提升到2014年的59.24%。义务教育实现普及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先后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各个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线路图,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缩小,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2%。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转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65%提升到2014年的75.3%,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86%。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昆明市嵩明、安宁和曲靖、楚雄、普洱、文山、临沧、德宏等8个职教园区已经投入使用,入驻中高职学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呈贡大学园区建设成效显现,高等教育规模实现历史跨越,高等教育从注重外延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积极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门大学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达34个。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有序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条例》,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民办学校年检制度逐步完善,民办教育歧视性政策已逐步被清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公平资助机制逐步建立,实现全省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的全覆盖。特殊教育加速发展,《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启动实施。新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基本建立。

(4)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学前教育条例、民族教育促进条例、云南教育督导规定等政策法规先后颁布实施,教育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国家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建立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招收“三校生”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增加“五年制”大专招生计划。积极推进滇西集中连片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实施“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高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励的数量占总数的84%,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占全省奖励总数的34.07%。2015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和《省委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得到有效落实,围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建设等形成了近20余项改革成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走下去”服务基层、“走出去”就业、支持校园招聘活动、创业促就业、质量提升、就业帮扶“六项计划”,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二五”以来,全省高校共向社会输送69.2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全省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据省科技厅统计,通过实施首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08~2012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2008年的34%提高到了38%,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9.73%;2014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第23位,较上年上升4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8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17位,西部第3位;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33家。

(2)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在生物疫苗、天然药物的研发,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催化材料、锗材料等制备技术,以及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车用柴油发动机、氯化法钛白粉量产技术、一步法煤变油技术、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大型铁路养护工程机械、长距离固液两相输送技术等方面在全国领先;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甘蔗茶叶、烟草、橡胶、花卉、核桃、咖啡的研发水平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持续增长。

(3)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据省科技厅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省每年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新产品都分别在200项左右,企业研发经费投入、R&D人员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分别增长25.14%、12.64%和23.09%,年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3万件,年技术合同登记3 000项左右、交易金额超过40亿元,且逐年走高。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富氧顶吹炼铅工艺综合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吨铝电耗低于行业平均电耗1 000度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条件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据省科技厅统计的数据显示,云南省培养引进100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遴选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 500人、创新团队131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超过160个,全国100多名院士定期或不定期在云南工作,全省R&D人员达5.29万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超过40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100个;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建设有序推进;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建成运营。

(5)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完善落实财税科技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修订《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实施《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落实突破性政策措施,推进奖励制度实施,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工作的深入开展。

(6)对内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新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超过4 484项,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超过37.4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技入滇”常态化,围绕“四个落地”(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落地)要求,持续推动全国优势科技资源入滇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发挥区位优势,建机制、搭平台、抓项目、促交流,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

(7)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制定实施《云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完善全省科普工作顶层设计。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评选表彰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实用技术培训及召开重大科技成果专题发布会等重要活动,增强科普观念,提高公民科技素养。组织实施科普专项计划,丰富科普场地、科普图书、音视频和网络等科普条件和手段。“云南科学大讲坛”已成功举办57期,众多院士、专家以敏捷的思维、理性的眼光、精彩的语言打造了一场云南科普盛宴。累计培育认定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45家,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改进提升了云南科普网功能,建立了云南科普微信平台,科普手段日益多元化。全省科普人员达8.5万多人。

据省科技厅初步统计,2015年云南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批次3 255项,安排科技经费14.03亿元,带动投资133.76亿元;争取国家科技项目821项,经费5.43亿元;科技招商引资超过18亿元。

3.医疗计生事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促进了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 713.9万人,同期增加2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9.63万人,出生率为12.65‰;死亡人口30.4万人,死亡率为6.45‰;自然增长率为6.2‰,同期提高0.03个千分点。[1]

(1)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完善,服务内涵不断扩展。强化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实施传染病防治、妇幼卫生、应急指挥等项目,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2)卫生资源持续增加,卫生计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医疗服务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量,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据省卫生计生委统计,2013年到2014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48张增加到4.78张,同比增长6.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59人增加到1.6人,同比增长0.6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5人增加到1.76人,同比增长13.55%。

(3)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按照国家深化医改要求,五项重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5年9月,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1%。新农合筹资标准逐年稳步提高,人均筹资水平达到470元。“新农合保基本、大病保险做补充、医疗救助来兜底”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4)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支持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省、州(市)两级卫生电子信息数据中心基本建立。新农合信息化实现全省覆盖,基本实现全省新农合住院信息明细录入和在线审核报销。医院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部分公立医院已经全面开展院内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信息化助推临床管理与服务走向科学化和高效精细化。公共卫生信息化日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卫生监督等项目已投入使用。居民健康卡发放与应用工作进展顺利,在试点地区和医院共发放4万余张居民健康卡。启动“云南省省、州(市)两级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示范工程”建设,省级平台基础框架初步建立,所有乡镇以“已婚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数据库”为基础的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基本建立。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文艺创作水平大幅提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得到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

(1)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展云南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全省20个文化惠民示范社区建设和80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完成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文网培训学校)、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年度建设任务。为全省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提供资金保障。据省文化厅统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率达到80%和69%。

(2)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全省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继续组织实施;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完成歌剧《号角》的创作排演并赴京首演;省直文艺院团新创作品有京剧《天道行》、滇剧《乡谣》、花灯剧《大马帮》、话剧《蔡锷》等。

(3)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精简规范文化市场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对以网吧为重点的文化市场监管,扎实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和“扫黄打非治违”等行动;推广应用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贯彻落实文化部“先照后证”改进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要求;组织落实全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做好审批权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管理。

(4)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云南世界遗产数占中国世界遗产数的1/9,跨入世界遗产大省行列,与四川省并列全国第二。启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补助项目85个,申报并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7个。全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502个,占全国2 555个的20%,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推进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开展滇缅公路文物遗迹资源调查、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评估等工作;祥云大波那古墓群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大理、迪庆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6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被列为云南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5)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活跃。2015年共派出20多批艺术团体分别前往法国、德国、马耳他、西班牙、缅甸、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中国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接待美国、越南等国外来宾,为越南高级访问团举办专场演出,赴越南开展庆祝中越建交65周年访演活动;文山州民族艺术团赴格林纳达参加中格复交系列庆典活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赴马来西亚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云南文化遗产代表团赴德国参加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等,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文化的影响力。

(6)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深化和完善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省图书馆理事会建设。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文化惠民演出。

5.体育工作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坚持体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发挥体育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云南体育事业总体上呈现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效明显的景象。

(1)群众体育向全方位覆盖推进。“十二五”期间,群众体育工作以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群众体育工作呈现出鲜明态势。一是经费投入机制化。“十二五”期间形成了稳步的经费投入机制,据省体育局统计,全省累计安排省级资金6.7亿元,争取中央资金2.6亿元,拉动各地30多亿元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是云南历史上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最大的时期。二是项目建设基层化。实施85个县(市、区)体育场馆新建和改造项目,支持622个乡(镇、街道)建设灯光球场,12 000个村(社区)新建篮球场、配备乒乓球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29条;开展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余名,建设129个县(市、区)全覆盖的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三是活动推广普及化。极具云南民族性、地域性、草根性的射箭、射弩、陀螺、赛马、龙舟、舞狮、攀岩、漂流等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集体活动深入城乡社区;模型、棋牌运动蓬勃开展;民族健身操、健身气功、气排球、武术等体育项目在不同人群中深受喜爱,实现群众体育的生活化。四是区域建设均等化。全省70%的县(市、区)拥有了体育场或体育馆,60%的乡镇建设了灯光篮球场,70%的行政村普及了篮球场和乒乓球桌,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震灾区以及边境地区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据省体育局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纳入省政府十件惠民实事,省级下拨1.3亿元资金,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5 471万元,各州(市)、县(市、区)配套资金超过5 000万元,建成90个乡镇灯光篮球场、3 000个行政村(社区)篮球场,为200个城市和农村社区配置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 000人;资助“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省级品牌2个、州(市)级品牌10个、县级品牌20个、乡镇级品牌50个。

(2)竞技体育实现突破性提升。2012年伦敦奥运会,云南实现运动员入选人数最多、取得名次最多、获得奖牌最多的历史性突破;省体育局获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重大贡献奖”。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云南代表团金牌、奖牌、总分均超过上届。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以5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云南省在亚运会上的最好成绩。2011年至2015年6月,云南运动员共取得国际比赛第一名24个、国际青年比赛第一名6个、国内比赛(锦标赛、冠军赛)第一名4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31个,省级达到50个。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达到11所,国家命名资助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达到4个。

2015年,竞技体育的潜力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取得了第十届全国民运会金牌排名第五、奖牌第三,创历届民运会历史最好成绩;第九届残运会取得金牌总数全国排名第三的好成绩;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以6金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远超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在全国智运会夺得桥牌男子团体第一的历史性突破;围棋运动员柯洁取得云南围棋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云南女排13年后再次冲入甲A赛场。

(二)城乡民生持续改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要求,云南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1.城乡就业稳中有升

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职工人才工程、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做好贷免扶补工作。抓好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县)建设,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做好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失业人员等再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制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5〕60号)文件。在就业创业工作总体目标、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新模式、提高创业担保贷款的额度、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建立创业就业奖励机制和强化组织保障等10个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高、具有云南特色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就业率稳中有升。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2015年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2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7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96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69%、108.44%、99.4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

2.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14年,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72元,比上年增长9.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299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56元,增长1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 268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 030元,增长14.9%。[2]2015年实施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通过优化工资结构,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均增资300元,逐步构建起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云南省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办法》落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薪酬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薪酬与责任、风险与贡献匹配起来,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进一步形成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合理分配关系,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将全省一、二、三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从1 420元、1 270元、1 070元调整为1 570元、1 400元、1 180元,平均增长10.36%。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677元,同比增长10.6%,比上半年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458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370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3]

3.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4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97.89万人,同期增加13.5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79.2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8.67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 160.47万人,同期增加11.27万人,其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 007.54万人,同期减少15.4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2.93万人,同期增加26.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 135.94万人,同期增加17.19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36.87万人,同期增加4.35万人。全省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341.71万人,同期增加7.4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81.96万人,同期减少5.8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279.26万人,同期增加8.39万人。全省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100.9万人,同期减少3.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为458.9万人,同期减少7.6万人。全省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654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488个。社会服务床位8.0万张,其中养老床位6.8万张。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 76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服务站1 24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8.32亿元。[4]

2015年,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运行平稳。一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全省11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待遇,人均提高205元,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 180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支付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省财政人均补贴5元。重度残疾人养老补助金标准也同步提高。三是提高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提高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三项长期”待遇,每项指标人均每月提高60元。四是提高失业人员保险待遇。每人每月由802元提高到922元。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9月,全省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6.93万人、2 249.48万人、1 129.25万人、240.1万人、355.51万人、286.29万人。

4.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云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规定,动态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据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15年9月,全省有城市低保对象98.7万人,保障标准为每月396元,月人均补助317元;有农村低保对象456.7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为2 279元,月人均补助143元。全省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2.1万人,其中集中供养3.93万人、月人均供养标准320元,分散供养对象17.1万人、月人均供养标准150元,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663所、床位51 396张。

5.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稳步推进

按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落实好各项措施,强化资金和物资使用的监督管理,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确保鲁甸、景谷地震灾区完成恢复重建阶段性任务,盈江地震灾区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防御能力。据省民政厅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28日,鲁甸地震灾区民房修复加固已开工177 817户,开工率为99.98%;竣工177 393户,竣工率为99.7%;重建已开工80 868户,开工率为100%;竣工77 221户,竣工率为95.4%;入住68 452户,入住率为84.6%。景谷地震灾区民房修复加固已全部开工、开工率为100%,竣工81 660户,竣工率为99.8%;民房重建的27 846户已全部开工、开工率为100%,竣工23 766户、竣工率为85.3%,入住12 392户、入住率为44.5%。

6.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1)城镇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2015年,国家下达云南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建设(筹集)210 474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74 238户)。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截至10月,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204 491套,开工率为97.16%;基本建成277 850套,占国家下达计划数185 296套的149.95%。

(2)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编制完成了《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15~2019年)》。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2015年全省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0万户,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拆除重建已开工49.1万户,占总任务量的98.2%。

(3)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及时出台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先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精神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市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省从2015年6月份开始扭转连续3个月商品房销售增幅负增长局面,商品房销售实现4个月持续小幅增长。截至2015年10月,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 105.72亿元,同比下降7.8%;土地购置费258.74亿元,同比下降33.9%;购置土地面积747.68万平方米,同比降低26.3%;房屋施工面积20 121.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其中新开工面积3 246.97万平方米,同比降低28.1%;房屋竣工面积2 01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7%;商品房销售面积2 353.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186.05亿元,同比增长2.9%。[5]

7.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按照年人均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为574万人,比上年减少87万人。[6]“十二五”以来,全省奋力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步伐,在扶贫法制建设、扶贫机制创新、扶贫资金投入、管理监督考核、争先脱贫摘帽、大扶贫格局建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省扶贫办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440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 314元、人均GDP提高到15 86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8.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制定实施意见,实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计划,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关系矛盾源头预防治理,开展了“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规范依法用工、全面签订合同”等一系列专项工作。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2015年9月,全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3.92%,已建工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3.88%。持续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下发后,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建立起服务农民工的组织保障体系。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2011年5月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建立了以“三金五制”,即农民工工资准备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实名管理制度、连带责任制度、支付信用制度、部门联动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为核心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的劳动报酬权益。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积极推进仲裁调解、仲裁程序、仲裁制度、仲裁效能、仲裁监督、裁审衔接等工作创新发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得到提升。截至2015年9月,全省乡镇(街道)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80%,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共建立调解室4 505个。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组织网络初步形成,仲裁院建院率100%,全省共成立152个仲裁院,是全国第9个全部完成仲裁院建设的省份。

9.社会治理深入发展

解决好欠薪和劳资、土地征收、企业改制中引发的矛盾纠纷。做好移民工作,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稳定。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防暴力恐怖事件,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打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平安云南建设。

二、全省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十二五”期间,全省社会事业持续平稳发展、城乡民生稳步改善,同时在全省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尚待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中加以关注、着力解决。

(一)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优质化教育需求。二是教育发展不协调,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民族、贫困、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三是教育体制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教育改革面临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一些群众关注的校点科学布局、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四是立德树人的意识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增强。五是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城镇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生源增长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学校现代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任务艰巨。

(二)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才不足。据省科技厅统计,2014年云南在滇院士有9人,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为6.19人(全国为49.2人),排全国第30位。二是平台不足。至2014年,云南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都只是4个,不到全国各省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同年全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6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1个)。三是成果不足。2014年云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万人科技论文数1.29篇,全国排名第27位。四是基层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独立设置县级科技局仅有18个。五是投入不足。云南研发投入强度约排全国第26位,西部第7位。2014年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85.9亿元,占GDP的0.67%,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09%)的1/3。

(三)医疗计生方面

医疗计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短缺,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对健康幸福生活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水平不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缺。二是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不平衡。14家省办医院有13家位于昆明主城区,1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6所在昆明,边境地区疾病防治压力大,能力弱。三是中医(民族医)医疗资源不足、能力不强。红河、丽江、临沧、德宏4个州(市)无独立建制的中医医院,39个县(市、区)无县办中医医院。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设施老化严重,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乡镇卫生院床位占比、入院人数逐年下降。五是多元化办医格局仍未形成。民营医院规模小、层次低、专科特色不明显、人才基础薄弱,内涵建设和管理经验欠缺、社会认同度不高,尚未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六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地区发展差异大,机构间尚未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欠缺。

(四)文化体育方面

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比较滞后,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省文化厅统计,全省仍有74%的国有博物馆、31.08%的文化馆、19.6%的图书馆、35%的乡镇文化站不达标,50%的村级文化室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缺乏活动场所和场地。二是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建设落后。办公、排练、演出场地拥挤、陈旧、缺乏,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制约了文艺院团的创作活动和持续发展。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重利用、轻保护、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和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行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为破坏文物建筑、历史遗迹、传统村落民居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突出,加强保护形势严峻。

体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是云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竞技体育基础薄弱。运动队训练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体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三是群众体育的普及化、均等化有待加强,各地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

(五)就业方面

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云南省就业总量压力有增无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力资源仍供大于求,就业弹性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困难群体就业等问题依然突出。创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资金投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力度较弱,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的打造亟须加强。

(六)城乡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收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2∶1,高于全国2.83∶1的平均水平。2015年前三季度[8],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458元,占全国23 512元的82.76%,在全国排第19位;在西部地区[9]排第6位,低于内蒙古(23 065元)、重庆(21 007元)、陕西(20 029元)、广西(19 830元)和四川(19 475元)。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西部地区排第6位,低于西藏(16.5%)、新疆(14.7%)、甘肃(9.4%)、贵州(9.3%)和青海(9.0%)。2015年前三季度,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70元,占全国8 297元的64.72%,在全国排第27位;在西部地区排第8位,仅高于西藏(5 054元)、贵州(4 935元)、甘肃(4 607元)和新疆(2 954元)。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在全国排第4位;在西部地区排第4位,低于西藏(12.4%)、贵州(11.5%)和甘肃(11.4%)。

(七)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二是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快,项目建设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三是民政基层力量薄弱,干部队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民政工作需要。

(八)住房方面

住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棚改货币化安置推进困难。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标准仅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的一半左右,导致城中村住户要求就地、就近实物安置,选择货币化补偿和异地实物安置的意愿不高。二是商品房去库存压力大。全省竣工商品房待售面积逐月增加,商业、办公及车库(位)物业销售不畅,过剩情况较住宅突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负担重、资金压力大。房屋销售中信访问题日益突出。房屋质量、延期交房、延期办证、规划变更、面积争议等问题的投诉增加,强化市场监管职能、规范住房市场经营秩序势在必行。三是物业服务管理难点化解力度仍需加强。小区停车、物业收费、小区安防、新老物管公司交接等难点问题发生率高,如何发挥多部门协作效应,需要进一步建立有效的物业管理纠纷调解机制。

(九)扶贫开发方面

由于受自然条件、市场情况、政策因素、区域环境、个体素质等致贫因素的影响,贫困仍然是云南最基本的省情之一。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全省有93个片区县、重点县,居全国第一位;有贫困人口574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有120.4万人。二是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2014年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但人均投入仅为842元。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必须采取特殊措施、非常手段。三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据省扶贫办统计,截至2014年,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贫困人口191.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3.41%,其中有10个少数民族共60万人口属“直过”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2014年云南省社会发展差异状况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差异较大,为了比较分析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差异状况,我们编制了《云南省州市综合发展指标》。指标的选取主要根据可及性(数据资料是否能够通过公开渠道方便获取)和代表性(数据资料是否能够代表地区社会发展)原则,大致分为三类: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共计18项指标。从2011年开始编制《云南省州市综合发展指标》至今已历经5年,比较5年来云南省各州市综合发展指数变化,可以发现近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总体趋势(见表1)。省层面看,经过5年的发展,2014年云南省经济发展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上,都实现了增长或优化,显示出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质量在不断优化。尤为可喜的是,在几个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上都有显著增长,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 026元增长到2014年的7 456元,增长了近85%,且增幅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2010年的3.99∶1下降到2014年的3.26∶1,显示出近年来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也反映出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基本实现了同步协调。从各州市经济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各州市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也实现了增长或优化。在2010年,有4个州市的人均GDP不足万元,而到2014年全省所有州市的人均GDP都突破了1万元。在2010年,16个州市中仅有4个州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平均水平4 026元;到2014年,16个州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怒江州也达到了4 297元,有7个州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当年全省平均水平7 456元。在2010年,有9个州市的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4倍以上,最高的文山州和怒江州甚至达到5倍以上。而到2014年,仅有两州市的城市居民收入达到农民收入的4倍左右。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提出:“中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从云南省近5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数来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总趋势良好,在国家发展的总体背景下,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而,也要注意到,虽然近5年各州市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各州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显著。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10年各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昆明市与最低的怒江州相差3 000多元。而到2014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近6 000元。这一情况显示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在地区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这一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也反映出在云南省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学率等指标上,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各州市中仍然仅有昆明的城镇化率超过50%,有6个州市的城镇化率超过40%,其余各州市城镇化率在20%~40%之间。最低的怒江州城镇化率仅有26.58%左右。可以看出,经过5年的发展,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仍然较为缓慢,且各地差距极大。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发展水平往往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匹配,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也折射出云南仍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之一,而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反映出云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看,云南省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但云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同时面临富余劳动力多、耕地保护任务重、生态保护压力大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等复杂问题。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来看,云南省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传统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昆明、玉溪、曲靖、大理四州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都超过了80%,其中昆明甚至超过90%,属于全省最高水平,已经达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仍有8个州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及省平均水平,其中怒江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45.8%。缺乏人力资源的优势,也进一步制约了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不但面临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也面临更为突出的社会发展任务。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因而未来云南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地区的发展差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增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表1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指标

表2 2014年各州市社会发展指标

表3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环境状况指标

续 表

表4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分值

表5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社会发展分值

续 表

表6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环境状况分值

续 表

表7 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发展综合分值及排名

(作者单位:李永松,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谷禾、袁芳,云南财经大学;樊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注释】

[1]《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

[2]《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

[3]《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主要调查数据情况》,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站点。http://www.dczd.yn.gov.cn/gjdczd/3315775225651527680/20151022/106546.html。

[4]《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

[5]《房地产业(2015年10月)》,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TJJMH_Model/newsview.aspx?id=3847379。

[6]《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http://www.stats.yn.gov.cn。

[7]本部分内容主要依据省级相关部门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8]这里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相关整理分析,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ndrc.gov.cn/newstyle/pub_newsshow.asp?chid=100061&id=1022098。

[9]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