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鲁忠慧[1]2011年是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和重要之年,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之年。根据宁夏文化资源特色,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宁夏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相融合,布局建设黄河金岸文化产业带、贺兰山历史文化产业带、六盘山生态文化产业带。

2011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鲁忠慧[1]

2011年是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和重要之年,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之年。关键和重要是因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意味着要在新年伊始,总结过去,汲取经验,完善不足,面向未来,筹谋发展,出台关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现在及未来生活水平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毋庸置疑的是发展文化产业自然成为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机遇之年是因为今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会的中心主题,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将成为自治区进一步完善、充实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最重要的依据。规划之年赋予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使文化产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立足这一新起点的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谋篇布局,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愿景,从而使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为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显现出文化产业的重要影响力。

一、立足“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谋文化产业的发展愿景

(一)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对文化产业谋篇布局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逐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努力目标。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目标的实现,由此,确立了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宁夏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单频示范网、宁夏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宁夏区域性影视基地,建成红旗文化大厦、宁夏图书出版大厦,建设黄河文化展示园,建成黄河楼、黄河书院等文化产业振兴项目;建设由世界穆斯林文化博览园、世界穆斯林民俗村、世界穆斯林友谊广场、世界穆斯林历史博物馆形成的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成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重点项目的世界穆斯林文化城回乡文化园二期、世界穆斯林民俗村等文化建设项目。根据宁夏文化资源特色,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宁夏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相融合,布局建设黄河金岸文化产业带、贺兰山历史文化产业带、六盘山生态文化产业带。为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繁荣文化市场,制定了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宁夏报业集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宁夏演艺集团等大企业,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策略。依据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劣势,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积极培育网络、动漫、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激励文化精品的涌现。同时在《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列入十二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中,该发展规划一旦出台,就将成为自治区首部文化产业规划,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实现愿景助力

文化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当前,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行为风尚,旅游即是通过寻求文化差异与满足文化消费,满足旅游者体味文化享受的重要渠道。为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宁夏的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化发展,以提升宁夏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8月自治区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研讨文化旅游工作,研究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提出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自治区打造成我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并将就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作出决定。

本着科学发展的态度,立足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黄河金岸的全线贯通和各项功能的逐步完善,塞上江南风情游、现代农业观光游、时尚自助休闲游、自驾车游等旅游亮点、热点的出现,2010年自治区旅游业取得的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和旅游总收入67.8亿元、增长27.6%的实绩,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推进措施就是依托“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文一景”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加大合作开发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观光游、娱乐游、红色游、探险游、产业游等五大旅游品牌,建设阳光沙疗福地、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力争黄河大峡谷须弥山石窟、水洞沟遗址进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序列。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形成集观光采摘、酒庄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塞上江南旅游新亮点。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特色旅游经济圈,真正把宁夏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建成“无烟的经济支柱”和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从发展看文化产业取得的实效,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自信心

(一)从数据看宁夏文化产业取得的长足发展

分析自治区统计局关于文化产业的数据可知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

一是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统计数据看,自治区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实力正在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正日益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比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8.06亿元增长1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拉动GDP增长0.1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2个百分点。2007年,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86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3.27%;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7.2%,充分显示出银川市作为首府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

二是从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所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发展态势更趋向合理化,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例逐年递增,相关层则逐年递减,说明以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内容产业、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9年,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产业增加值为5.7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3%;2010年,增加值为13.76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7%。2009年,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增加值为4.1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6%;2010年,增加值为7.1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1%。2009年,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的增加值为13.6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1%;2010年,增加值为11.32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2%。

三是从恩格尔系数的数据看,恩格尔系数的逐年降低说明自治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向发展。近两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逐年增加,文化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38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17.2元。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8.4%。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801.8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41.1元。

四是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广告业发展势头强劲。自治区工商局最新发布的《宁夏2010年广告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全区广告经营额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l8.9%,广告经营单位达1499家,广告从业人员10520人。2008~2010年,全区广告经营额年均增长26.73%,高于我区同期GDP增长速度,其中自治区级主要媒体增势强劲。2010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广告经营总额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8.2%;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所属电视、广播广告经营额达1.8亿元,同比增长28.5%。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中,共有45个小行业是从事文化服务业的。2008年,在45个文化服务行业中,营业利润位列前6名的行业依次是广告业、其他计算机服务、旅行社、室内娱乐活动、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图书出版,这6个行业的营业利润占全部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的66%(见2010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张玉玲《中国文化产业“家底”大盘点》),由此可以推断,自治区广告业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具有强大潜力的新增长极。

(二)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看,宁夏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力量和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自治区继续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整合、优化文化艺术资源配置,进一步壮大了自治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力量。2011年,自治区在已有的转制文化企业基础上,整合宁夏歌舞团、宁夏京剧团、宁夏秦腔剧团、宁夏话剧艺术发展公司和银川市秦腔剧团以及其他文化资产,组建了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区8个国有骨干文艺院团的全部转企改制,改制面达到61%。

二是转制后的企业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把转企改制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使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的搏击能力。据2010年9月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会议通报,通过体制性的变革,先转制的5家企业随着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明显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经营业绩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6月底,拥有资产14.2亿元,比改制前增长5.5%;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比改制前增长25.2%;实现利润4165万元,比改制前增长36.1%。截至2010年年底,5家转制文化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0.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实现利润94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在自治区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涌现出了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2010年,宁夏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主营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2417万元,同比增长123%。2011年前三季度经营成绩单总体比预期要好,实现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净利润1300.8万元,同比增长20%。同时宁夏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拓展产业范围,举办了“宁夏报业传媒2011秋季名家书画拍卖会”,来自区内外书画家的260余件作品亮相此次拍卖会,其中180余件作品成交,一些作品拍卖价格超出起拍价几倍甚至近10倍。今后每年春季和秋季将分别举办一次名家书画拍卖会,为宁夏本土艺术家和国内外艺术家搭建起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2010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实现主营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2729.98万元,同比增长518.45%。2010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实现净利润比2009年增长243.64%。隶属银川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银川市杂技团常年在国外演出,足迹遍布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年平均演出500场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自治区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力促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企业见实效,文化产业竞争实力显著提高。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贷款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形式,逐步完善针对文化企业的服务工作。宁夏银行业金融业支持文化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9月末,全区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1.55亿元,占全区同期贷款余额的0.49%。2011年1~9月新增文化产业贷款3.68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单位及个人471户。这些数据和事实,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三)从区内外相关的品牌节会看,节会平台已成为文化产业项目引资的重要途径

一是自治区“六大节会”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品牌节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六大节会”即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中阿经贸论坛、服装服饰艺术节。其中,2011年,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招商总额突破1000亿元,合同投资611.3亿元;第三届文艺旅博会推介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资金达260亿元,正式签约项目49个,合同协议资金132亿元,超过上届30亿元;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洽谈成功项目共计164个,签约投资额达2086.52亿元。尤其是在拓展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产业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效应。如“2011宁洽会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期间,在作为其分论坛之一的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签约仪式上,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来自穆斯林国家的37家出版机构代表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达成输出版权图书意向217种,同时还启动了中阿双方“阿拉伯语十年千部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和“中阿双百经典图书互译出版工程”,并达成了23项出版战略合作协议,由此开拓了建立在自治区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的版权贸易新领域,这将意味着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版权服务业已成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新动力。

二是大力实施宁夏文化“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积极培育文化外向型企业,扶持出口文化产品生产,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产品贸易和产业转移。重点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交流及陕甘宁内蒙古毗邻地区、能源“金三角”地区文化协同发展。自治区每年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区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节会,引资效果显著。积极参加在不同省份举办的国家级文博会、“西洽会”“软交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国内知名展会以及新搭建的陕甘宁内蒙古毗邻地区文化交流促进联盟等多个平台,有重点地组织经贸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与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招商项目的对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宁夏共组织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达100多场次,其中2009年、2010年两年就签约文化产业项目77个,引资188亿元。

(四)从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看,宁夏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自治区有计划地创作电视、电影剧本和舞台剧,着力利用电视、电影媒介和旅游力促其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增加这些文艺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激活了文化产业生产力。

一是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文化作品奖励暂行办法》,通过奖励的形式激励优秀原创文化作品的生产,并将已创作出的剧本,拍摄成影视剧。2011年自治区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将8部新创剧目列入年度计划。其中电视剧《给水团》,电影《杞乡》已拍摄完成。《庄稼汉》已完成剧本创作,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自治区文化厅以及改制后的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拍摄的系列高清电影《西海固纪事系列剧》之一的电影《西海固纪事之铁杆庄稼》正式开拍;根据合作计划,自治区文化厅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在3年内把自改革开放以来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以反映西海固地区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女村长》《农机站长》《铁杆庄稼》《梅家小院》《村医》等7部话剧拍成西海固纪事系列剧。大型文化电视片《丝路中国·宁夏篇》的摄制工作基本完成,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丝路中国·宁夏》是宁夏与ICN电视联播网(美国国际卫视)联合策划的100集大型文化电视片。

二是推动已创作编排完成的舞台剧等与旅游业的融合。近年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自治区探索实施了“文艺精品剧目进景区”的发展模式,各主要旅游景区对引进或创作旅游文艺演出进行了积极尝试。其中,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入驻中华回乡文化园,并入选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旅游演出类重点项目,回族花儿风情剧《回乡婚礼》入驻沙湖景区,截至2011年10月,《回乡婚礼》创盈利100万元;大型乐舞晚会《黄河·星月·花儿红》也即将推出,镇北堡西部影城收集整理的76项民俗表演等在影城演出。

三、从衡量文化产业发展强弱的几个重要数据看标杆,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目标

(一)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看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所谓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是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同期GDP的5%~6%。2015年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的目标,就必须保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1%的水平。增加值反映的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和贡献。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本处分别从东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各部第一、第二或第三的省区,从这些省区所反映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如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表1)看宁夏的文化产业发展。

从表1可以分析出: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比较,自治区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明显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偏轻,如何科学设定“十二五”时期自治区文化产业年均增加值和年均增长速度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表1 2010年全国及部分省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年均增长速度情况

img1

说明:该表格中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11年《光明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文化中国发展报告》,经本文作者整理而成。

(二)从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试验园区数量看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试验园区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该说其数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成正比关系的,数量多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就高,反之则低。自2004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批共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2011年首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本处同样分别从东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各部第一、第二或第三的省区,从这些省区所拥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以及试验园区数量(表2)看宁夏在发展文化产业以点(示范基地)带面,发挥产业孵化功能,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示范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方面具体的努力方向。

表2 全国及部分省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试验园区数量

img2

说明:该表格数据来源于文化部网站公布的资料,经本文作者整理而成。

(三)从全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确立看

无论是由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主办的文化企业30强推荐活动,还是由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确立以及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旅游演出类)的确定,都已成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激励和推动我国文化企业尽快成长为能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水准的文化企业对接、竞争的重要举措,是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我国文化企业实力强弱关键性的标杆。

“文化企业30强”自2008年以来已举办三届。“文化企业30强”是依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进行排序的。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与文化业务相关的主营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60%,符合资格的文化企业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新业态四个类别。目前,宁夏尚无一家文化企业进入全国30强。2009~2010年度被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225项、重点企业211家,2007~2008年度被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18项、重点企业142家,目前,宁夏也无一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2010年被认定的35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旅游演出类),宁夏银川艺术剧院创排的《月上贺兰》列入其中。“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应借力文化体制改革,把推动宁夏一家龙头文化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之列,1~2个文化项目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之中,两个文化旅游演出项目进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行列作为未来几年文化企业的发展目标,以此推进宁夏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成为合格市场主体的脚步。

【注释】

[1]鲁忠慧,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